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西厢记》中分享戏剧的冲突之美。
从《西厢记》人物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性格特点与生活背景等各方面讨论冲突在戏剧中的完美展现。
其中带出戏剧中各人物的冲突,封建社会制度、道德、礼教的禁锢束缚与追求自由恋爱、打破旧有框架的民主新思想的冲突。
用一个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去再一次细细品味《西厢记》这一历史遗产的艺术大餐。
关键字:《西厢记》、戏剧艺术、戏剧冲突
一、冲突造就永恒《西厢记》。
冲突意为两个或以上对立的、互不相同的力量或性质的相互干扰。
冲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感性与理性,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感,震撼人的心灵。
其可以反映人内心的挣扎、煎熬,也可以反映社会阶级的巨大反差,更可以是时代变迁的里程碑,描绘出大时代中的各种历史色彩。
冲突在戏剧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戏剧中的各种冲突,强有力的展示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搏。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不简单的人物性格冲突,不简单的社会冲突。
《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一座普通的寺庙普救寺,围绕几个简单的人物,老夫人,张生,莺莺,红娘,就是一个一见钟情然后收到挑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但就是这样的一切一切,通过戏剧中冲突的编排让所有的观众深深陶醉其中。
人物性格在《西厢记》中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西厢记背景是封建社会,但是其从人物性格带出的从生活萃取的点点滴滴,不仅在封建社会里引起强烈共鸣,更是能够穿越时空震撼着拥有悠远历史的中国现代观众。
环境冲突可以因为时代改变从而削弱其感染力,但是从性格出发的感性与理性冲突的感染力是不受时间、地域的外在条件限制的。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就是冲突诞生了这部永垂不朽的《西厢记》。
二、封建社会与新思想的冲突。
封建社会因为受社会体制与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禁锢最严重的时代。
《西厢记》中的背景就是一个封建程度极高的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礼教决定的婚姻制度不容许受到由年青代表自由恋爱婚姻观念所冲击。
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人物性格特性的融合更能增加戏剧的张力。
三、封建代表老夫人。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思想、观念、制度根深蒂固的代表。
她严苛、虚荣、威严, 在女主人公莺莺的生活中扮演着正统的封建家长制的角色,她用传统的封建的理念教育下一代,并将莺莺重重关禁,使之不得产生非正统的思想和行为。
在她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名门女子,莺莺“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 无不能者”是最合闺范也最合相国门第的。
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红娘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因为莺莺长期处在夫人的拘管之下,所谓物极必反,家长的封建教育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她的性格十分复杂,思想极为矛盾。
一方面要欣然顺从母亲的旨意,接受传统封建正统的教育, 形成了其性格随顺、忍耐的特征。
一方面因为长期受控得不到自由,难耐闺中寂寞,希望摆脱封建社会与道德形成的压抑与苦闷,冲破固有的思想寻求真正的自由与欢乐。
老夫人思想中植根着门户的观念,认为自家作为相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层阶级,地位尊贵显
赫。
而丈夫崔相国却已经身亡,让她在封建社会仲失去了政治、经济上的依仗。
然而崔、郑两家的联姻正好可以弥补崔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缺失,同时重新建立起老夫人心中的封建城墙。
所以把莺莺许配给其侄儿郑恒是重回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理想做法。
包办门当户对的婚姻对一个顽固势利、封建专制、显贵跋扈的封建卫道士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但是莺莺虽受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 但她其本能的心理需求与日渐觉醒的爱情意识却随之张扬。
当她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张生,便产生了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者的冲突。
无奈张生的家世与相国的家世相差甚远,门户不当导致了老夫人反对莺莺、张生的婚姻变得在所难免。
然而与张生成就爱情就意味着需要违抗母亲的意愿。
摩擦的发生导致两人的冲突只能不断深化。
