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导学案设计

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导学案设计

2021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导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掌握“修、致”等实词,以及其他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梳理过程中,使学生理解王羲之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1.给划线的词注音。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3)流觞()曲水④游目骋()怀2.翻译换线的词和划线的句子。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茂林修()竹(3)所以()游目骋怀(4)列作其次()(5)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3.文化常识(1)癸丑:天干地支计时,是我国古代一大创造。

天干地支相配,不但可以计年,还可以计月、计日、计时。

天干有十个,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10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依次两两相配,就可得出60个不相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简称60干支,又称为60花甲子。

(2)暮春:阴历三月,春季的末一个月。

三春:a.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又称作幕春)。

b.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c.三个春天,即三年。

(3)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4.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乐在何处?(划出原句并概括乐的原因)。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给划线的词注音。

(1)夫()人之相与(2)放浪形骸()(3)趣()舍万殊2.翻译换线的词和划线的句子。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修①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期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③君与家军期()日中,日中不到,则是无信(5)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译:(6)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译:3.感悟痛王羲之乐着乐着,就痛从中来,不知他痛什么?朗读并找出能表现“痛”的问句并揣摩“痛”的原因。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1.给划线的词注音。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2)未尝不临文嗟()悼()。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翻译换线的词和划线的句子。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2)所以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3.文化常识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

~信。

~节。

4.感悟“悲”。

(1)“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2)对于作者的生死观还有哪些人与其相同?(3)王羲之不仅痛,还要悲,归纳他“悲”什么?(划相应的句子分析“悲”的原因)作者思想是不是很消极?(4)本文的写作意图?(五)总结:(六)谈感想1.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你作为“”,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2.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或名言警句?回想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相关资料(一)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大都崇尚清谈,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二)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军将军,此职为禁军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军将军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永和九年(353)一班才子名士同游会稽山阴的兰亭,于酒酣兴浓之时,羲之作《兰亭集序》以抒怀并记其事。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

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

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

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

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

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

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

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

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

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

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

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

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羲之其书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

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一次,他到其门生家做客,见其家有一榧木小几,几面十分光滑干净,忍不住往上写了真(楷)书、草书各半。

后来这位门生的父亲误将几面上的字刮去了。

这门生懊丧了好些日子。

又一次,羲之遇见一位老妇人卖六角竹扇。

羲之给每把扇子题了五个字。

开始老妇人很不高兴。

于是羲之对她说,你只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扇子可卖百钱。

老妇人照他说的去卖,人人都抢着买。

后来,老妇人又拿了扇子请羲之题字,他则笑而不答。

此数例均可见羲之书法在彼时之影响,亦可见喜欢书法的社会风气。

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

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稍长,他开始四处游历,得见前辈书家李斯、曹喜、蔡邕、钟繇等人所书碑刻,于是深感从卫夫人学书不大对头,是“徒费年月”。

于是他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造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

书法上欲开一代风气,自成一家,关键在于创出独特的风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风神气韵。

具体则表现在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

羲之的楷书本出于卫铄,卫铄则出于钟繇。

钟繇是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尽管楷书到他手上已初具形态,但并未完全摆脱隶书笔法。

羲之在钟、卫基础上加以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例如他所书之《黄庭经》与钟繇的《宣示表》相比,后者凝重古拙、朴质敦厚,前者则妍美潇洒、轻灵自然。

王羲之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

行书与草书一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急就章”。

只是到了晋代,行书方才成熟为具有独特风韵的独立书体。

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合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

全篇看来,纵则有行,横则无列,气韵生动,笔意畅通,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在同时代的书论家那里即已有很高评价。

例如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见了他的字就惊叹道:“此子必蔽吾书名矣。

”开始,羲之书不及庾翼、郗愔二人,到他形成自己风格时,一次他曾用章草给庾亮修书,庾翼在其兄那里见到羲之的信,非常钦服,并给羲之写信说:“吾昔有伯英(即张芝,汉末草书大家)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庾翼亦为当时有名书家。

且庾氏一族人人善书,自成一格。

当初庾氏子弟争学羲之书法,庾翼曾生气地说:“儿辈厌家鸡而爱野鹜!”此时他能对羲之心悦诚服,可见羲之书法实有使人不可不服之处。

到了后世,书论者对羲之更是推崇备至,无以复加。

梁武帝萧衍称赞其书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羲之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当初,他听说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一老僧人珍藏,于是派人高价购买,无奈老僧人誓死不售,于是又派人乔装为文士,与老僧人接近,渐渐松懈了他的防备,最后窃取其书。

后来,唐太宗临逝前,又嘱将《兰亭集序》真迹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唐书论家张怀瓘评羲之书云:“……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助,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此可谓公允的评价。

(节选自《魏晋清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三)王羲之与兰亭唱和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