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045 采区1. 采区概况1.1. 位置及范围045 采区为K24、K25、K26、K27 煤层联合布置采区,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采区位于0水平主斜井南部,北以8 号勘探线向南170 米为界,紧靠043采区;南以5号勘探线向北300 米为界;上界分别以+310 米(一煤矿下界)、282米(二马门煤矿下界)标高为界;下以±0 米标高为界。

采区走向长1280米,倾向投影(平面图)长620 米,倾向为970〜125°, —般为110°,倾角20°〜35°, —般26°。

面积875640 米2。

本采区地表位于骡子正沟南部,属于华蓥山背斜东翼,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可采煤层为K24、K25、K26、K27 四层,均属于特低硫、特低磷、低至中灰的1/3JM 优质炼焦煤。

1.2. 邻区情况°45 采区相邻的有正在形成的°43 采区,该采区只开采K24、K25 煤层。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结合位于°43 采区上部的一煤矿的情况看,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上部呈分叉状态,中下分层夹矸在°.85 米〜 2.6 米之间,平均 1.91 米,其下分层煤厚为°.25〜°.52 米,平均°.42 米。

K24 煤层在°43 采区下部分叉不明显,上下分层夹矸在 2 米以上,平均2.19米。

其下分层煤厚°.5°米〜°.64米,平均°.57米,倾向1°2°, 倾角23°。

K25煤层煤厚°.38米〜°.59米,平均°..45米,倾向1°1°, 倾角24°。

从目前接露的情况看, K24、K25 煤层在°43采区内的顶底板岩性都较稳定。

只是在该采区中部存在古河流冲刷,形成一条薄化带。

°43 采区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简单,该采区巷道涌水的来源主要是皿、W号含水层的细〜中粒砂岩和骡子正沟河沟的渗透水以及清河乡一煤矿的小窑水,对°43 采区均有一定的影响。

13区内地质勘探情况区内共有4条控制勘探线,即5号、6号、7号、8号勘探线,共有控制钻孔14 个,钻孔有2#、65#、89#、3#、4#、5#、66#、6#、1#、1-2#、CK1#、补1#、7#、67#,全部为见煤钻孔,煤系地层为T sxj。

各控制钻孔的情况见下表:表14地貌及受生产影响程度045采区地表位置位于骡子正沟和三叉河之间,轮廓为“凸”形状中低山。

地表出露地层主要是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的马鞍山段、大安寨段、新田沟组的第一、二段,其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介壳灰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

采区地表以骡子正沟南450米为界与043采区相隔。

南边为西南高、北东低的顺向坡,北边为东北高、西南低的顺、逆向坡。

区内最高标高点为羊儿岩627.20米,最低标高为水窑子354.60米。

采区地表主要有民房建筑、庄稼地和农田,有少量树木和竹林。

没有大的常年性水系发育。

地表积水范围:南起三叉河,北至骡子正沟,西起严家湾王家老屋一线,东至彭家湾范家老屋一线。

采区受水面积约1平方公里。

地表水分别流入三叉河和骡子正沟。

在何汉坪附近和土地梁北230°距离150米处有一堰塘。

何汉坪附近堰塘容水大约700M3左右,堰塘高程530米,与采区垂深为530米,对采区无影响;土地梁附近的堰塘容水约500M3左右,堰塘高程585米,与采区垂深为505米,对采区也无影响。

采区地表有水窑子煤厂(X6),位于5号勘探线北100米,井口坐标X 为3421851.91 米,Y 为36423566.49米,高程Z 为354.60 米。

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三带(T3Xj7-3)地层上部开口,开采K22、K24、K25煤层,属清河乡报废小煤窑;清河乡二马门煤矿,主井井口坐标X 为3421512.195米,Y 为36423879.363米,高程Z 为357.892 米。

,该小窑在045采区内走向可采长度约836米;清河乡一煤矿,平硐口坐标X 为3423849.703米,Y 为36424364.899 米,高程Z 为375.566 米。

开采K22、K24、K25 煤层,该小窑目前生产水平平巷已经进入了045采区,其延深下山已经落平到043采区内+221.6米标高,该下山已经严重越界,此下山在柏林煤矿的监督下,已经进行了封堵。

2. 采区地质构造该采区有14 个控制钻孔,控制点密、精度高,根据137 地质队所提供的资料,柏林井田在区域构造上属华蓥山背斜北端东翼,煤岩层呈一单斜构造,煤岩层倾向为1090〜1140,倾角18°〜350。

根据现有资料,区内在3号钻孔J1-2Z1地层中发现一条F32号逆断层,走向北350 东,倾向南东,倾角480,落差20 米,走向长260 米,地表见J1-2Z3 地层重复,3号钻孔中见J i-2Z2地层重复,呈挤压现象,该断层距离煤层较远,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区内4号钻孔J i-2Z3地层中发现一条F38号逆断层,落差12米,隐伏断层,钻孔内见J i-2Z3地层重复。

