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2011-07-06 16:30:51)转载▼标签:分类:育儿知识育儿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一首先,家长往往以“乖”作为衡量幼儿行为的标准,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这其实是中国式教育观念的一个通病,也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科学家的重要原因。

这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用成年人的条条框框限制幼儿的行为和思想,这对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自制力、求知欲、探索精神,以及各种能力很不利。

至于你上面描述的行为,只要观念和技巧转变一下,其实很容易解决,但里面涉及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艺术和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叛逆期的问题。

(在这就不赘述了)关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艺术方面,我认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说话算数”的形象,并要不断强化这个形象,这样家长说的话小孩才信服(这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巧妙运用赏识教育。

你赏识他,他就乐意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好孩子是赞出来的”,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当孩子犯错时,可以采取“冷处理”,只须冷静严肃的告诉她这样做不对就可以了(表情和语气不用太夸张),不必和孩子正面冲突(这能有效避免家长使用暴力)。

事后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有的事情可以给他一个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满足他渴望独立,不喜欢被管束的需求,但是不要跟他商量,商量只会让他养成跟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

对待处在第一个逆反期的孩子一定要多点耐心,这个时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半年,但是过去了,孩子就会有个飞跃。

另外还要每天及时充分肯定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多说说“哇~~今天宝宝真厉害,吃饭会自己坐好好了!”“哎哟~~宝宝今天好聪明啊!自己吃饭不漏嘴巴了!”.......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孩子全身都是优点和闪光点,你也会越来越喜欢和宝宝在一起。

还有一点,我认为家长的角色应该定位为“孩子自我管理的协管员”,而不是“孩子的管理者”,这对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和培养自制力和自觉性很有好处,对孩子以后上学读书也更有帮助。

最近我对儿子推行了“积分制”,就是表现好加分,反之扣分,达到相应的分数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协助孩子自我管理,效果相当理想(推行和制定奖励额度要注意讲求技巧)。

二如何与犯犟的孩子有效沟通?我说——要说现在的孩子还真长本事,打小就见多识广。

当然,也有长脾气的,好像特别有主意,有个性,凡事总想依着自己的愿想,稍不满意就一个劲地说“不”,可能还会冲大人来两句“烦死了”。

假如我们做大人的看得下去受得住,自己先冷静下来,揣摩一下,理解他(她)的意思,暂时顺着孩子的劲,结果自然就好些;要是我们不去弄懂孩子的想法,一看这情形,一听这句话,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说上几句,甚至动手打压,孩子的情绪闹起来,可能会让你莫名其妙,让你暴跳如雷,让你“打不死吃不下”而无所适从……孩子犯犟了,现在就不得了,以后还怎么管得住他(她)呢?做家长的肯定这样想。

其实成长中的孩子哪一个没犯过犟,就看我们怎么冷处理,怎么进行引导式的“管”,想方设法与其有效地沟通。

简单的“较真”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不妨先具体地、科学地认识孩子犯犟这个问题:【身边案例】小男孩儿欣欣聪明、健谈、性急,每到吃饭就或左顾右盼,或百般挑剔,或磨磨蹭蹭……大人看急了,一催促、一责怪,他都会立即不满,沉脸、发脾气不说,还自顾跑进房间,关上门谁也不理。

你越是在门外敦促、发狠,他越是锁紧门不出来;你要是不理他,一会儿,他会默默走回来,一复如常。

(你要是犯急,不就要天天为这事揍他一顿么?)小女生灿灿上课讲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并通知家长。

妈妈的面子下不去了,火气十足地来到学校,见到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巴掌。

女孩流着泪只说一声“我不上学了”,就跑开了。

老师、家长、同学四处寻找……做母亲的此时追悔莫及。

(要是真的出了纰漏咋办?谁又该负责呢?)【专家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反抗性较强和反抗性较弱两组。

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

【精点观点】犯犟是一种反抗。

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

所以,可别小看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它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养教的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她)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作为家长,觉得孩子不顺从,是在与自己作对,可能在感情上一时不能接受孩子的这种倔强、这种顶撞。

其实,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反抗可能是无意的,只是一种独立和自主精神的体现,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烦恼。

想当初,自己还不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的孩子胆子大了些,这种“犯犟”来得早了些。

所以要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可喜的、重要的素质,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压抑它。

孩子犯犟的时候,首先要冷处理,但又要尽快地沟通。

1、不管孩子为何而犯犟,大人首先要冷静,理解孩子的情绪。

呵斥他(她),性子上来只会是火上浇油,自己也会自讨没趣,缺乏风度,伤孩子自尊,扫自家威信。

毕竟你是大人,他(她)是孩子。

“呆会儿再说”、“明天再说”、“下次再说”、“找到机会再说”是眼下最好的处理办法。

2、我们还可以把孩子犯犟视为是他(她)自由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

虽然只是儿童、少年,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但主张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当他(她)表达不清或不知怎么办时,也许只能借发火来“自助”。

