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吕蒙通过学习让人“刮目相待”,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示例)①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②开卷有益;③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
二、欧阳修《卖油翁》(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 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老翁)见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康肃问曰:“ 汝 亦 知 射 乎? 吾 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 于 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沥之,自钱孔入,而 钱不湿。
因曰:“ 我 亦无他,惟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被)沾湿。
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应保持谦逊的态度。
2.结构简析文章先写陈尧咨的“善射”和“自矜”,为下文写卖油翁的“酌油”做好铺垫。
然后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一中心事件,最后借卖油翁的口道出“惟手熟尔”的道理。
3.重点问题探究(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答案:“睨之”“但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答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
(3)你从文章中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卖油翁以自己的倒油绝活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即所谓的“熟能生巧”,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三、刘禹锡《陋室铭》(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 金经。
无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平民。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丝竹之乱耳, 无 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神。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
孔子说: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结构简析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至结束)运用类比,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3.重点问题探究(1)文章是怎样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的?答案:作者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再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二句则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的?答案: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的优美表现“陋室不陋”。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的博学表现“陋室不陋”。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3)文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
“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
(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答案:“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四、周敦颐《爱莲说》(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
世人 甚 爱 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 之爱,陶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后鲜 有闻。
莲之爱,同 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2.结构简析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的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3.重点问题探究(1)《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答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分别写出了莲的哪些品质?答案: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角度写出了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的高洁、庄重的品质。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体态、香气角度写出莲正直不苟、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的品质。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度角度写出莲庄重不可轻慢的品质。
(3)文章提到菊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答案: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五、沈括《活板》(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 典 籍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
从冯瀛王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各种图书皆为板本。
都是版印书籍。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 唇,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
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字 为 一印 ,火烧令坚。
先 设 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东西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覆盖它。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 以一 平板 按其面,则字平拿它靠近火烘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活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 未为 简 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 则极为神速。
得像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
常作二铁板,一板 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 ,此 印者才毕 , (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