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路配线工艺守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二次电路控、保屏(柜、台)在生产过程中,材料、工具的使用,配线的基本要求,屏蔽线端头的处理,线束的固定等质量要求及注意事项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高低压开关柜控制及控保屏(柜、台)产品的配线。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EC 446-1989 用颜色识别绝缘导体和裸导体GB 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JB/T 56272-1999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控制及继电保护屏(柜、台)产品质量分等JB 5777.2-1991 电力系统二次电路用屏(台)通用技术条件3 使用材料、通用件与消辅材料a)材料导线BV、BV-105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导线RV、RV-105铜芯聚氯乙烯绝缘导线b) 过线夹、行线槽、尼龙扎带、吸盘、冷压接端子、护套、线号管、记号笔、缠线管等。
4使用设备、通用工具、各种冷压端头及对应工具4.1 设备、通用工具剥线钳、剪线钳、一字槽螺钉旋具、十字槽螺钉旋具、平口钳、圆嘴钳、锡锅500W、屏蔽线剥线钳、电烙铁50W、卷尺、镊子4.2 所用冷压接头及对应压接工具5配线的基本要求与方法5 .1对配线图样的要求设计应根据用户要求或产品特点等因素,在图样中用技术要求的形式确定布线方式,如走线槽,走圆把,导线截面积。
5.1.4导线连接及二次元件端子的电气间隙与漏电距离应按表1执行。
5.2并屏生产为保证整组合同的配线质量,安装质量及优化屏后元件端子排等的整体效果和屏体颜色,摸拟线的可比性,同时也有利于生产过程中的“三检”。
5. 3配线前的检查5.3.1屏体是否牢固,稳定以确保安全生产。
5.3.2屏门槛要做好保护,不损坏、不污染漆面。
5.3.3屏上各元器件安装牢固、端正,外观完好,型号、规格、位置符合图样。
5.3.4配线图样中的各项技术要求是否明确。
5.3.5配线用的工具应齐全完好。
5.3.6按安装接线图写顺序号,并贴在元件的左上角。
5.4对连接导线及连接件的要求5.4.1电气元件接点的连线主要采用耐压不低于500V聚氯乙烯塑料绝缘线,导体为铜芯单股硬线或多股软线,不同的回路可以用不同的线色表示。
在成套装置中若没有线色的具体要求时应使用黑色绝缘线布线,计量回路用黄(A相)、绿(B相)、红(C相)、兰(N相); (PE)线采用黄绿双色绝缘线。
5.4.2在装配中电流回路绝缘线截面应为2.5m㎡,其它回路截面为1.5m㎡,当配线中有具体要求时布线用的导线截面应符合要求。
电子器件(弱电回路)选用0.5 m㎡截面的导线,但在不能满足回路载流量、电压降和机械强度要求时,不得使用小于0.5 m㎡截面导线,计量回路电流回路绝缘线截面不小于4m㎡,电压回路绝缘线截面不小于2.5m㎡5.4.3如因元件布置较密等原因,无法采用截面积为1.5mm2导线配制时,经设计员允许,电压回路可以采用截面积为0.75~1m㎡的导线。
5.4.4用于连接可动部分如门的电器元件导线应采用多股铜绞线,并留有适量的裕度,过门线应用螺旋缠绕管进行保护,当门的元器件过多,过门线过粗时可将二次线分为多股进行捆扎,每股线分别缠上螺旋缠绕管,过门线两端用压线夹固定在柜体弯板上。
