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摘要:“五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实为一大罕事。
从自然界到社会政治、伦理活动,从人体结构到宗教祭祀活动,“五行”学说都无所不及,可见其范围之广,堪称中国古代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潮。
这一思潮产生很早,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它已成为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普遍运用,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变化都以“五行”的作用和属性的相生相胜为基础。
因此,探讨“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阴阳五行;周易;金木水火土;属性;物质探讨《易经》的体系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发掘其哲学精神,是《周易》研究的重要内容。
《周易》确立了中国哲学观物、取象、义理阐释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确立了中国哲学“阴阳——八卦——五行”的意义阐释系统,以及中国哲学“合和”的独特面貌。
阴阳五行是从原始宗教巫术意识中蜕变出的诸子前的“原初哲学”,是最初的哲学突破。
阴阳是“二极结构”的世界观,五行是对事物要素的分类。
在阴阳五行中理性的追求与原始的神秘同处一体,类比与互渗是其思维的基本特征。
而作为一种文化哲学资源又被诸子所吸纳、解构成为传统哲学的构成因子,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及整个传统文化的品格。
“五行”产生的时代已不可译考,我们只有回到中华民族的远古时代,去设想“五行”的产生。
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始了积极改造环境的人类生活,关于这段生活,《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的:“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群居的渔猎生活,使人们加强了团结,增加了战胜自然的力量。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火,用其御寒取暖,驱逐野兽,烧烤食物。
熟食易于消化,从而促进了人体发育,特别是促进了人脑的智力发育,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
据考古资料记实,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开始利用天然火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反映了这一成就。
其后,妇女在长期采集植物果实的活动中,逐渐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把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变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正如古书云:“古之人们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们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教民农作。
”(《白虎通·卷一》),我国原始农业在山顶洞人时就已产生,后来逐渐发展起来。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冶铜业就成为一个新的生产部门,人们用红铜制成刀凿、锥登工具和环形、透孔形状的装饰品。
到夏商之际,青铜器的冶炼已是普遍现象。
尽管原始农业已经发展起来,然而人还在自然界的控制下,自然的力量依然威胁着人的生存。
据传说,尧舜时,洪水为患,黄河泛滥成灾,尧任用鲧治水,鲧筑堤堵水,反使水灾更加严重,庄家淹没,房屋倒塌。
后来,人类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以疏导为主,把洪水引入江河,使其流入海洋,取得了治水斗争的伟大胜利。
传说中的“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除害。
”从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曲折前行的古史就是逐渐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逐渐掌握自然规律、利用它为人类服务的历史:人类最先利用“火”来熟食,正因为它有“炎上”之作用;利用“土”来种植,正因为它能“稼墙”;利用“木”的“曲直”之性和“金”的“从革”之性制造工具,以改变生产力的状况;利用“水”的“润下”之作用进行治水,消除水患。
这些事实,都无不是“五行”之起源的绝好说明,而其他一切谬说都将无立足之地。
“五行”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世界的构成要素或本质而出现的,它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五种具体物质。
这些具体物质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甚为密切。
因而也就首先为人能认识。
“夏禹能单土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周弃能播百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国语·周语》),“水土者,百姓之能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能兴作也;土者,万物之能资生也,是为人用。
”(《尚书大传·洪范》)“金”、“木”、“水”、“火”、“土”,为日常生活所用,一刻也不能离开,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五行”的物质前提。
“五行”二字最早出于《尚书》,《夏书·世誓》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说,而没有指出“五行”、“三正”的具体内容;《尚书·洪范》中比较系统的说明了“五行”的内容,其中包括它的属性和作用。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把夏至周一千年间看作是“五行”的产生过程。
《周书·洪范》把“五行”作为“洪范九畴”的“首畴”提出,“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墙。
润下从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然而,这五种具体物质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是平分秋色、地位均等的。
其中“土”为“五行”之本,“甘”为“五味”之本。
“金、木、水、火虽各其职,不因土,方不主,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甘者,五味之本也……天官之大,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覆·五行之义》)古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皆由土地所生,“水”、“火”、“金”、“木”也由土地而生。
“土”为“五行”之本,“土”之“味”为“甘”,“甘”也就为“五味”之本了。
这种思想无疑是远古人重视农业的真实反映。
后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也可能与此有关。
“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事物的作用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而“五行”与“五味”何以能够相配呢?这里需要加以说明,“水味所以咸者何?是其性也。
北方咸者,方物咸与所以坚之也,犹五味得咸乃坚也。
木味所以酸者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之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生也。
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长养,苦者所以长养也,犹五味须苦可以养也。
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而成物。
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
土味何以甘何?中者,中和也。
故犹五味以甘为主业。
”(《白虎通卷·五行》)这是用“五方”、“五季”,和“五行”相配的观点来说明“五行”的属性,道理也讲的非常勉强。
因而,以“五味”配“五行”的观点是不易被人接受的。
这种用简单类比法来说明事物之属性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肤浅而可笑的,然而在古代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万物之间的联系,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是以当时的科学作为依据的。
“八卦”和“五行”实指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八卦”即乾(天)、坤(地),以及由之所生的三子三女:震(雷,长男),坎(水,中男),艮(山,少男),巽(风,长女),离(火,中女),兑(泽,少女),此为八经卦。
两卦组合成六爻,共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分别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上两爻为天道,天道曰阴阳;下二爻为地道,地道曰刚柔;中二爻为人道,人道曰仁义。
由此构成了一个对整个世界的解释系统,既有对自然(天地)变化的解释与说明,又有对人事、道德修养、国家治理、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解释与说明,这种解释与说明以“卦”的形式,说明易理,预知吉凶。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它们按照“相生相克”的法则,相互发生作用,并以这种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这是另一个意义阐释系统。
《周易》八卦的实质是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进退、消长、盈虚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五行”学说是用五行的生克制衡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的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历史的发展变化。
“阴阳”和“五行”实属不同的解释系统,但解释的对象相同,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相通,解释的理念和方法相合,且“五行”又具有“阴阳”的属性,在八卦中,离为火,坎为水,坤、艮为土,震、巽为木,乾、兑为金。
这就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融合打通奠定了基础。
二者的打通融合,构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这一中国哲学的意义阐释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独具特色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发生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的历法、农学、医学、政治学的哲学基础,不懂得“阴阳五行学说”,就不懂的中国的文化和科学。
综上所述,“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首先是和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没有它们,人类就无法生存;有了它们,人类才赖以延续了下来。
由于它们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就首先为人们所认识。
阴阳五行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我国天文学、农学、医学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尚书·洪范》中“五行”的属性和作用的说明,是对人类生产战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然而在这时,“五行”还不是作为世界的构成要素或本质而提出来的。
它们仅仅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不可分割的五种物质而已。
它们在人类面前没有任何神秘成分,同时,“五行”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后来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其他事物,把其他事物与“五行”相联系,相比较,也就不可避免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就形成了“五行”说这一所有中国人的智慧原则。
参考文献:[1]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境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4]常森.简帛《五行》篇与孟子之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3). [5乔兆坤.《周易》的史学透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2). [6]黎子耀.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7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