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
在西方,humanism最初的含义与教育有关,是 指教授语法、修辞、逻辑(辩论)三科以及后来的文 学、诗歌、艺术、历史、法律、哲学、伦理学等学 科的教师、学者———人文主义者(human-ist)和 上述学科———人文学(the humanities)的总称。 通常所说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之 分、人文学院与其他如工程学院、农学院等划分都 由此而来。汉语翻译为“人文主义”受此影响,人 文主义概念往往在教育学领域运用的比较广泛。
三、人本主义的内涵
第一,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的生存为根基的 基本哲学范式。
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承认自然对人的优 先性、客观性和不可或缺性,但并不承认宇宙和谐论和 机械决定论,并不承认人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 其次,在处理人的自身关系上,认为人的过去、现在、 未来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越性,都以人的生存为终 极轴心。 再次,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上,反对二元对立论, 认为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1]刘放桐. “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学术月刊.1999.10
另一方面与市民等级反封建、特别是反等级制 和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以自 由、民主等为旗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而这两 个方面又是统一和相互包容的(这种意义上的中 国的学术文献中大多译为“人文主义”)。后来 人本主义发展成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 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 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这样,人本主义不仅具有 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意义,还具有世界观和人生 观意义。(中国哲学界将Humanism译为人本主义, 来指与所谓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相区别、相并立的 哲学思潮时,取的也正是这种含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华生的行为 主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4]张明霞.论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三大思潮.唐山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1.3
六、人本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人本 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 是 20世纪 50—60 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 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其主要哲学来源有 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这种观点认为,人性的最突出特征在于人 的阶级性,从而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区分 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 义把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视为集体主义、利 他主义、大公无私的人道主义,把资产阶级 人道主义视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人道 主义,把马克思的早期的人道主义与成熟时 期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这些带有意识 形态和政治色彩的观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对人本主义问题的探讨。[3]
第二,人本主义是一种以自觉和不自觉的 形式支撑着人类行动的价值观。 人本主义是人类价值、意义体系的核心 和基础。人本主义价值观把人类的生存当 作终极的、无条件的、整体的、永恒的价 值和意义所在。以人本身的存在为终极目 的。这种价值观与以幸福、真理、善良、 美丽、知识等作为价值、意义、目标的价 值观相比具有优先性,是人的一切价值和意 义的根据和源泉。
2.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现象学直接影响了存在主义的产生和整 个欧洲大陆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在认识 论和方法论方面,现象学哲学对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实证主义。 3.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两个基本 问题: 1.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2. 个体的存 在意义是什么。存在主义者在继承现象学 重视研究人类共同的重要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个人在自己生活中的经验。
人道主义的哲学主张以人性作为衡量历史 和现实的准则,重视个人的价值,维护个 人的尊严和权利,解放个性,使个人得到 充分的自由发展,实现现实中的个人幸福 西方近代的人道主义特别强调尊重知识、 关心人的价值尊严以及人的自然天性。人 本主义心理学继承了西方人道主义的许多 重要精神传统,但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 人具有追求真善美的高尚需要与本能,而 不是仅仅具有趋乐避苦的低级天性。
人本主义与现代心理 学的关系
讲解: 李姝
一、人本主义简介
人本主义是德文 Anthropologismus或者拉 丁文Humanista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意为人 的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 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 国的费尔巴哈和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 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 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 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 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研究者们把人当作认识的对象和客体,认 为只要把握人的某种本质属性,就可以达到 对人的本质的把握,进而以某种本质属性为 阿基米德构筑起来的关于人的理论就是一 套完整的人学理论。但是,人的本质是在实 践基础上不断生成,具有开放性和未特定化 的特征,无法用某一种属性去把握人的丰富 的规定性。原有的各种视角对人的把握都 是片面的,当我们承认某一特点的同时也就 遮蔽了其他特点;认识论只能关注作为“存 在者”的人的某种属性,而人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人本主义思想来源的多源性
