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框架程正方先生主编的《现代管理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及发展简史、个体行为与管理、团体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领导行为与管理、职工心理卫生与保健等内容,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具有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专业书籍。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三章为总论部分,主要介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述个体心理与管理之间的关联性;第八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团体、组织、领导行为与管理的关联性;第十一章着重讲员工心理卫生与健康。
全书的核心部分在第四至第十章。
二、学习要求、重点、难点学习要求:在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体系、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理解在一个企业中个体、团体、组织和领导等要素在其人际关系系统中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深刻认识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意义,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技能,分析与处理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核心是认识需要、动机和激励的关系,掌握重要的激励理论和在管理中的运用;2、理解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运用;3、理解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掌握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
学习难点: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其首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习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运用到不同岗位的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是难点所在。
三、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一)基本概念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2、知觉: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
3、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4、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5、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6、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就叫做定势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7、气质:是典型地表现于人们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Word 文档. 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8、能力:是能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9、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0、动机:把能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11、间接激励:也叫“外激励”,指来自员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的激励,主要用于满足员工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社会环境、员工工作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等。
12、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3、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各个有机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也称为组织中的各因素相互联结的框架。
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组织中正式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的效率,影响着组织中个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方面的功能。
14、组织文化:是以企业的组织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在长期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15、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16、沟通:指信息的交流,是联络通信的意思。
(二)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应用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②着重是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系统。
2、自我知觉的误区①过于自高自大,自以为在各方面一定都很行;②过于自卑,缺少信心,自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③过于消极、被动、依赖,时时刻刻都要其他人的赞同与呵护;④过于相信经验的局限与宿命观点;⑤过于相信环境与外因的作用。
3、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的假设代表人物;麦格雷戈;雪恩“经济人”的假设的哲学基础是享乐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麦格雷戈人性假设观点:A、人类多数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
B、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不喜欢担负责任。
C、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
D、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
E、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
“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2)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
(3)领导方式是专制型的。
Word 文档. (4)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X管理理论:A、管理者从经济利益出发来使用生产中的人力、物力、财力。
B、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指导与激发职工的工作表现,并时常控制与修正职工的行为,以符合组织之需要。
C、管理者必须管制其下属,并需要利用说明、奖赏、处罚与控制等方法。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A、“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
把人看作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是相对立的。
B、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C、“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其人性观是错误的。
D“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也含有科学管理的成分:①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
②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
③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2)“社会人”的假设代表人物:梅奥“社会人”假设的人性观社会人也称社交人。
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A、人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B、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积极性,积极性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态度以及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C、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D、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A、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的重点应注意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
B、管理人员的职能应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上传下达,重视培养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C、在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D、提出了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即让职工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A、在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假设只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一个进步,并不是资本家变得善良了,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
B、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许多企业采取了群众路线的民主管理方法,这同社会人假设“参与管理”相比较,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社会人”假设过于否定了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作用。
完全忽视职工的经济需要,无疑也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
Word 文档. D、“社会人”假设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
E、“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和制定奖金制度有参考意义。
(3)“自动人”的假设什么是“自动人”假设“自动人也叫“自我实现人”,由马斯洛、阿吉里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
“自动人”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和手段。
而自我现实,即成就需要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人们才感到最大的满足。
Y理论的基本观点:麦格雷戈将“自动人”的人性假设,结合管理问题,概括为Y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A、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天性)。
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工人们有自愿去做的愿望;也可能是一种惩罚。
B、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C、致力于实现目标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在起作用。
D、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E、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F、在现代工作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自动人”假设的相应管理原则A、管理重点是在重视工作环境上面。
它主张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以发展人。
B、管理者的职能是生产环境与条件的设计者与采访者。
C、重视内部激励,即重视职工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D、主张下放管理权限,建立较为充分的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自动人”假设的评价A、“自我实现人”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B、“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础是错误的。
因为人既不是天生懒惰,也不是天生勤奋的。
人格与人性的发展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自我实现既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也不是仅仅依靠自我设计,个人奋斗就能达到的,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的结果,把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原因,归结为缺乏必要的条件,也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观点。
C、“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4)“复杂人”的假设“复杂人”假设是60至70年代组织心理学家雪恩等提出来的。
根据“复杂人”假设,人没有万能不变的管理模式。
不应把人看成同一类型,要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
基于复杂人假设,摩斯和洛希提出了“全面管理”的理论,也叫“应变管理理论。
“应变”是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也叫“超Y理论”。
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要求工作、组织、个人三者有最佳配合,其基本含义是:A、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随发展条件而变化,每个人的需要不同,需要层次也因人而异。
B、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C、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