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复习点
绪论
1.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包括陆地和海洋)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产业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研究内容:(1)总论以我国全部国土作为一个整体,着重分析、探讨全国经济-产业布局条件和特点的总的面貌,阐明其共性。
(2)基本内容:条件、结构、区域、潜力、方向。
3.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研究核心)、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一章
1.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1)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2)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3)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4)加强对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5)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6)国土开发、政治与规划。
2.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1)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2)资源的最大保护;(3)稳定人口;(4)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
3.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1)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2)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4)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5)要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6)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章
六大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核心,(2)水资源:限制因子,(3)气候资源(4)矿产资源(5)森林资源(6)海洋资源
第三章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东、西两地区的内部人口密度也随地貌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迁移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六章
1.水稻:除少数高寒或水源缺乏的干旱区以外都有分布,具体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多而集中,北方(华北、东北、西北)少而分散。
2.小麦:遍及全国,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
大雪山以西地区,一年一熟;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南方冬小麦区:秦岭淮河以南商品率较高。
3.玉米:北方旱作地区和南方丘陵山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
4.棉花: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西北内陆。
5.油菜:长江流域各省,南方分布于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和附近的低山丘陵区。
6.甘蔗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于长城以北地区。
7.畜牧业生产类型:(1)农区畜牧业(2)牧区畜牧业(3)半农半牧区畜牧业(4)城郊畜牧业
8.中国农业分区:(1)东北区(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3)黄淮海区(4)黄土高原区(6)西南区(7)华南区(8)甘新区(9)青藏区
(5)长江中下游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一线以北,鄂
西山地、雪峰山以东。
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除少数山地外,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种植双季稻、柑桔、油茶、油桐、毛竹、棉花等,土地平坦肥沃,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产品丰富,自然条件多样。
问题:土地和水域利用不合理,自然灾害威胁,生产水平在地区上很不平衡,生产潜力有待发挥。
方向:建立农田保护区,加强水利建设,调整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利用本区淡水资源,以养殖为主,建设海、淡水养殖基地,退田还湖。
(因地制宜)
第七章
1.石油工业发展和布局:(1)稳住东部(2)大力勘探和开发西部(3)加强海上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4)实行油气并重。
2.电力工业发展和布局:(1)积极发展和建设坑口电厂(2)重视水电建设一举多得(3)适当发展核能(4)同步发展电网系统。
3.九大钢铁基地:(1)鞍、本钢铁基地(2)京、津、唐钢铁基地(3)上海钢铁基地(4)武汉钢铁基地(5)攀枝花钢铁基地(6)包头钢铁基地(7)太原钢铁基地(8)马鞍山钢铁基地(9)重庆钢铁基地
第八章
1.第三产业范畴: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
2.交通“七纵六横”:
七纵:(1)哈尔滨-沈阳-大连-上海-广州,陆路(原油管道、公路)、海上、空中(2)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铁路,公路,空中,管道(3)北京-郑州-武汉-广州,铁路,公路,空中(4)二连-大同-太原-焦作-枝城-柳州-湛江,
铁路,公路(5)安康-陕西-贵阳-柳州-南宁-防城与友谊关,铁路,公路(6)中卫-宝鸡-成都-昆明,铁路,公路(7)北京-衡水-商丘-九江-南昌-深圳-九龙,京九铁路组成。
六横:(1)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铁路,公路(2)丹东-沈阳-北京-包头-兰州,铁路,公路(3)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西安,铁路,公路(4)连云港-郑州-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铁路,公路(5)上海-武汉-重庆-成都,水运(6)上海-杭州-南昌-株洲-贵阳-昆明,铁路,公路。
3.十大旅游区:(1)东北冰雪风光近代名城旅游区(2)中原华夏文明山海形胜旅游区(3)华东名山秀水园林都市旅游区(5)华南热带海滨现代风貌旅游区(6)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7)西北丝路古迹大漠绿洲旅游区(8)塞外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区(9)青藏雪山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
(4)华中峡谷名山文化胜迹旅游区:包括重庆、湖北、湖南和江西,长江三峡,武陵源,衡山,井冈山,龙虎山,金佛山,洞庭湖,鄱阳湖,武当山,神农架,江南三大名楼,三大书院(岳麓、白鹿洞、石鼓),马王堆西汉石墓,三国遗迹。
第九章
1.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
2.七大经济区域(省份):(1)东北地区:黑、吉、辽,内蒙古东部(2)环渤海地区(3)长江三角洲及其沿江地区(4)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广西、海南(5)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7)西北地区: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分区部分
1.长三角:全区土地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7亿人。
区域优势: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工业发达,基础雄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人文繁荣,科技先进。
限制因素:初级原材料短缺,能源短缺,洪涝灾害的威胁尚且严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滞后,现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制约了全区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重点:合理发展与布局工业;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整体效应;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珠三角:陆地总面积564000平方千米,人口15372万人。
优势:濒临海洋,毗邻港澳台,华侨众多,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绵长的海岸线。
降水丰富,海岸线绵长,海洋广阔,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前景可观,丰富的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较发达,一二三产业都有分布,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
发展迅速原因: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对外开放加速了与世界经济接轨;城市化建设颇具规模;人民生活率先步入小康。
内部差异:开放度高低。
存在问题:持续高速增长的环境问题;现有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还难以支持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模经济水平低,重化学工业水平低的问题;人才基础薄弱。
发展: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建成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基地。
3.环渤海地区:大范围区域面积113万平方千米,人口2.5亿多。
区域优势: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明显(煤炭、铁矿、石油丰富);港口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人才集中,综合
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一;产业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对外开放格局已具雏形,正向较高层次演替;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
问题:传统优势部门设备、技术、产业结构老化,改造难度大;城市分工不明确,第三产业不发达;淡水资源不足,水土、水矿配合不理想;能源和交通运输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发达,资源型产业,煤炭、石油、电力、钢铁工业,机电工业、化工、纺织工业。
方向:(1)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高度发达的开放地带;(2)加快港口和滨海城市建设,迅速形成发达的港口群体和城市体系;(3)实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向滨海地带推进的战略,建设环渤海带节水产业圈;(4)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优势,加快海洋产业群发展步伐;(5)加快黄河、辽河两个三角洲综合开发与整治,稳定入海流路,利用其丰富的土地和油气等资源,使之成为农牧渔业生产基地、石油化工生产基地;(6)注意保护环境,努力减少污染,使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4.中部地区:面积87万平方千米,人口3亿多。
优势:承东西,联南北,通达性良好;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开放中的后起区域。
产业布局:
问题: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