关于人本主义思想讨论遇到的另一个困境是 对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人本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文学家、诗人、神学家的思想。伊拉斯莫、拉伯 雷、但丁、卜伽丘、莫尔等人的诗歌、寓言、小 说、绘画等作品是其理论来源。思想家们通过文 学艺术形式猛烈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反对禁 锢人性的基督教教义。
(四)理论与现实、意识形态、文化模式 之间的张力 关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探讨不仅受到 学理本身的困扰,还因理论本身与意识形态、 文化模式和现实中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发 生冲突而产生的张力的困扰,进而影响问题 研究的深入和人本主义原则在实践中的贯 彻。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导致了对人本主 义问题学术研究的政治化,政治禁区直接成 为学术研究的禁区。
第二种,以古希腊罗马文化资源作为西方 人本主义思想来源。学者们认为在古希腊罗 马哲学中,甚至在希腊神话中,都蕴涵着极为丰 富的人本主义思想。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普 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神话大多关心个人 的存在意义,寻找人性的“复归”,认为人本质 上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巨大的心 理潜能等,这些人本主义思想意蕴在深化中显 露端倪。它作为早期人类的信仰、世界观、 文化基因,沉潜、渗透和积淀在民族后裔的心 理、气质与性格之中,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 长久地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
路德维希· 安德列斯· 费尔巴 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 日),德国哲学家,人本主义的代 表。
尼古拉· 加夫里诺维奇· 车尔尼雪 夫斯基(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年7月24 日~1889年10月29日),俄国革 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 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3]陈树林.人本主义问题研究的困境.理论探讨.2005.3
五、现代心理学简介
以187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标志, 现代心理 学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成了一门独立的 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100 多年来, 现 代心理学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 充满了生 机。但是, 由于这一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之间, 使得研究者们在研究目的、内 容、方法上摇摆不定, 分林立, 学派众多, 各 学派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甚至对抗。
到目前为止, 已经产生了实验心理学、生 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 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事和工业心理 学以及军事心理学等11 个主要分支学科, 并 形成了7 大主要学派: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 析和人本主义。每一分支、每一学派在心 理学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其中引 起心理学发展展的历史性革命, 体现时代精 神, 领心理学发展一代风骚, 起到“更朝换 代”作用的当属3 大学派。[4]
(三)人本主义理论研究视角的多维性
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研究遇到的第三个困境是学 者们研究的理论视角、理解范式各异。由于研究者们 切入的层面和关注的问题不同,而且这种局面没能够很 好地协调,从而使理论研究难以深入开展。以往学界对 人本主义哲学的研究主要从认识论层面展开,理论视角 和结论始终局限于认识论阈限内。像形而上学人性论 (理性)、自然主义人性论(物性)、神学人性论(神性)、 心理学精神分析学人性论(性本能),等等,这些理论对人 性的把握或者通过实证研究,或者通过神秘的直觉、猜 测,但总体上都属于认识论范式。
第三,人本主义是一种规范和调整人类实践 行为的实践原则。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体上分为物质生产活 动、政治活动、文化创造活动等。物质财富 的追求,经济指数的增长,民主制度的改革与 改良,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完善无不以人的生存 和发展为前提。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本主义 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人出发,一切 活动为了人。[2]
[2]陈树林.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5.12
四、人本主义问题研究的困境
(一)人本主义概念内涵的多重性 众所周知,人本主义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产物,当然不排除包括中 国哲学在内的东方哲学中同样具有这一思 想。从词源学上看,汉语中常用的几个概念: 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世俗主义、人本主 义等都来源于humanism一词,而这个词是 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流行开来的。
(一)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
1.人性论、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它 决定心理学研究中证据的搜集和解释及其理 论建构人性问题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们竭力 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和伦理 学在人性问题的看法上,长期存在着两种对 立观点: 性恶论和性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 家大多继承了性善论思想。
二.人本主义的起源
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 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 即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思潮是反对鄙 视现实生活正统的天主教观念,提倡肯定现实生活 的世俗文化,以作为自然存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 超自然、超现实的神,来当作思想文化的核心。这 一运动早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重新发掘、研究和解 释以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1]后来,它一方面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 促进了以理性反对信仰、科学反对宗教的启蒙思想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