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桐城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2016·临沂模拟)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A . 拎取/吝啬狡黠/威胁叨扰/惊涛骇浪B . 雾霾/埋怨聒噪/城廓休憩/锲而不舍C . 蓬蒿/膨胀搭讪/禅坐襁褓/牵强附会D . 嗔怒/箴言芥末/慰藉哂笑/嬉皮笑脸2. (2分)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A . 磐石(pán)含蓄(xù)白皙(xī)群蚁排衙(yá)B . 荒缪(miù)筹划(chóu)赫然(hè)兀兀穷年(wù)C . 彷徨(páng)暑名(shǔ)鞠躬(jū)迥乎不同(jiǒng)D . 涉猎(shè)迭起(dié)澎湃(bài)妇儒皆知(rú)3. (2分)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 . 一株株幼小的禾苗,只知道向着蓝天生长,希翼着能与白云做伴。
B . 他连络了一些人,办了一个读书会。
C . 她通过舞蹈表现出的顽强乐观精神,深深振撼了每一位观众。
D . 我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真诚的动机之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4. (2分)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 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外貌描写)B . 他真想站起来。
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心理描写)C .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语言描写)D .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
”程老师皱起眉头。
(语言描写)5. (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_A . 本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刘绍棠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中秋节》等。
B . 《蒲柳人家》主要描写了几个普通农家人的多情重义,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 .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其中何满子是线索人物。
D . 本文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使内容丰富,主线简约。
6. (2分) (2017七上·忻城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的战士,____的渔夫,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
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 . 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B . 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C . 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D . 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7. (2分)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A .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比喻)B .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重复)C . 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排比)D .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对比)8. (2分)下列作家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敕勒歌》。
B .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为题目。
C .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D . “诗书”一般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各类经书。
二、中国名著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9九下·南开模拟) 《水浒传》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请简述“杨志卖刀”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10. (20分)(2018·包头)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友谊尽管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就像一股寒风,给人世间带来污浊和阴冷但整个人类大家庭还是沐浴在晴空一般的纯净和温馨之中。
当我们对他人怀有仁爱,我们的生活才变得甜美。
我们排斥社交,拥护孤独,然而我却不能对从我们门口经过的智者、可爱的人和高的人视而不见。
那些倾听我心声,真正理解我的人,就是属于我的水恒的财产。
我感激那些内心充满挚爱的人,是他们赋予这个世界崭新而高尚的深度,我与他们的交往非常单纯,正是这种单纯的共鸣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在我看来,新结识一个人这对我是件大事,我迷恋那些带给我美好时光的人们。
每个人一生都是在不断地追寻友谊之中度过,如果我们寻找朋友并非出于神圣的动机,而是带着一种邪恶的占有欲,要把他据为己有,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
更糟糕的是在他们相互靠近对方的时候,各自天性当中美丽花朵的精华与芬芳便在片刻间消失了。
我们从友谊中获得的唯一乐趣就是对方身上拥有我所没有的东西,是隐藏在差异之下的共性将我们连在一起,让友谊成为两种天性之间的结合吧。
我们从朋友那里获得的是一种思想、一份真挚、一瞥目光……这种情感能提高我们的智能和活力。
当你冥思苦想也未必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表达,这时就应该给朋友写封信——瞬间的工夫,一系列高雅的思想伴着考究的措辞,便会从四面八方一起自己递上门来。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这些美妙的情感火花甚至比火还要迅猛、还要活跃,它使整个世界也变得不一样了:没有了冬天,没有了黑夜,即使孤身一人,也会心满意足,欢欣鼓舞。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呢!朋友是我可以坦诚相对的人。
在他面前,我大可以丢掉诸如伪装、礼貌和深思熟虑等衣服——这些都是人们不愿脱掉的东西,而以最朴素的方式全心全意地与他相处。
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丢掉所有虚伪装饰,省去了所有恭维和客套,每遇到一个人,便以其深刻的洞察洞察力对着这个人说话。
起初,他遭到拒绝,大家以为他疯了,可他坚持不懈。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时间久了,他就得到了回报,即每一个熟人都和他建立了一种真诚的关系,谁都不会想着跟他客套,敷衍他了。
在一个虚伪的年代里,企图与人们维持一种真诚的关系就等于精神失常,我们很少能挺起腰板走路,每一个人几乎都在要求以礼相待——要求加以迁就,尤其他拥有某种名誉和才干。
我讨厌滥用友谊的名义来表示与时髦、俗气相联系的东西.我更欣赏农夫、小贩之间的交情,胜过那种排场、体面的亲善,因为后者常常乘车过市,花天酒地,通过这些浅薄的招摇来庆祝他们的邂逅。
友谊是真诚的,友谊可以让人通过各种交往寻得心灵的慰藉,它适应了宁静的日子,精美的礼物,也能适应意外和坎坷,适应误解和悲伤。
它不是玻璃丝或霜花而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东西。
难道我们跟朋友的交往不应该像飘在天边那片云或那丛拦住溪流、随风起伏的绿草那么富有诗意吗?阳光白白洒向不懂得感激的宽广宇宙,而太阳从未因此烦恼过。
尊重友谊的神圣法则,请你用高尚的品格教化那些粗俗而冷漠的人吧!(作者:爱默生,有改动)(1)本文首段的论述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2)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请以“友谊是……而不是……”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
(4)画波浪线的内容会让人想到课文《羚羊木雕》,请你从“友谊”的角度简述故事并加以评论。
(字数在160字以内)11. (25分) (2017八下·岳池期末) 阅读文段《人生的老师》,回答各小题。
人生的老师卞杰①少年梁实秋的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②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
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
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③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
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气短。
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梁实秋静下心来,细一揣摩,果然。
就在这删削之间,见出老师的功力。
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乃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④如果说梁实秋的老师是严师,那么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就是慈父了。
老师姓秦,乡间塾师。
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
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
秦老师到外面处馆也要带上他,将之作为“附学”。
“附学”的饭食也是由主家供给的,可抵偿束脩的一部分,老师宁可少些收入。
⑤在馆舍,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看闲书。
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
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诸如《精忠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三国演义》等都拿来看了。
晚间无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品评文辞的优劣,师生之间,无拘无束,谈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每至夜深。
“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生下了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后来,私塾取消,秦老师回家种田,日子过得很艰难。
但他没有忘记他的学生,常来陆文夫家,将他的藏书送给他,有古文,有诗词,还有碑帖。
⑦一代宗师金庸的启蒙老师是谁呢?陈未冬。
⑧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
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清军将士虽然奋勇抵抗,但刀矛枪剑怎抵得坚船利炮?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从小就感受到爱国激情。
⑨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
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金庸有写作天赋。
陈未冬在《我的故事》中说:“我对他的每篇作文都细加圈点,认真批改,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析。
我曾把他的作文本交给《诸暨民报》的骆文华,他看后认为很不错,还选了几篇在《诸暨民报》上刊登了。
”⑩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
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累。
开头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周刊,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
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⑪这三位文学大家的启蒙师,除陈未冬外,其余两位“已归道山”,一生籍籍乎无名。
“乡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闾巷者,曷可胜道!”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