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色墙纸 文体学分析

黄色墙纸 文体学分析

对《黄色墙纸》的文体学分析摘要:《黄色糊墙纸》是吉尔曼的代表作,它揭示了女性是如何在重重围城中挣扎的,从而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及婚姻家庭对女性的束缚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本文的主体部分将从文体学角度出发研究和分析小说特色,即语言描述和修辞应用。

一、引言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出现了一位激烈的女权主义者,她就是夏洛蒂·波金斯·吉尔曼。

她的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已经成为妇女文学中的一个小小的“经典”。

小说通过一位已婚妇女“我”从轻微的精神抑郁到彻底疯癫的精神发展历程,给我们描绘了生活在围城中女性的渴望、矛盾以及自我分裂的痛苦挣扎。

从而揭示了女性由于从身体到思想的被禁闭而走向精神崩溃的悲剧性命这,并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以厦婚姻家庭生活对女性的束缚进行了质疑和批判。

长期以来,女性一直没有自己的语言,正如女权主义批评家所比喻的那样,“向来在努力偷盗语言”。

女权主义者西苏认为语言是控制着文化和主体思维方式的力量,要推翻父权制的控制,就要从语言的批判开始:“每一件事都决定于语词:每一件事都是语词,并且只能是语词……我们应该把文化置于它的语词中,正如文化把我们纳入它的语词中一样……任何政治思想都必须用语言来表现,都要凭借语言发挥作用,因为我们自降生入世便进入语言,语言对我们说话,施展它的规则……甚至说出一句话的瞬间,我们都逃不脱某种男性欲望的控制。

对于如何摆脱父权制话语的控制,建立自己的象征秩序,英美女性主义激进派强调改造现存的语言,甚至要用以女性为中心的语言体系取代父权制的旧语言体系;而美国女作家吉尔曼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以她的近似日记的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竖起了一面女权主义的旗帜。

她不仅是要描写妇女的真实处境,而且设计出一种反抗父权制的叙述策略:钻进父权制话语内部对之进行颠覆。

二、文体分析的性质和内容文体学的任务不在于列举若干文体的题目,而在于观察和描述若干种主要文体的语言特点,其目的在于使学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和在恰当的场合分别使用他们。

文体学研究文本的音调、韵律、句法、词汇、形象或结构上的某些特点,包括他们的分布和重复,了解到作品所要突出的是什么,这就有助于了解作品的内容。

这些特点确实存在于作品的语言之中,不是任何人主观臆造的,因此根据他们而作的阐释也比纯凭个人印象要可靠的多。

三、语音与词汇分析任何文体都有一个读起来顺不顺口,语气顺不顺畅,音色美不美的问题。

总之,任文体都要讲究语言的乐感。

分析问题时,语音质量始终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这部小说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音律的美感,现列举以下两处。

I don’t know why I should write this.I don’t want to.I don’t feel able.“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写这个。

我不想写。

我觉得很无力。

”此处三句话都以“I don’t”开头,音律和谐,节奏紧凑,表达效果强烈,体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女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个体。

她根本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一旦她说出自己的想法都会遭到丈夫的嘲笑和制止。

因为结了婚的女人要习惯于逸些:对于一个长久没人租住的房子,不能产生疑问;对于幽灵的遐想只能被当作穿堂风看待;要以毅力去控制自己的幻想:禁止写作……我们看到丈夫一直采用这样一个口诀:“男人总是不断地替女人.或以女人的名义“说话”他在思想上给“我”洗了脑.逐渐使“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这些幻想既愚蠢又无中生有,使“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转变:刚开始并不同意丈夫与兄弟的意见。

认为千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工作会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接下来不断地吃药、休息、什么也别想。

什么也别干。

终于让她自己也确信神经出了毛病,是一个有病的人。

既然是生病之人,自然而然觉得干什么都疲倦,想什么都累,直到有一天觉得不值得去费力创作了。

于是丈夫用悉心的照料、严厉而又责备的眼光、告诫的语调一步一步禁闭女主人公的行动和思想,剥夺女主人公的话语权。

“I beg of you, for my sake and for our child’s sake, as well asfor your own, that you will never for one instant let that ideaenter your mind!”“为了我和我们的孩子,同样也为了你自己,我求你再也不要有这种想法。

”这段话连用了四个“for…”,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顺畅,体现出男主人公咄咄逼人的语气,以及想控制压抑女主人想法的强烈愿望。

约翰是个“模范”丈夫,他关心妻子的身体状况.为了她的健康把她带到了空气新鲜的郊外;为了不让她过于劳累,禁止她“工作”:为了锻炼她的意志(不让她向那些幻想屈服),拒绝换糊墙纸。

他把她称作“亲爱的小傻瓜”、“小姑娘”.给她客书听。

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赛子的健康状况。

不愧是一个好丈夫。

然而,他却不顾妻子的意愿。

完全自以为是的安排、操纵着妻子的所有活动。

这个好丈夫在禁闭妻子的行动时,理由是那么地冠冕堂皇。

可是究其原因却是:“仅仅三个月租期.我不想修整空房子9租约只有三个星期就要到期了”。

他真不愧是一个“极端的现实派”。

对他来说损耗自己的经济投资是最不值得的,可他却从没有考虑娶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四、句法与语篇分析I get unreasonably angry with John sometimes. I’m sure I neverused to be so sensitive. I think it is due to this nervous condition. Idon’t like our room a bit. I wanted one downstairs that open on thepiazza and had roses all over the window.“我有时会莫名的发火。

