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初一(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附赠:母亲,是一种岁月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悟时,一定是在深深的回忆中。

而对母亲的付出有所感同身受时,我们也一定进入了付出的季节。

因为该付出的,母亲都先我们付出了。

往往是在回首之际,在远行之前,在离别之中,才蓦然发现,我们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从未离开过母亲的牵挂。

小的时候,对母亲只是一种依赖。

青年时,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舐犊之情。

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过正午,人生有了春也有了夏,此时对母亲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随着生命的脚步,当我们在数着自己一根根白发,惊叹着岁月不饶人时,想想母亲为了我们,所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母亲在世时,读到有关母亲的文章,似微风滑过指尖,从未有点滴触动。

母亲仙逝之后,类同的文章从不敢轻易注目。

一碰胸口就隐隐作痛,不能自已,母亲的音容笑貌,已在泪眼婆娑中模糊成了浮影。

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人,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共有的特质,心底善良、性格率真、为人诚恳、吃苦耐劳……母亲一生勤俭持家,为我们操碎了心;她把我抚养大,送我上学,然后参加工作,结婚成家。

母亲芳华衍变沧桑,青丝熬成白发,她大半生的操劳,都是为了儿女的成长。

从我记事起,我母亲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的运转着,日复一日地在土地和家之间忙碌着。

我们穿的鞋都是她亲手做的,家里人的衣服是她亲手缝制的。

我的母亲为我们上学、成家、立业,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辛劳,最终将我们四个儿女养大成人,想想真不易。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快快过年,因为过年有荤菜吃,好的年景还有新衣穿,但母亲却始终穿着那件旧式的蓝布衫,只是补丁一年比一年多。

小的时候,只有饿了、困了,才知道回家,未进家门就会喊:妈,我饿了!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玩到饿的时候,看着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然后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有享过什么清福。

在那难苦的岁月,哪怕是玉米窝窝头能吃饱也行,这是她当年梦寐以求的美食。

那时候,家里穷,饭菜油水不多,每次吃饭,母亲总是把好一点的饭菜留给我们。

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尽我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每当我想起母亲背对我们喝剩粥的背影,我的心就会痛。

她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我们仨儿子一女儿身上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半夜发高烧,母亲在我身边守到天亮,直到中午烧完全退后,母亲又赶紧给我做了只有生病时才能吃上的一碗捞面加鸡蛋。

看着我吃下去,母亲笑了,那是只有慈母才有的笑容。

记得当年我身着新装即将告别母亲去上大学的时候,母亲有些依依不舍。

在村口告别时,母亲强装笑颜对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儿啊,爸妈都是农场人,家底薄,给不了你多少帮助,凡事只能靠你自己啊,你要好好读书,争取出人头地,只要你用功,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告别了母亲,当我走出百步之后再回头看时,母亲仍站在原地,手搭凉蓬眺望着我。

那时秋风正凉,风儿吹撩着母亲满头华发,有种不可名状的潇瑟和孤寂。

母亲站马路中央,一身青衣点缀在一片白色土路之中,孤零零的,望着路的尽头,期盼着我下一次的归来。

她的背影在风中有些孤独,有些期盼,还有些挂念。

此时,我已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完成学业,混出个样子来,让母亲宽慰……后来我大学毕业工作之后离家远了,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

那个时候母亲更是对我疼爱倍加,回家后什么都不让我干。

母亲不仅要做劳累的工作,还要干很多家务活。

有一次母亲抱着一摞碗盘出门槛时,尽跌落在地。

我看见母亲瘫坐在地上,碗盘散落一地。

我慌了手脚,忙过去扶起母亲。

常年累月母亲从来都没有闲过,即使到了过年,我们都正和亲戚朋友聊天时,母亲还得做满桌子饭菜招待客人。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的体重又轻了几斤,瘦弱的母亲是家里的支柱,她用并不宽阔的脊背扛起了整个家,疲惫的眼神,龟裂的双手,是她辛勤操劳的结果。

母亲那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岁月在母亲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痕迹,灯光下映出了母亲瘦弱的身影,看着她每天为这个家操劳而渐渐累弯的脊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母亲的恩情,我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那年春节回家,一路上,见到熟悉我的乡亲,他们都会对我说:就知道你要回来,你妈早就在准备了。

我终于看到母亲了,她正伸长脖子眯着老眼张望,一听到有人说:“你大儿子回来了”!母亲立即从凳子上站起来,我赶紧叫了一声“妈”,鼻子一酸,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儿啊,你回来了……”母亲哽咽着,当听到我女儿叫“奶奶”,母亲立即抹去脸上的泪水,颤颤巍巍地走过来,牵着小孙女的手,边走边说:“小捷又长高了”。

