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地质说明书

金河煤矿地质说明书金河煤矿地质说明书1 矿井概况及井田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金河煤矿地处盘县西北部的柏果镇小寨村境内,直距盘县城关镇25公里,距柏果火车站4.0公里,盘西支线、盘(县)水(城)公路从矿区东部边界外侧通过,交通较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自然环境金河煤矿位于盘县煤田盘西矿区。

矿区内地貌属高原低中山地貌,区内地势总体上中部高,四周低。

最高海拔点为矿区中部的大坡山顶,标高+1816.20m;最低海拔点为矿区东北角的拖长江河谷出口地带,标高约+1510m;最大高差306m左右。

区内地层受向斜构造影响,总体倾向南西、南及东,倾角变化大,为13~65°,整体呈单面山地貌,矿区侵蚀基准面标高+1510m。

矿区内,煤系地层的上覆飞仙关地层于西北、东、西南三面出露较广,其岩性由细碎屑岩组成,抗风化能力差异较大,在长期风化作用下,形成了中山槽谷及溶蚀盆地,沟壑发育。

1.1.3 矿区气象矿区内气候属亚热带温凉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湿度大,年相对湿度为78%,日照少,东南风多,并有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

根据盘县气象局观测资料,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382.9mm,每年降水分布不均,6~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50mm以上,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11月~次年3月为枯水季节,月平均降水量小于40mm,枯水季节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10%。

年平均降大雨至暴雨12~15天,日最大降水量达148.8mm,时最大降水量66.4mm。

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5℃,冰冻期为每年12月、1月。

年平均蒸发量为1083.6mm。

1.1.4水系河流井田地表水系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拖长江支流。

井田地表水系部发育,矿区东部为拖长江,距离矿区最近距离110m,一般280m,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极明显,雨季增大,旱时减小,流量为0.147-3.189m3/s,洪水位标高为+1516m。

1.1.5 工农业情况井田内经济以农业为主,电力均由变电站供给;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少量水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为主;牧业以饲养牛、猪、鸡等为主;商业为以交换日用品零售业和小商铺为主,有少量加工坊及汽车修理铺。

1.1.6 矿区地震情况据国家地震局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规定,区内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质特征1.2.1.1 地面标高井田范围内地面标高自+1525—+1603m,标高差为78m。

1.2.1.2 井田勘探程度本矿处于盘关向斜西翼北端,该区开展过不同程度的地质勘查工作。

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一二队于1965年—1966年在大田坝井田进行了精查勘探,并于1966年11月提交了《盘县煤田盘关向斜西翼北端大田坝井田精查报告》。

1977年1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五九队开始进行精查补充勘探,于1979年底提交了《贵州省盘县特区盘西矿区大田坝井田精查补充勘探报告》,由原贵州省煤炭工业局于1980年1月审查批准,批文为“黔煤发(80)字第270号文”。

2003年5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59队对金河煤矿进行了勘查地质工作,提交了《贵州省盘县煤田大田坝井田金河煤矿勘查地质报告》,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于2003年8月组织专家评审,并经“黔国土资储函[2003]264号”批复备案。

2011年5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对该矿进行了勘查地质工作,以《盘县煤田盘关向斜西翼北端大田坝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编制,于2011年8月提交了《贵州省盘县柏果镇金河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于2011年9月组织专家评审,并经“黔国土资储备字[2011]215号”批复备案,矿区地质勘查程度达到勘探。

1.2.1.3 煤系地层特征地层代号厚度(m)岩性特征系统组段第四系Q 0~15 残积、坡积及冲积物。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150~170上部以暗紫色粉砂岩为主,夹粉砂岩薄层,中部以暗紫色粉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细砂岩和紫色泥岩薄层,下部为紫色泥岩,夹紫色粉砂岩薄层,以含大量蠕虫状方解石为特征。

第一段T1f1140~160上部为暗绿色粉砂岩,夹细砂岩及紫色粉砂质泥岩薄层,中部为暗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少许暗紫色粉砂岩薄层及条带,下部为浅灰、绿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200~230由灰一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为含煤地层。

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不详部为灰绿色、紫色凝炭岩;下部为暗灰色、灰褐色玄武岩。

1.2.1.4 煤田的成因及生成年代矿区位于盘县煤田盘西矿区大田坝井田,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变质程度高,出露于矿区西部边缘及东北部边缘外,厚200~230m;由于受大田坝向斜影响,区内含煤地层总体呈向斜构造,东、北、西部分别倾向南西-南-东,倾角变化大,东部18~45°,北部13~65°,西部18~60°,中部一般19°左右。

1.2.2 井田的水文地质构造1.2.2.1 大中型断层该矿区周边断层较多,其中落差大于等于30m的有4条(F21、F23、F24、F241),落差小于30m而大于等于15m的有4条(F28、F218、F2215、F2216),其它断层落差均小于15m,见表1-3-2。