我确定我过去不这么敏感。

我想着都是压抑的环境造成的。

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的房间。

我想在楼下有一个开放的小房间,窗户周围布满玫瑰花。

”这部分语篇的句子全部以“I”,也就是“我”开头。

作者以第一经验视角展开叙述。

第一人称经验视角一方面沟通了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变流,另一方面则有效地表现了主人公与其周围环境的隔膜。

主人公“我”的丈夫和“我”身边的人全都被这种叙述方式阻隔在“我”的思想和秘密之外。

虽然他们也注意到了“我”的异常行为,也开始关注墙纸,但是墙纸与“我”之间的那种关联,他们则难以揣测。

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表述:“约翰来了,我得把写的这些收起来,他讨厌我写东西。

”“约翰的妹妹上楼来了!”每到这时叙述就出现了中断。

她知道他们都认为写作对她没有好处,可她觉得写点东西,也许会解除一些思想压力,使她得以放松。

实际情况则是,这种不得不偷偷摸摸的写作不仅没有给她带来任何放松,反而使她的神经更加紧张。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女性的人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始终难以言说,也难以为“正常人”所理解。

通过第一人称经验视角,读者还可以间接地观察到“我”的行为举止在业夫和亲戚眼中所激起的反响。

问接地表明“我”的心理失常已经愈来愈外化了,“我”同传统的蔑视妇女的习俗所作斗争的唯一结局,就是自身的全面精神崩溃。

读者因为始终和“我”处在一个“窃窃私语”的空间,对“我”的一切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都是循序渐进地接受的,所以对“我”的最后的行为变化不会感到突然。

但叙述者“我”毕竟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精神受到压抑的患者,她的叙述声音难免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因此,将故事中主人公观察其他角色的目光反射到女主人公自己身上,再经由读者自身的现实经验进行加工,女主人公的精神失常就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吉尔曼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经验视角来袭示女性的心理困惑和反叛精神,为后来的女性主义作家树立了一个经典的范式,以后我们在西尔维亚·普拉斯、乔伊斯·凯诺·欧茨等人的作品中也能看到类似的叙述风格。

“It is very seldom that mere ordinary people like John and myselfsecure ancestral halls for the summer. A colonial mansion, ahereditary estate, I would say a haunted house, and reach the heightof romantic felicity ----but that would be asking too much of fate!”“像约翰和我这样的普通人竟保护着祖传的夏季礼堂,这真是件稀罕事。

这是一所殖民地豪宅,世袭财产,让人感受到浪漫的幸福,然而却幽藏着太多的未知命运,我想说那是一座闹鬼的豪宅。

我还敢大胆地宣布那里必定有些什么怪事发生。

不然为什么这么廉价就出租这豪宅?又为什么这么久了仍无人问津?约翰为我的多虑而嘲笑我,婚后还巴望那些怪事发生。

”这部分语篇体现了语言层面上的“前景化”展开吉尔曼不仅充分利用叙述视角的特殊功能来展示小说人物的心理状态,她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采用大量偏离常规的手段来完善这一展示过程,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似非而是的修辞手段的使用。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小说中的“我”和丈夫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却租到一所“古老的大厦”,因此“我”断定这大厦一定有问题,可能是“一座凶宅”可正是由于这一推测“我”又“沉浸到高度的浪漫主义的幸运感之中”“我”的丈夫是个医生,可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病才不能更快地痊愈合。

“我”憎恨那间用作卧室的大房间,因为那儿有很糟的墙纸,可后来“我却渐渐爱上了这间房,也许正是因为有这墙纸吧!”所有这些看似矛盾,其实它们恰好吻合了一个神经极度过敏、情绪变化无常的患者的矛盾心理。

五、宏观结构上的隐喻性汇合最后,我们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看这篇小说的整体结构。

无论是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展示,还是语言不同层次的前景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构筑作品的完整意义,而意义的完成往往都是在作品的整体结构层面上。

《黄色糊墙纸》讲述了一个神经衰弱、内心丰富的女性被“心爱”的丈夫送到一座古老的大厦里去静心闭门疗养,而疗养的结果却是精神的全面崩溃。

从整个过程看,这是一个隐喻性极强的故事。

古老的大厦虽然环境幽雅,但它地处偏僻,就像英国过去常见的那种深宅大院外设篱笆、围墙和上锁的铁门。

换言之,这是一座用丈夫的“爱心”构筑起来的监狱。

丈夫选中了楼上一间曾经做过育儿室的房间做卧室。

这里虽然四面都有窗户,阳光和空气可以自由进出,可窗户上为了儿童的缘故都装有栏杆,人的进出则受到限制。

其实在丈夫眼里,他的妻子也就是一个任性的小姑娘,一个被监护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