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第三单元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

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

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

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

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

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

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

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

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

集会上,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之后王羲之将诸位的诗作汇编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上看似处于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实则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

这种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1.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文体。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2.骈文“骈”在古代本为两马并驾之意,后来人们用“骈文”称在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文体,也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因其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它在声韵上,讲究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意藻饰和用典。

3.岁在癸丑..癸丑:中国传统纪年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

(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年法”。

(2)帝王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

4.修禊.(xì)事.也禊事: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一种禊祭活动。

5.若合一契.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 贤 毕至, 少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小长 咸 集。

的大的都聚集在一起。

[ 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

癸丑(ɡuǐ chǒu):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

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音韵上的作用。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介词结构后置。

禊(xì):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贤、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咸:都,全。

层解 交代修禊事的时间、地点以及与会者。

此地有崇山 峻 岭, 茂 林 修 竹, 又有清流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湍, 映带 左右, 引 以激荡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把清流激湍为流觞 曲水, 列坐 其 次。

虽无 丝竹管弦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之旁。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之盛, 一觞 一咏, 亦足 以 畅叙 幽 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深情。

内藏的感情。

⎣⎢⎡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动词,“辉映”。

带:动词,“围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之”代指“清流激湍”。

觞:酒杯。

次:旁边。

丝竹管弦:指代音乐。

盛:繁盛。

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即“喝点酒,作点诗”。

以:连词,用来。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层解 本层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

段解 本段描述了兰亭集宴的盛况。

然后点染出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妙处所。

是日也,天 朗 气 清, 惠风 和 畅。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让人感到舒适快意。

仰 观宇宙 之大, 俯 察品 类 之 盛, 所以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游目骋怀, 足以 极 视听之 娱,纵展眼力,开畅胸怀,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信可 乐也。

实在快乐啊。

⎣⎢⎡ 是:代词,这。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骋:放开,敞开。

以:连词,用来。

⎦⎥⎤极:穷尽,极尽。

信:实在,确实。

段解 本段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先用景物作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至极。

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

夫人之①相与,俯仰 一世。

或 取诸 怀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 因 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 所 托, 放浪 形 骸 之 外。

虽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虽然人们的人生趣舍 万 殊, 静 躁 不同, 当其欣 于取舍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所 遇, 暂得 于己, 快 然自足, 不知 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快乐和满足,竟不知道老之 将至;及 其所 之② 既 倦,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情 随 事 迁, 感慨 系之矣。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会随着产生。

[ 夫:助词,引起下文。

①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取诸:从……取得。

诸,兼语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

悟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

悟,通“晤”,面对面。

因:介词,“依、随着”。

寄:寄托。

所托:指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趣舍:取舍。

趣,音qū, ⎦⎥⎤趋向,取向;舍,舍弃。

万殊:千差万别。

欣于所遇:“于所遇”为状语后置。

及:等,到。

②之:往、到达。

系:附着。

层解 本层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的问题。

作者联想到人有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山水,尽情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向 之 所 欣, 俯 仰之 间,已 为 陈 迹, 犹 不 能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仍然不能不不 以之 兴 怀, 况 修 短 随 化,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生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 期 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云:“死生亦 大 矣。

”岂 不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怎能不痛哉!让人悲痛呢!⎣⎢⎡ 向:过去,以前。

为:成为。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之,代词,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形容词,]“长”,指“寿命长”。

化:指自然造化。

期:至、及。

尽:生命的结束。

层解 本层主要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慨。

时光流逝,时过境迁,人不可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从而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段解 本段抒发人生感慨。

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时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留那美好的回忆,所以“死生亦大矣”。

每 览 昔人 兴 感 之 由, 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若 合 一 契, 未尝不临 文嗟 悼,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未曾不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哀伤,不能喻之于怀。

固 知 一 死生 不能从心里明白。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为 虚 诞, 齐 彭 殇 为 妄作。

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之视 今, 亦犹今之视 昔, 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兴感:引发感慨。

契qì: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

临:面临。

悼:悲伤。

喻:明白。

于怀: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

固:本来。

一、齐: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等”。

彭殇:指长寿和短命。

彭,即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之:]与后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