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性心境障碍

情感性心境障碍

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 要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组 功能性精神障碍。 主要症状:情感、思维、行为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脑部找不到器质性改变。
表现形式:单向障碍、双相障碍
2.特点:
(1)周期性反复发作倾向(有些女病人 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 (2)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不留有 人格缺陷,但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 慢性。 (3)预后一般较好,不会导致明显的精 神衰退,但若持续反复发作,未经治疗 和治疗不及时、不充分者,预后较差。
三、临床表现特点:
(一)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才有诊断意 义。起病大多急骤。
呈典型的“三高”症状
1.心境高涨:心境欣快,整天喜气洋洋,笑 逐颜开,有的病人表现为以易激惹,情绪骤 起骤落。心境高涨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2.思维奔逸: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3.活动增多:整日忙碌,有始无终,一事 无成,挥金如土,好打扮,不得体,幻觉、 妄想。
亢进导致躁狂。)
3.心理社会因素:(促发作用,特别是首次发作的抑郁症;再次或
再再次发作时可以没有负性生活事件,因此认为本病与自身素质因素有关。)
负性生活事件(丧偶、离婚)
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
情感活动异常的病因错综复 杂,至今仍不能确定,目前较一 致的观点是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 素质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起到 了“触发媒介”的作用。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兴奋机体消耗过
大有关。
2.有对他人施行暴力的危险:与情绪易激惹,情
绪控制力下降有关。
3.睡眠型态紊乱: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有关。 4.思维过程紊乱:与思维内容及形式有关。 5.社交障碍:与情绪不稳定,言行紊乱有关。
1.病人营养供给均衡,体重恢复正常。 2.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生伤 害他人的行为。 3.病人能够不依赖药物,恢复正常睡眠。 4.病人能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病态行为, 学会恰当的应对方式,心境高涨,思 维奔逸等症状得到控制。 5.病人人际关系改善。
1.有自杀的危险 2.营养失调 3.睡眠型态紊乱 4.社交障碍 5.思维过程紊乱 6.长期自尊低下 思考:以上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
1.病人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排解抑郁,住院期间不发生 自杀行为。 2.病人营养供给均衡,体重维持正常。 3.病人在无药物的辅助下,睡眠恢复正常。
4.病人能主动并恰当地与他人交往。
护理措施
1.提供安静、安全的环境。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供给所需的营养:督促病人定时定量 摄入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 物和水分,极度兴奋躁动病人单独进餐。 适当时机讲解教育。 4.预防病人的暴力行为,及早发现暴力 行为的先兆。 5.保证休息和睡眠。
护理措施
6.思维过程紊乱的护理:对于病人的 要求,应分析其合理性,给予适当的 限制或满足。
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目前符合躁 狂或抑郁,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 混合发作。
4.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过去的 12个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碍发 作。 5.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2年,抑 郁的严重程度达不到复发性轻抑郁 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
一、躁狂病人的护理: (一)评估: 1.生理:面色(红润)、面容(目光炯炯有神,无倦 容)、食欲好、体重下降、心率增快、性欲亢进、睡 眠(入睡困难、早醒) 2.心理: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多。 3.家庭社会评估:家族史、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可 利用的支持系统。
4.其他:
(1)不同程度的自知力障碍。
(2)主动与被动注意均有增强,但不持久,易 为周围事物所吸引;注意转移。急性发作期随 境转移最为明显。
(3)部分患者有记忆力增强。 (4)自我感觉良好,极少有躯体不适的主诉, 仔细观察会发现病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无 倦容,活动多,体重下降,心率增快,入睡困 难,早醒;严重躁狂有明显意识障碍,思维不
3.心境障碍的类型:
(1)躁狂发作:春末夏初发病,病程较短,平均 3个月。
(2)抑郁发作:多见于秋冬季,一般时间较长, 平均6个月。 (3)双相障碍:临床双相障碍所见。 (4)持续性心境障碍: 临床以双相障碍和单向抑郁多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神经生化改变: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紊 乱。(5-羟色胺缺乏及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导致抑郁。去甲肾上腺素功能
7.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 8.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实施。
1.病人营养摄入与机体消耗是否达到平衡, 体重在正常范围。 2.病人情绪症状是否控制良好,无伤人行 为发生。
3.病人自主睡眠是否恢复正常。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人能否恰当地与他人交往。
(一)护理评估: 1.生理评估:精神状态(心境低落、自责自罪, 对任何事不感兴趣)、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性 欲低下、睡眠(失眠、嗜睡)。 2.心理评估:情感(低落)、认知(思维迟缓、 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意志活动 减退(不与他人交往,卫生懒于料理,不语、不 动、不食,抑郁性木僵)、自杀观念、自杀行为 评估。
四、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根据(CCMD-3)
1.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 (2)严重标准: (3)病程标准:持续1周 (4)排除标准:先重后轻。
2.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 (2)严重标准: (3)病程标准:持续2周 (4)排除标准:
第十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
一、心境障碍概述: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好坏会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 生活。 每个人面临压力时出现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 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是暂时的,无社会功能损害。
一旦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或过于平淡,持续时 间过久,刺激强度过大,就可能发展为心境障碍。
1.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躁郁症)
(2)躯体症状:面容憔悴,目光呆滞, 常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人躯体不适 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常表现为疲乏无力, 食欲下降,体重下降。
(三)双相障碍: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 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躁狂,有时表 现为抑郁症状,混合性发作指躁狂和抑郁 同时存在。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和 恶劣心境。 1.环性心境障碍:反复交替出现的情感高 涨与低落。 2.恶劣心境:以持续性的心境低落状态为 主的轻度抑郁,有自知力,要求治疗。
(二)抑郁发作:
呈典型的“三低”症状,持续存在2 周以上才有诊断意义,起病大多渐进而 隐伏。 1.心境低落:伴有焦虑,晨重夜轻,是抑 郁症的特征性症状。
2.思维迟缓: 3.意志活动减退:生活被动,反应缓慢, 回避社交,卫生懒于料理,病情严重时
4.其他表现: (1)明显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 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清晨3、 4点钟就醒,且醒后难以再入睡。
5.病人能认识自己的病态行为,主动寻求精神支持,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恢复正常。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自杀行为发生。 3.供给所需的营养。 4.保证休息和睡眠。 5.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6.改善思维过程紊乱。 7.恢复自尊。
1.住院期间病人有无自杀行为发生。 2.营养供给合理,病人体重能否恢复正常。 3.病人睡眠时间和质量是否有所改善。 4.病人人际交往能否恢复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