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 索状因子(cord factor) K抗原(K antigen)
2. 致病机制 1)白喉外毒素:白喉杆菌本身无毒性,但β-棒状噬菌体带有毒素tox
基因进入菌体内,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就具有 强烈的毒性。
白喉毒素有二个片断,即A、B片断:
咳嗽持续1〜6周。 恢复期:咳嗽逐渐恢复,但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其他感染,如肺炎等。 免疫力: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早期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细菌→通过飞沫→附着于纤毛上皮细胞→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
→引起局部炎症、坏死、分泌物增加→剧烈咳嗽。 易感人群:儿童。
三、防治原则 预防
“白 百 破”(DPT)三联疫苗
冷却水中; 2)对氯或酸有一定抵抗力; 3)对化学消毒剂、干燥、紫外线较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军团病 传播途径:飞沫、气溶胶。 ①肺炎型(重症型):起病急,以肺部为主的多器官损伤,高热
、寒战、咳嗽、胸痛,病人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20%左右; ②流感型(轻型):发热、头痛,3天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③肺外感染:脑、肾、肝、脾,出现多部位症状。
治疗
首选红霉素
第三节 军团菌属 *军团病的病原体,首发于1976年的美国退伍军人一次聚会,
故称作军团病。
*军团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在天然水源及人工冷、热水管 系统更多见,抵抗力强。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学特征 G-杆菌,不易着色,端生或侧生鞭毛能运动,有微荚膜和菌毛
,无芽胞。 Giemsa染色:呈红色。 Dieterle镀银染色:呈黑褐色。
免疫性 嗜肺军团菌为胞内寄生菌; 细胞免疫在抗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下呼吸道分泌物、肺活检组织、 胸腔积液等
分离培养
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
快速诊断
直接荧光试验、PCR
血清学诊断
ELISA、RIA、乳胶凝集
四、防治原则
预防
1.加强水源管理 2.人工输水管道和设施的消毒
白喉棒状杆菌 C. diphtheriae
白喉(Diphtheria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特征: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假膜
白喉引起的咽喉炎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菌体细长或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 呈棒状,呈L、V、Y字型; 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 革兰阳性,用Neisser染色,菌体两 端有紫褐色的异染颗粒; 用Albert染色菌体蓝绿色,颗粒蓝 褐色。
临床表现: 1)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假膜导致窒息。 2)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神经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声带麻痹 —声音嘶哑—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炎
4.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机体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个月以下婴儿——IgG母亲 成人—— 隐性感染、疫苗
2.培养特性及抗原结构 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血液琼脂上不生长, 在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形成灰白色S菌落, 加入0.01%的溴甲酚紫,菌落呈浅绿色。 抗原组成:①菌体抗原:分型依据,我国流行1、6型。
②鞭毛抗原。
3. 抵抗力 1)自然界广泛存在,抵抗力强,水中存活数月,存在于医院空调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1.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DPT混合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2.治疗: 白喉抗毒素:皮试,尽早使用 抗生素: 青霉素或红霉素
第二节 鲍特菌属 鲍特菌属是一类G-小球杆菌,属下有8个种。 致病菌: 对人致病:百日咳鲍特菌
副百日咳鲍特菌 对动物致病:支气管败血鲍特菌
A片断:毒性强,抑制蛋白质合成,引起组织坏死。
B片断:无毒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但能协助A片断进入细胞内。
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
2)索状因子: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
3.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患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物品(多在秋冬季)。
课程目标
2.熟悉
熟悉绿脓杆菌对预防 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
1.掌握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原则。
3.了解
军团菌及弯曲菌的 致病性。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分类: G+菌,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异染颗粒。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或L形,或V形。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多为条件致病菌,只有白喉棒状杆菌是致病菌。
百日咳鲍特菌
百日咳鲍特菌:俗称白日咳杆菌 * 人类百日咳因病程较长而得名; * 咳嗽呈阵发性或痉挛性; * 百日咳主要威胁:肺部继发感染、癫痫、脑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学特征 G-短小杆菌,有毒株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时营养要求较高, 常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培养基形成 S 菌落。
2.培养特性 吕氏血清培养物: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亚碲酸钾血平板:黑色菌落。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18~24 h)
3.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性均可发生变异。
噬菌体
无毒株
溶原性细菌(产生外毒素)
4.抵抗力 * 抗寒冷和干燥; * 对湿热抵抗力弱; * 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 对磺胺不敏感。
治疗
首选红霉素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G-杆菌,分布广泛 。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 类鼻疽假单胞菌(P. Pseudomallei)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常见菌。 因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感染后的 脓汁或敷料上出现绿色,故得名 。
3.变异 S型菌株(新分离):称为Ⅰ相菌,有荚膜,毒力强。 R型菌株(人工培养):为Ⅳ相菌,无荚膜,无毒力。 Ⅱ、Ⅲ相:过渡相
4.抵抗力 菌体抗原抵抗力 较弱,日光直射(1 h)、加热(56℃、30 min) 可杀死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期:7~14天 临床三期: 卡他期:传染性强,低热、轻咳 痉咳期:阵发性剧咳,咳嗽伴有鸡鸣音、呼吸困难、呕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