她们的冲突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的冲突,是爱情与礼教的冲突,是非正统的美好追求与正统的专制思想的冲突。
其实,老夫人包办婚姻的做法在现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老夫人受的是封建思想的禁锢约束,但是作为一个母亲,为女儿选择最适合的生活也是现代每一个母亲所共识的。
有哪位母亲不想女儿有个好的归宿。
所以对张生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其封建思想的门当户对,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能够付托终生的归宿,特别在其父亲离世的情况下。
所以为了女儿不用下嫁孙飞虎甚至不惜背上狡猾的罪名,失去自身的诚信也要对张生“赖婚”。
但是作为女儿的莺莺正处与情窦初开又是刚进情关,为了爱情往往会看不到母亲行为的好的方面,这就是现代也有深刻共鸣的代沟,也是冲突深化的重要原因。
四、内外性格冲突的莺莺。
莺莺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大户家庭,受传统的封建思想熏陶使她养成了顺从的性格,避免正面的激烈的冲突,隐蔽冲突的潜在性。
一方面是蓄积力量以备进一步斗争, 另一方面则是争取更强有力的斗争手段。
从中可明,莺莺身处在与封建思想的斗争中, 但并非是不理智个人主义的冒进行动,其行为充满着民主性的斗争精神,其年龄与背景造就其叛逆性格是与反抗封建礼教的进程中逐步体现的。
在爱情方面,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但作为相国小姐,碍于封建阻力,莺莺并不敢大胆地去追求其爱情。
但是内心因为被封建禁锢束缚着,形成强大的向外冲击力,渴望得到自身真正的自由,渴望能够自由恋爱,对封建社会中作为标准的功名利禄则并不看重。
内心想爱又不敢爱,想跨越枷锁又不敢跨越的冲突,深刻地展现了莺莺的性格特点。
从“赖简”一戏表现了莺莺、张生的冲突。
莺莺深受封建礼教和门阀观念的熏陶和束缚, 为人处事相对谨慎小心。
但她敢于大胆爱张生、却又不敢大胆冲出封建牢笼,恐感情不能付诸实施。
而且张生是一介书生,性格中存有许多迂腐、憨直的封建缺点,对于与莺莺的爱情虽然坚贞却带有不确定性,而且老夫人的名门观念与礼教观念浓厚,无形中对张生产生一种压力,使其表现出惶惑。
莺莺、张生的冲突使两人性格更具典型性, 他们的冲突根源于与老夫人的根本性的冲突。
而莺莺与红娘的冲突则来自两人个性与地位的冲突。
莺莺的保守谨慎害怕红娘会断送自己的爱情,对红娘不敢推心置腹。
地位与性格决定了红娘对破除封建思想的叛逆性程度更高,帮助张、莺两人冲破封建爱情的枷锁。
莺莺一方面极力追求爱情, 一方面又畏于封建家长, 对负有双重使命的红娘不敢大胆信任。
双方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莺莺前进, 莺莺也就是在这种冲突中不断克服心理障碍, 取得民主性进步的。
五、冲击封建的红娘。
红娘在剧中担任封建社会的抨击者,是打破原有枷锁的先驱。
反映在其身上的冲突一方面是对张、莺爱情与老夫人的斗争对抗,另一方面是与整个封建社会体制、思想、道德的冲突。
红娘是一个聪慧机敏、热情泼辣的角色。
其形象最为光彩夺目的记忆点主要表现在“拷红”
一戏里与老夫人的冲突之中。
当时老夫人气极败坏地要拷打红娘,追究其帮助莺莺的越礼之举时,红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利用封建礼教、门阀观念的辞令,打击了封建礼教、门阀观念。
利用分房间的道德礼教中的诚信使老夫人由审判者的地位反跌至被审判的低谷,最后老夫人不得不接受红娘“恕其小事,成就大事”的献策。
这反映了封建势力的极度虚弱,同时充分显示出具有突破变革性质的非正统力量也日渐强盛起来。
六、坚守真爱的张生。
张生坚守爱情,鄙薄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为人正直以致其经常正面发生冲突,敢于正面交锋具有斗争精神。
在“赖婚”中张生的面对老夫人说“我吃甚么来! ”是他蓄积于胸的闷气、冤气、怒气、怨气的爆发,这五个字是其典型的性格语言。
他对老夫人的背信弃义,虚伪狡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痛恨至极, 从而引发他们的冲突。
“赖婚”之后,引发起张生对封建制度与道德的更强烈反抗,与莺莺暗中密会是与封建势力的正面冲突,给予致命的打击,是对像老夫人这些封建统治阶级当权派人物罪恶的深刻揭露,这实质上就是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罪恶的深刻揭露,从而使张生与老夫人的冲突达到了极点,也使张生的叛逆性格显得格外的辉煌壮丽。
张生对相国小姐莺莺的追求其实也是现实社会与爱情憧憬的冲突。
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个词“裸婚”也是如此。
现实的社会要求人要有自知自明,能够知道自己能达到的并不断努力,不应该好高骛远。
对爱情的憧憬也需要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所以张生为了爱情费劲所有力气争取的行为撼动了《西厢记》的众多观众。
七、结论
《西厢记》最终大团圆的结局,利用冲突,合情合理的根据人物性格发展。
爱情冲破了封建阶级的阻碍也成就了观众对戏剧的美好夙愿,主要表现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情节。
《西厢记》作为我国戏剧一部重要的历史巨作,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充分表现了戏剧冲突的艺术张力。
完整展示了戏剧可以从简单中带出内涵,冲突艺术也可以从平凡中成为不平凡。
再次印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留给我们的就是隽永的冲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