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2014级社工王子傲 104042014026 摘录
1)对联系、连接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及其网络的研究。
2)如何将人们凝聚为群体,并以群体的权威维持行为规范(不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
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道德意义上的规范)。
3)法人团体的宗教性质——葬礼,团结并一起长眠。
4)暧昧不清的意识状态不利于作出改变,要脱离或只是尝试摆脱传统的强大惯性影响,必
须发展出要求意识变得明确,或只是显得明确的氛围、环境。
5)两性同质性增强,相互间的需要程度则下降,婚姻关系的凝聚力降低,异质性是产生彼
此间需要的条件——古代性别分工
6)源自两个意象的相似性,以同情心(自足性的结合)为基础的机制而来的结合;源自两个意
象的异质性、互补性而来的契合/融合,对自我意象的补充、完整。
7)分工过程需要并且生产了社会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分工形塑了社会连接的方式。
8)法律可以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方式、互动频率的外在表征。
9)集体意识并不可等同于整体上的社会意识,“尤其在高等社会里,它却是社会精神生活
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术语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
10)我们不该说一种行为因为犯罪才会触犯集体意识,而应该说正因为它触犯了集体意识才
是犯罪的。
11)倾向和意向乃是根源,快乐和痛苦只是枝蔓,社会生活也同样如此。
12)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具有社会性,“原始的宗教在本质上是宗教的”,是共同体对某种
超自然的存在的维护和响应,而基础则是共同的情感。
更私人性质的罪行及制裁措施只有在社会相应的发展之后才(可以)会出现。
13)犯罪是对集体性感情的挑战,“它总是攻击作为权威之根本的一致性。
14)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
15)一切契约都假定,社会存在于当事人双方的背后,社会不仅时时刻刻准备着介入这一事
务,而为契约本身提供合法性的依据。
——》在那些看似最私人的事务中,社会依旧是最本质的。
16)恢复性制裁法并非表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社会中某些具体而有限同时又相互作用
发生联系的特定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
17)“物”的团结把物与人直接关联起来,这种作为“物权”的义务通过物权形式确立人际
关系,只能通过明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界限维持社会纽带。
(“各种团结的消极方面”)
18)消极团结完全是从积极团结里产生出来的:它是来自另一源头的社会感情在物权领域里
的回声。
19)
20)契约并非社会的基础,而是相反。
通常契约法是对已有的社会行为结构的一般性状态的
确认。
契约是嵌入在社会中的。
21)根据人类的经验,只有千金难买的中庸才能算是幸福的条件。
22)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种具有客观确定性,又能够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接近的绝对幸福。
23)幸福就是健康状态的表征。
24)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
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社会互动频率)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
25)传统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行业-种族的壁垒,在工业流程简化,工人技术水平要求下降
之后,家族、种族等分工界限被打破。
对本书不同章节的理解
涂尔干认为,如果社会团结是松散的,意味着人们之间的联系很少,社会成员之间不需要通过过多的交流(情感上)和交换(物质上)就可以过上比较满意的生活,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性法律就会比较少。
反之,如果社会团结得到加强,人们之间的吸引力和接触频率都会增加,适合人们结成相互关系的方式和机会也会增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网也就会越来越复杂。
与之相对应的约束人们交往行为的法律规范也就会越来越多。
涂尔干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两种基本社会团结的类型。
一种是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这种社会团结类型表现出来的相应的法律形式是压制法。
压制法即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能够给犯人带来一定损失的法律规范,它的目的在于惩罚和强制性的压制,甚至带着暴力和血腥的性质,最为典型的压制法就是刑法。
这种机械团结的类型意味着“关系一断即为犯罪”。
另一种是有机团结,或分工形成的团结。
这种团结所表现出来的对应的法律形式是恢复法。
恢复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事物“恢复原貌”。
它并不具备抵偿性的功能,也不在于对犯人造成对应的痛苦或者是损失。
而是仅仅在于将事物恢复成它原来的样子。
这种恢复性制裁完全
是为了适应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机构的不断分化,法律机构的不断增加,法律体系的日益复杂庞大。
涂尔干认为,有机团结无疑是比机械团结更高级的一种社会团结的形式,是劳动分工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涂尔干认为社会生活有着两种潮流,即社会生活有两个来源。
一种是个人意识的相似性,个人是社会化的,没有自身的特点,没有独立的个性,完全淹没在集体的潮流里,受压制性手段所辖制。
另一种是社会劳动分工,个人自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与活动,有着较高的自由度和独立的个性,个人对于社会分工所导致的社会职能的分化所产生的相应法律规范的触犯只能受到恢复性的制裁,而不是抵偿性的制裁。
涂尔干讨论了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涂尔干首先驳斥了“分工的来源就是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这种最通常的论调。
事实上,每个人只能享受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幸福,他们并不会因为没有享受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拥有的文明而产生任何的痛苦,即使他们曾经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来享受这些文明”。
因此,涂尔干认为幸福的变化与分工的进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至于分工产生的条件,涂尔干认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社会分工产生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人类的生存竞争变得更加残酷了。
涂尔干在最后一卷里讨论了分工的反常形式。
涂尔干认为分工的反常形式是分工的一种病态形式,这种分工是不利于社会的团结的,甚至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
一种是失范的分工,另一种是强制的分工。
涂尔干强调“政府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完全是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作用。
”(p319)而哲学的作用在于重建已经被科学的多样性所破坏的科学的统一性。
政府的作用在于调节劳动分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竞争,从而实现有机的团结。
涂尔干在结论中再次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我们自己确立一种道德。
”还认为在诸多社会关系中,应该注入更多的公平因素。
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相应的规范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有机团结只有在规范的约束下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
涂尔干告诉我们:“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简评
个人觉得涂尔干沉浸在“社会”主宰一切的梦里。
个人完全淹没在社会的潮流中,社会左右了个人的一切,个人完全没有反抗的余地。
涂尔干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个人的创造性。
这显得有点偏执一端,没有全面看待了。
其实,有时候,真的不能忽视个人的力量,特别是一些能够左右历史进程的人物。
即使不是个人的力量,也是小部分人的力量在左右历史的进程,左右社会的发展。
涂尔干认为“对一切社会问题的解释,全应在社会事实中找原因,而不应在生物学与心理学中找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生物学和心理学,我们依然需要借鉴很多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凡是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借鉴,凡是能够促进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我们也应该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