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


• 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 望 • 1、快乐要适当—中庸理论—最高限度 • 2、对幸福的详细分析 • 3、两种乐趣(追求变化、追求新奇)以及 快乐对分工的作用
第二章 原因
社会密度的 恒定增加
社会容量的 普遍扩大
第三章 次要因素
社会分工
个人独立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共同意识衰落
社会控制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斯宾塞关于工业社会的观点
契约关系的发展:以收养契约为例
个人独
契约和行政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原因 次要因素 次要因素(续) 结论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种证据 社会的原始性,构成的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低级社会中的法律的压制性:《摩西五经》 《圣经》《十二铜表法》 压制法十分发达
第五、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劳动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的纽带,不再依赖于 共同信仰和情感 由团结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以 下三个条件: 共同意识和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 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 集体意识的确定程度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三、思考与延伸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社会学面临的核心问题
•19世纪西方 •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
三、思考与延伸
在中国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产生了各种失范现象
三、思考与延伸
1、中国劳资冲突——失范的分工
18起跳楼案件 年龄不满24岁 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900元底薪 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
三、思考与延伸
中国古代
世袭制 科举制
不平等的因素正在消亡?
社会“它已经感觉到自己必须给那些有能力 胜任这些职务的人们留出地盘”
三、思考与延伸
当今社会
高考 找工作 官二代、富二代
三、思考与延伸 3、分工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 兼容共生的社会资源
何谓社会资源? 何为兼容共性? 而分工是如何提供的呢?
第二、三章 机械团结 vs 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个体与个体相似、一致差异、多元 个体与社会个体被社会所吸纳 集体意识强烈,可称共同意识
个体自主、膨胀 较弱,基本精神与道德的
维系
团结感
缺谁都行,地球照转缺一不可,彼此依赖 压制型,制裁个体 恢复型,维系关系
主导法律
对应社会原始的或乡村的城市的或工业的
团结类型
第四章 次要因素(续)—遗性
1、阻碍作用来源于遗传性的两个特征:保守性 和稳定性
2、遗传性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降低
个人独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1 生理分工VS 社会分工
2 分工and文明
3 分工and人
个人独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第二章 结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续) 第七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上述理论的另一种证据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① 主要介绍了劳动分工在道德领域所产生的与 工业、艺术和科学所不同的功能。 ②以婚姻的形态和功能的变迁为例,说明了社 会分工的道德属性即分工促进了集体意识的 产生,这种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③主要说明了由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团结是 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并 通过对法律的分类区分了社会团结的类型。
分工现象的出现,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包括农业和商业。 顺应分工的发展vs背道而驰
• 问题的深入 (7-9段)
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逐渐成了一 种规范和责任。
• 问题的解决方法(10-11段)
“首先用完整思辨的形式研究分工本身,考察它的 作用和根源——简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形成一 种确切的观点。”
三、思考与延伸
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4)分工发展促进社会良性运筹 ,
社会运筹即为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 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 体,也称社会一体化。
涂尔干说: “分工除了提高生产率之外还有广泛的 道德影响。事实上,后者更重要。以为道德 影响辐射到有机团结和恢复性法律的特征上, 足以说明分工带来了社会整合。”
四、小组分工
精读组
第一卷 邓攀攀 邢星 陈家鸿 史晨怡 植馨仪 林子 李小金 第二卷 孔畅 王齐一 林晓娜 袁林辉 第三卷 林曼妮 曲歌 梁颖妍 序言与总结 陈舜尧 吴理航 王博雅 杨佳意 张悦 王林琳
PPT组
孔畅 王齐一 林晓娜 袁林辉
展示组
王林琳 邢星 王博雅 张悦
Thank you!
社会处于失范状态 建立新的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社会分工论》 • 博士论文,早期作品
• 从分工角度探讨社会类型及其发展规律和趋 势
• 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二、写作内容
《社会分工论》目录
1
导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1 11 187 311
2
3 4 2
结论
354
导言 • 问题之所在 (1-6段)
失范的分工也称为“速度过快的社会分工” 过快的分工往往导致人们对自己新角色的规范不 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或者 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致使行动与制度道 德不一致,社会对于制度与道德的约束也失效,
进而陷入失范状态。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
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
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
三、思考与延伸
政府的做法
留给劳资双方自由博弈的弹性空间 工会
三、思考与延伸 2、强制的分工
“在竞争者们在争夺工作的过程中,如 果不存在任何妨碍因素和辅助因素,那么谁 有能力胜任哪种工作,谁就肯定能得到它。 决定分工形式的唯一因素就是人们的能力差 异。本质而言,工作的分配是根据能力而定 的,否则就没什么道理可言。只有这样,个 人的构成与个人的条件之间才回自然而然的 产生一种和谐。” “人们的欲望往往超过他们的能力”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Introduction Strategy
资本的剥削 社会分工带来 及无产阶级 的社会结构类 Conclusion 的联合 型的转变 伦理道德危机
理性化的发展 及其趋势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时代背景
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工业革命继续发展 旧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以经验为根据
新秩序基础不稳定 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
富士康跳楼案件
现代“包身工”
三、思考与延伸
冲突可以存在 但激化的冲突是危险的 “工业只能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动 和资本的对抗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 的水平”工人和雇主之间的斗争也变得越来越 残酷,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 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思想
三、思考与延伸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已形成规范
中国
规范尚未明确 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应的调节机制
三、思考与延伸
如何解决——从失范到建立规范
“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需首先建立一 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 体系”,而“无论是整个政治社会还是国家, 显然都担负不起这一重任”,“满足这些条件 的独立群体是由那些从事同一种工业生产,单 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所构成的,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法人团体,即职业群体”。
《社会分工论》
流程
1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写作内容 思考与延伸 小组分工情况
2
3 4
一、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涂尔干生平简介
•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 太教教士家庭 • 1879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 1882年,毕业,后在省立中学教书直到1887年,其间 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 1887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 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 1891年,涂尔干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 1902年,执教于巴黎大学 • 1917年,在巴黎去世
三、思考与延伸
2)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 科学的社会规范
何谓社会规范? 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压制性法律到恢复性法律
三、思考与延伸
3)分工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
子系统 人口、阶级、民族、职业、地区、家庭结构 机械团结——刚性结构 有机团结——弹性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