螺旋缠绕管进行保护,这一端线束的长度应是活门开启到最大限度时,两支架间距的1.2-1.4倍。
并弯曲成U形,外面套上缠绕管,以保证活门在开启的过程中不损伤导线,过门处若导线数目过多时,为保证门开闭顺利,及避免损伤导线,可以两处或两处以上过门,活门与柜箱间过门支架导线的配置如图1a、1b所示。
图1a 两线夹平行布置图1b两线夹垂直布置5.4.5 在配线过程中,如遇发热元件,如信号灯、电阻等元件,线束一般布置在发热元件的下方或侧方,线束距发热元件距离应不小于40mm,如图1 所示。
5.4.6电阻及信号灯在接线时始未端应统一靠近屏板方向的为①端远离屏板方向的为②端,可调电阻的滑动端为③端,滑动端随电阻的调整而运动时,滑动端的接线应采用多股软线连接,以便调整。
控保屏直接使用的继电器外附电阻不宜采用螺旋线连接。
5.4.7 电阻的功率在30W及以上时采用螺钉连接,30W以下的可以焊接,不套套管,焊剂应擦净,焊点饱满光滑。
多股线用焊片,单股导线与电阻连接时,导线与电阻应勾焊压平,双线穿不过去时,采用勾一根,贴一根的焊法以确保牢固,相应尺寸、距离如图1所示。
5.4.8 导线端头的制作a)单根导线采用打圈后用螺钉连接,连接导线按顺时针方向打圈,打圈尺寸按图2要求进行。
b)RV软导线采用各种冷压接头,选取导线去皮长度应比该端头压接线芯压接区长1mm。
5.4.9 线号的使用,采用任何一种连接方式,各导线的线号长度应基本一致, 都应穿套与图样相符的线号,在屏、台、箱、柜上原则上应本着便于观看的原则。
线号放置的方向应统一、电器、光字牌、开关等元件本身的短接线或相邻元件直观可见的短接线可以不用线号,线号的方向如图3所示。
图 35.4.10 一个连接端原则上连接一根导线,最多允许连接两根导线,但当采用螺钉连接时两根导线之间应加铜垫圈,以保证接触可靠不松动。
5.4.11在母线上接二次线时,先在母线上钻Φ6孔,用M5螺钉将二次线固定在母线上,导线线芯与母线之间可不加平垫片,并且同一侧最多接两根导线。
5.4.12移动处的保护体必须采用黄,绿双色绝缘多股铜芯或多股软铜线,其保护导体截面为4,高压开关柜装有电器可开启的门,应以裸铜软线(简称软连线)与接地的金属构件连接的制作采用6m㎡电刷线套上Φ6护套管,两端压制冷压端头(OT6-8),要求端头必须压制牢固可靠,不应出现脱落现象。
5.4.13线束穿越金属孔或在过门、转角处,应在线束穿越部分套橡胶圈或缠胶带,过门处胶带要求缠2-3层,长度40-50㎜,其它位置则视情况而定,保证孔的两侧胶带各留有20㎜以上的余量。
5.4.14所有螺钉紧固件,必须加弹垫、平垫、螺母后进行紧固,紧固后螺钉露出2-3扣。
5.4.15各接地点处不得有漆或锈斑,应将接地表面清理干净后,涂一层凡士林后再装上接线头和紧固件。
5.4.16柜体小母线15回路、20回路,根据用户需要可选用Φ6、Φ8铜棒或绝缘导线制作。
当用绝缘导线制作时,合闸回路小母线线径为25m㎡多股线,小母线两端压制冷压端头,其它回路小母线线径为4 m㎡单股硬线,两端按接M4螺钉弯曲。
5.4.17当元件本身带有引出线接入电器时,如果原有的引线长度不够时,应用端子(小五联端子、瓷接点等)进行过度,不得悬空接线。
5.5 熔断器的接线熔断器接线时,熔断器的上端规定为①端,一般为接电源端,熔断器的下端规定为②端,一般为接负载端,线束的布置应便于更换熔断器芯子。
5.6.1转换开关的接线转换开关接线时,进入开关的线束应在开关下方或上方20~30mm处,导线距开关两侧20~30mm,距离应一致,且号牌倾斜一致如图4 所示。
图45.6.2电流互感器的接线电流互感器端子接线时,要求整齐美观、一致。
如图4a 所示图4a5.6.3灯和按钮的接线要求整齐美观、一致。