F21正断层:位于矿区南东边缘外,为大田坝井田与月亮田井田的分界断层。

走向N30~70°E,长约4800m;倾向SE,倾角60~75°,由西向东逐渐变陡;落差100m左右,破碎带宽5~7m。

F23直立断层:位于矿区北西边缘外。

走向N30°E(地表走向N30°E,倾向SW,倾角76°),落差100m左右,破碎带宽1.0m左右。

F24直立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边缘。

断层走向:Ⅲ线以南为SN向,Ⅲ线以北N20~40°E,走向长约4100m;断层面近直立,以平推为主,东或南东盘向南运动;大田坝向斜轴以北落差100m,以南落差60m左右,破碎带宽0.2m。

F241隐伏逆断层:位于矿区西北部边缘,地表未见出露。

走向N26°E,倾向SE,倾角67°,落差80m左右,破碎带宽约3m。

F28正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边缘。

走向N10°E,长约1100m;倾向SW,倾角50°;落差18m左右。

F218隐伏逆断层:位于矿区中东部,地表未见出露。

走向N45°E,长约400m;倾向SE,倾角70°左右;落差25m左右。

F2215隐伏逆断层:位于矿区北部边缘外,地表未见出露。

走向S58°E,长约200m左右;倾向NE,倾角80°左右;落差22m左右。

F2216隐伏正断层:位于矿区北部边缘外,地表未见出露。

走向S56°E,长约350m左右;倾向NE,倾角60°左右;落差17m左右。

F2216隐伏正断层:位于矿区西部,地表未见出露。

·6·表1-3-2 金河煤矿断层一览表断层号位置性质产状走向长(米)断距(米)控制情况描述走向倾向倾角(度)落差地层断距F21 矿区外南东正N30°~70°ESE60°~75°4800 100200~250补浅3、38号钻孔、地质点为大田坝井田与月亮田井田的分界断层。

走向N30~70°E,长约4800m;倾向SE,倾角60~75°,由西向东逐渐变陡;落差100m左右,破碎带宽5~7m。

F23 矿区外西北N30°E 近直立2100 100 100 地质点地表见断层面近直立,断层破碎带宽1.00m左右,1号煤层被错开150m,煤系底界被错开近250m。

F24 矿区西北、西、西南直立III线以南SN,III线以北N20°~40°ENW 近直立410060~10030~40地质点断层走向:Ⅲ线以南为SN向,Ⅲ线以北N20~40°E,走向长约4100m;断层面近直立,以平推为主,东或南东盘向南运动;大田坝向斜轴以北落差100m,以南落差60m左右,破碎带宽0.2m。

F241 浅9~54号孔逆N26°E SE 67°800 8030~50浅9、68、浅4、51、号钻孔浅9号孔于170.13m见断层,重复15上~181上煤层,地层断距35.00m。

68号孔于300.40m见断层,重复23上~25号煤层,地层断距35.00m。

浅4号孔于156.95m见断层,重复15上煤层,地层断距17.00m。

51号钻孔于276.67m见断层,重复12~181上号煤层,地层断距50.00m。

浅部交于F24,为隐伏断层。

F28 矿区外西南正1760、74号钻孔,地质点60号钻孔与190.26m过断层,断失6下~7上煤层,地层断距8.00m。

74号孔于234.17m见断层,断失16上~181上煤层顶板,地层断距17.00m,地表仅在49号孔较清楚,其两端均无出露。

F218 矿区东部逆15 251802号孔单孔见隐伏断层,孔深327.77m见断层,重复181上号煤层。

F2215 矿区外北部逆15 18 55号孔单孔见隐伏断层,孔深392.92m见断层,重复23上号煤层及其顶板。

F2216 矿区外北东正15 71号孔单孔见隐伏断层,孔深153.08m见断层,重复7上号、8号煤层。

F242 矿区西正800 地质点断层北端松山湾探槽中12号煤层于6号煤层之间距离变小,缺失煤层,岩层产状乱。

小m田西沟中12号煤层于19号煤·7·层距离变小,局部岩层产状近直立。

F243 矿区外西南正N26°E SE 55°70 <10 地质点F244 矿区外西南100 <10 地质点F29 矿区南正N20°~30°ESE 60°380 10 地质点地表出露较好,断层破碎带宽1.50m,东盘为T1f2下部的紫红色泥岩,西盘为T1f2顶部的绿色细砂岩。

F281 矿区西正N54°E NW 81°180 约5 地质点地表岩层产状变陡,小错动发育。

F282 矿区西北正N60°E SE 87°400 <10 地质点地质点附近岩层产状较乱,小错动发育,见粉砂岩、细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为断层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