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古文总复习《论语》六则(一)子曰:“学而时(时常)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理不满),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什么)以(凭)谓(称)之'文'也 "子曰:"敏(聪明)而好学,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是以(因此)谓之'文'也.”(五) 子曰:“默(暗暗)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huì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六) 子曰:“三人行(走)必有我师焉,择其(他们)善(好的方面)者而从(采纳(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整体感知](一)、谋篇立意《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二)、文章脉络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二、文学常识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语录体。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称“大成至圣”。
三、字词a)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b)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能够)(2)学而不厌:(厌古:满足今:讨厌)c)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3)不耻下问耻:认为可耻d)虚词而的用法表并列: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表修饰:默而识之表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四、特殊句式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凭什么)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译:可以凭借这点成为老师)五、理解性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学习借鉴的意思时,我常引用《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五、课后思考题1、学习方法:(一、二、三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习态度:(四、五、六则)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成语: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择善从之3、背诵课文2、解释加点字词(1)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3)默而识之(4)学而不厌3、下列句子中“而”字不同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C、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4、翻译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话来回答。
6、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
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抛弃,丢下)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
一、【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
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与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文末),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
(三)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话,而人物的性格都是由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客人的“非人哉!……”的粗野指责的语言,是客人没有修养,不懂道德的外在表现。
而陈纪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一番话,体现了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为人的道理,而且是“晓之以理”。
不是无礼取闹,一个聪敏机智、不卑不亢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学常识《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
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3、词类活用(1)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2)有人惭(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古今异义(1)委:相委而去(古:抛弃,丢下今:委托)(2)去: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到、往,由此地到某地)(3)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今:照顾)四、阅读回答1、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反驳父亲有人的无礼,使对方理屈词穷。
2、“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两方面给予反驳?可以看出哪两点性格特点?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加以反驳,可见元方聪明机智,直率。
3、当元方反驳了“友人”后,“友人”惭,下车拉元方以示亲热和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4、用4个短语概括元方的性格特点;用文中的2个短语概括友人的性格元方:聪明机智、明事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友人:无信、无礼5、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要守时6、诚信名言积累:民无信不立——孔子言必行,行必果——《论语》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谚语《期行》自测题(2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分)1、本文选自,作者,(朝代)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期.日中 (2) 尊君在不.(3) 门外戏. (4) 友人惭.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元方入门不顾.顾.此失彼B、相委.而去委.以重任务C、太丘舍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3、翻译下列句子(6分)(1)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待君久不至,已去。
4、“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些方面加以反驳?可以看出元方哪两点性格特点(4分)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请写出一句相关名言,并注明出处。
(3分)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是作者人物传记的代表作。
三、重点字词1、注音扳(pān)环谒(yè)不能称(chèn)泯(mǐn)然2、词类活用a)邑人奇之(奇:意动用法,以……为奇)b)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貌相待)c)父利其然(利:意动用法,以……为利)3、虚词之:A、忽啼之(代词,指书具) 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C、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4、一词多义(1)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2)或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或王命令急宣布(有时)5、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扳通“攀”拉)四、阅读回答1、课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你觉得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原因: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启示: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先天的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为重要。
3、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仲永哪些方面堪“伤”?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堪伤的是“父利其然”“不使学”“邑人以钱币丐之”,捧杀了他,使他最终“泯然众人矣。
”五、名言积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伤仲永》自测题(19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世隶.耕2、稍稍宾客..其父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不能称.前时之闻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B、识: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或: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四、课文内容理解(3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矣。
”实例,说明五、仲永泯然众人矣是谁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
(3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著”通“着”,穿)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帖”通“贴”贴上)花黄。
出门看火(“火”通“伙”伙伴)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课文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本诗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
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