该断层距离煤层较远,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3. 含煤地层3.1 煤层赋存情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 )为本井田含煤地层,须家河组共分为七段,一、三、五、七段为含煤段,二、四、六段为砂岩段。

本采区的K24、K25、K26、K27 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的第七段,称上煤组,是井田主要含煤段,为一套湖泊、沼泽和边滩相沉积,厚25.97〜143.19米,由南向北增厚,一般69.27米。

其中砂岩类占40%左右,泥岩类占45〜60%,含煤率约为3.5%。

第七段下部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带,K24、K25煤层位于第七段下部的第一带(T3/-1),泛滥平原上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以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K26、K27 煤层位于第七段上部的第三带(T3xj7-3),以泛滥平原上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为主,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

3.2. 煤层情况3.2.1. 本采区赋存煤层有K22、K23、K24、K25、K26、K27、K28、K29 煤层。

各煤层具体情况如下:K29煤层厚0.13〜0.46米,平均0.14米,倾角20°〜32°,平均26°, 煤层为黑色,弱玻璃光泽,半暗型,煤层夹矸一般一层,为深灰色泥岩。

K28 煤层厚0〜0.54米,平均0.08米,倾角200〜270,平均26.50, 玻璃光泽,半亮型。

K27 煤层厚0〜1.39米,平均0.31 米,倾角210〜280,平均260, 以亮煤为主,内生裂隙发育,半亮型,玻璃光泽。

K26 煤层厚0〜1.65米,平均0.64米,倾角200〜350,平均260, 黑色,油脂光泽,其结构式为:0.07(0.02)0.05(0.06)0.50,上、中分层为半暗型,下分层为半亮型;上中分层夹矸为炭质泥岩,中下分层夹矸为泥岩。

K25煤层厚0.31〜0.56米,平均0.39米,倾角20°〜32°,平均25°, 黑色,玻璃光泽,为亮煤为主,半亮型。

K24 煤层下分层厚0.44〜0.65米,平均0.51 米,倾角200〜280, 平均240,黑色,玻璃光泽,为亮煤为主,含少量镜煤条带和丝炭线理,半亮型,参差状断口。

K24 上分层厚0〜0.20米,黑色,半亮型。

K23 煤层厚0〜0.33米,平均0.17米,倾角200〜290,平均240, 黑色,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半暗型。

K22煤层厚0.30〜0.63米,平均0.40米,倾角18°〜30°,平均24°, 黑色,以亮煤为主,含少暗煤,半亮型。

3.2.2. 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K27煤层可采范围为6号勘探线以南的采区边界至7号勘探线以北27米之间,最高可采边界标高为+120米,下以士0米标高为界。

K26煤层可采范围为采区南边界至7号勘探线北420米之间,最高可采边界标高为+258米,下以士0米标高为界。

K25煤层可采范围为6号勘探线北65米至采区北边界之间,最高可采边界标高为+150米,下以士0米标高为界。

K24煤层可米范围为米区南北边界之间,最高可米边界标高为+310米,下以士0米标高为界。

3.2.3. 煤层煤质323.1. 物理特性3232工业分析及牌号3.3.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间距K29煤层位于丁3为7-3带中下部,下距K28煤层0〜9.37米,一般为4.12米,上距珍珠冲组(J izh)9.69〜59.58米,一般27.54米。

直接顶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厚 1.28〜15.41米,平均8.27米。

老顶为T3Xj7-3带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厚0.40〜9.58米,平均3.72米。

直接底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质泥岩,含植物化石,厚0〜9.37米,平均 4.12米。

K28 煤层,下距K27 煤层0〜9.13米,平均2.70米。

直接顶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含植物化石。

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质泥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K27 煤层,下距K26 煤层0〜3.86米,平均1.22米,直接顶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含植物化石碎片,直接底为灰—深灰色粉砂岩质泥岩,含大量苏铁杉化石。

K26 煤层,下距K25 煤层4.88〜20.70米,平均10.71 米,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质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显水平层理。

K25 煤层,下距K24 煤层下分层3.37〜7.33米,平均5.87米,直接顶为灰色粉砂质泥岩、黑色泥岩,含炭质及植物化石,厚 1.82〜4.76 米,平均2.78米,老顶为T3Xj7-2灰色细砂岩,顶部局部为粉砂岩,含煤质包体,局部与下伏岩层冲刷接触。

厚 2.33〜10.60 米,平均 4.76米。

直接底为深灰色粉砂岩质泥岩、泥岩,中部有0〜0.18米K24上分层,含植物化石碎片。

K24 下分层煤层,下距K23 煤层2.85〜7.40米,平均4.68米,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质泥岩,顶部局部为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K23煤层,下距K22煤层0.52〜5.55米,平均2.52米。

直接底为灰色粉砂岩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细粒砂岩、石英砂岩,含植物化石。

K22 煤层,直接底为深灰色粉砂岩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厚 3.48〜13.70米,平均7.27米。

老底为T3X j6段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底部含大量泥质及煤包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