还没等我们一家坐下,母亲就忙活着跑前跑后,给我们端茶倒水,我看得很清楚,母亲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笑容,我在一旁直招呼母亲:“妈,歇会儿吧。

”可母亲总是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

其实,母亲已经很累了,只是为了讨好一个团聚的氛围。

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七十岁以后的父母,他们在子女面前的顺从是卑躬的、讨好的、小心翼翼的。

像个想得到夸奖的孩子一样,先把东西捧到你跟前,等你眉开眼笑了,他才跟着笑逐颜开,由衷地分享你的快乐。

这种讨好令我有些心酸和一种隐隐的负罪感。

《朗读者》里有一句话:“年少的时候,父母选择用适合的爱引导我们;年长之后,我们却选择了用疏远的爱回馈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超过孩子对父母的爱,很少有孩子能像父母当年抚养孩子一样照顾年迈的父母。

我想,也许这是因为长大以后,孩子也成了父母,他们的目光总在追逐自己孩子的方向,却忘了回过头去望一望,那束永远跟随着、凝视着他们背影的深情目光。

母亲喜团聚,但更怕分别。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假期一过,我们又要回到自己的小家。

记得临走时,平时爱讲话的母亲忽然变得不吭声了,一手拄着拐棍,一边默默的把家里能带的东西一样一样往车上拿。

她站在车窗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眼睛湿漉漉的,自言自语似地,一遍遍问道:“下次什么时候回?多回来看看……”我女儿:“奶奶放心,我们会经常回来看你的。

”母亲抹了抹眼圈:“别等到过年才一起回啊,别等到过年……”不知道为什么,听完那句话,我的鼻尖也酸了。

临行时,母亲更是依依不舍,眼里饱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很担心自己再也见不到她的儿孙了,我理解母亲的心情。

在母亲眼眶里依旧是那含着热泪的期许……那时我才清晰地注意到母亲双鬓上的银丝和那岁月刻下的皱纹。

当我转身离开的那一霎间,我的热泪便随意如流!母亲在世的那些年,每一个春节的来临,不管多远,我们都要回到母亲身边过年,母亲在,家在,团聚就在。

母亲是一种岁月。

每一缕白发,每一道皱纹,都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

母亲是一种岁月。

因为在人世间忍受最多苦难、咽下最多泪水、包容最多无知、体贴最多心灵的是母亲,是伟大的母爱。

岁月如歌,母爱无限……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 考试时间: 6 0 分钟;满分: 80 分 )第Ⅰ卷(共 4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计 40 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千万不要所选哦!)1. 2014 年 5 月 18 日,集展览、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群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居民D. 河姆渡居民2. 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

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A. 用圆形方孔铜钱购物B. 种植水稻C. 穿着麻布衣服D. 烧烤食物3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半坡人D .河姆渡人4.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A. 洞穴 B. 干栏式房屋 C. 搭上草棚的水井 D. 半地穴式房屋5. 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宄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 A. 粟 B. 水稻 C. 白菜 D. 芥菜6.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A .农业初兴B .聚族而居C .采集狩猎D .贫富分化7.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文中“ 始祖” 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 ,该人物是:A. 炎B. 黄帝C. 尧D. 舜8. 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

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A .盘古开天B .炎黄传说C .禅让传说D .大禹治水9. 《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10. 下列关于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B. 通过“禅让”的办法继位C. 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夏朝11.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12.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A 、伯益建立夏朝 B.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 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 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13.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A. 黄帝B. 禹C. 汤D. 纣14 .“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15 .在湖南宁乡出土,因造型奇特,花纹华丽而被称为商代青铜器中精品的是A .司母戊鼎B .四羊方尊C .大盂鼎D .铜象尊16 . 2014 年 5 月 17 日,位于苏州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修复一新,对游人免费开放。

商朝末年, 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

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A .传授铸造铁法 B. 带来青铜礼器 C .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 传播甲骨文字17.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

”这里的“他”是A. 周武王B. 齐桓公C. 晋文公D. 楚庄王18. 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晋文公参与争霸有关的是A .退避三舍B .卧薪尝胆C .问鼎中原D .纸上谈兵19. 战国初年 , 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 , 形成的三个国家是A. 齐、楚、赵B. 韩、赵、魏C. 楚、燕、韩D. 秦、齐、魏2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成语与故事,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 城濮之战 --- 围魏救赵B. 桂陵之战 --- 纸上谈兵C. 马陵之战 --- 减灶计D. 长平之战 --- 退避三舍21 .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A .燕、楚、齐、秦B .燕、齐、秦、楚C .齐、秦、楚、燕D .楚、燕、齐、秦22. 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