你要能最终控制局面,就最好先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

大闹的时候随他去,阵势减弱时开始安抚他,没脾气的时候再行严格教育;或者用其感兴趣的玩具、话题或什么事情吸引他(她)进入下一个活动。

3、包容孩子一时犯犟,不是纵容他,必须尽快的“秋后得算帐”。

待他(她)冷静下来,而且机会又合适,可以讲讲道理,表明自己不满地态度,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对孩子的要求。

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

这样就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

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4、家长也该经常自我反省。

当孩子出现“犯犟”后,认真的想想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更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原因。

我在网上征询这一话题时,网友们不乏这样的妙招:孩子都有犯犟的时候,首先你得理解;但先得培养孩子有好的习惯;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吧,大人也是要经常学习的;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清楚;因材施教,慢慢来吧……教育其实就是因势利导。

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有许多站台,让我们在下一个站台等孩子。

三“发犟劲”就是心理学讲的逆反心理。

一般在儿童两岁左右比较明显,到了这个年龄,“忽然”事事都要和你对着干了,也就是说“发犟劲”。

你的孩子才一岁半,可能这种逆反心理出现得早些。

两岁左右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过了这个时期(大约一两年),就会好了。

到少年期又有一个反抗期,是第二反抗期,好端端的孩子,又会常常出现“风暴”。

造成这种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

过去,他好像只是“父母的延长”,没有自我,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的成熟,开始有了“我”的意识。

我的小熊、我的牛奶、我要玩水,我要搭积木……,碰到阻拦,就用暴力,用哭闹来对抗。

再说这种暴力、哭闹,往往又能解决问题(要的东西得到了,想做的事做到了),于是碰到类似的问题仍如法泡制,给家长带来很多的问题。

对待逆反心理有许多方法,关键在于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下面提出一些办法,你看看什么适合于你的孩子: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孩子在一般时间忽然变得不听话,和你对着干,是他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的阶段(当然有的孩子轻一点,有的孩子重一点;有的孩子出现得早一点,有的孩子出现得晚一点;有的孩子时间延续得短一点,有的孩子延续得长一点,都是正常的),不是变“坏”了。

他的这种表现,有其生理,心理的原因,不要紧张。

其次,不要和孩子直接顶撞。

你自己也有体会,比如硬把他从浴盆里抱起来,遭致一场哭闹的风暴接踵而来。

这个年龄的儿童自控能力还很差,他往往一个劲儿做下去,不会改变。

第三,要疏导。

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这个年龄的儿童注意力很短暂,你给他一个更有兴趣的东西,他会马上忘记坚持很久想要的东西(或事情)。

比如你给她一只小绒熊,她马上就刹住了哭闹(也可以说给她台阶下了),这远比硬抱她起来好。

为了以更有兴趣的东西来替换他坚持要的东西(或事情),你可以在平时买几件他喜欢的类别的玩具,以便在他哭闹时拿出来。

比如他喜欢玩汽车或拼图,你就可以买新的小汽车、新的拼图,待需要时取出,这会给他很大的惊喜,从而忘却原有想要的东西了,也就是解决了发犟劲的毛病。

第四,要宽容,并善于等待。

逆反心理在两三岁(也有早一点,晚一点的)时比较严重,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出现一些不听话的现象,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就不必抓住不放,唠叨没完,过了一段时间,他会控制自己的。

四发脾气是宝宝宣泄愤怒的一种形式。

发脾气对儿童来说是常有的事,2~3岁的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反抗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5~12岁就能用语言更多地表达思想,这时发脾气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

如果孩子把发脾气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或是有效的手段,尤其是这种情况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家长对这一严重问题就不能忽视了。

特别是孩子大发脾气,表现出情绪失控,有时像火山喷发一样地发作,伴随着大声尖叫,甚至摔砸物品和在地上打滚,小儿还可以出现呕吐、遗尿和屏气发作,如果有的孩子出现踢人、打人的现象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了。

实际上孩子发脾气的主要原因在父母。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趋向于退让,往往屈从于一个又哭又闹,大发其火的小孩。

常此以往,孩子会发现发脾气是控制局势的最佳手段,而且一有机会他就会施展出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在无形之中会促使儿童将发脾气变成是一种坏习惯,在独生子女中此问题尤其严重。

另外,长期与爱发脾气的成人生活在一起,也是导致发脾气的原因之一。

孩子发脾气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他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难以正确应对挫折并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