如图4b所示图4b5.7 端子排的接线应遵守以下原则:5.7.1 对于插线式端子,不同截面积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个端子上,以最大截面积为准,5.7.2 屏的端子排线号应水平放置,其左右活动间隙不大于10mm,打弯角度一致,里侧接屏内线,外侧用户接电缆,端子排顺序号安装外侧。
如图5 所示。
图55.7.3 控制台的端子排线在端子排上方采用行线槽配线,行线槽的出线口处如有毛刺尖角等要用锉刀修去,以免损坏导线的绝缘外皮。
接到正面竖端子排的线束在端子排内侧,并用锁线带扎紧,5.8小母线座的接线接到小母线座上的线束距小母线的距离不得大于50mm,上层母线的线束穿过母线时,必须在两组中间的空格处绕过下邻母线端子如图6 所示。
5.9屏面上的电流端子、电压端子、切换端子的接线按图7 所示加工。
5.10硬线缓冲弯环的造型以防断线措施分别见图8a,b,c,d,5.11电度表屏的表接线采取屏后分线的方法,屏后进表的横线束距穿线孔边的距离应基本一致,而且进表的导线不要紧靠胶圈,尺寸如图9a、图9b所示5.12仪表配线①仪表门或板面上有两只以上仪表,并在同一水平位置进,见图9c。
图 9c5.13小型断路器接线端子应与导线的截面积匹配,不应使用小端子配大截面积导线,接线端子接线时,留有一定余量的、鹅字头弯,鹅头距接线端30mm,要求整齐美观、一致。
见图9d图 9d5.14配线的要求与方法5.14.1线束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整齐美观,横平竖直,每束导线的根数一般不宜超出30根。
5.14.2 线束不允许紧贴屏板敷设,横线束距屏板距离为3~5mm,竖线束高于横线束5~10mm。
5.14.3 屏后元件与屏面元件连接时线束不允许悬空连接,线束应从屏板侧面里侧绕至屏后。
自耦调压器可调端的接线,要适当考虑导线调整余度。
5.14.4 线束采用锁线带捆扎时,直线度较好的贯通线束,锁线带的间距在50-100mm之间,每个锁线带之间的距离应基本一致,在分线处及打弯处应适当加扎锁线带,线束的打弯角度及要求,如图10所示,扎带打结的方向一致,扎紧后用剪线钳剪去多余部份,每束线允许有一根备用线。
5.14.4主线束必须用过线夹固定,线束固定点间距:水平走向不得大于300mm,垂直走向不得大于400mm,不能晃动,如图10a所示。
图10a5.14.5绝缘导线及线束不应贴近裸露带电部件或带有尖角的边缘敷设,不应在喷弧区或发热区的上方或附近敷设。
5.14.6线束在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10mm,并用尼龙扎带距弯曲带线束内侧50mm处固定线束,如图10b所示。
图10b5.15 用屏蔽线(单芯和多芯)配线的要求及方法。
5.15.1 剥线屏蔽线的外皮绝缘和屏蔽网剥除均应使用TH-312B专用钳,芯线去皮时仍使用一般剥线钳。
其去皮以后有如下各种型式:见图11a、b、c依实际需要而定。
5.15.2 端头的处理, 屏蔽线去皮及网剥离后导线端头的处理,一般按RV软导线端头的处理原则进行,或采用相应规格的焊片连接。
5.15.3 一般非微机式和集成电路式控保屏用屏蔽线配线时(如脉冲式电度表屏)屏蔽线可单独捆扎,也可与其它导线一同捆扎,不必作单独考虑。
5.15.4 接地a)接地线应在靠近装置(如电度表)侧的线束上制作,方法是按本标准中图11c依次去皮,然后同BV1.5mm2平方导线去皮后在屏蔽网处密绕不少于5匝之后引出就近接地,方法是用M5接地垫圈和相应螺钉弹垫固定于小横梁孔上,屏蔽线去皮处用自粘胶带包扎。
b)当有多个不相邻线束时,可按上面a条方法,多点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