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一章:总论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1、意义:(背)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概念: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背)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理解)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背)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
研究过程客观。
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背)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背)(一)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①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象研究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研究。
)(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与数学化。
①综合化: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学前教育科学跨学科的研究。
学前教育科学综合化表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②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③数学化: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以数学、数学方法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工。
(计算机专用统计软件包: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涵义。
是指关于学前教育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学前教育现象、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都是学前教育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系统论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论体系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具体研究方法社会测量法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统计分析法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①实践反映论表现方面:1) 理论产生于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辩证决定性。
2) 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学前教育实践反映的社会性。
3) 学前教育改革都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学前教育实践反映的物质性。
4) 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5) 物质在不断运动发展,强调学前教育的发展性。
6) 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7) 强调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②普遍联系论③运动发展论④对立统一论⑤质量互变论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①系统方法论的涵义:所谓系统方法论就是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论、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是探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的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序列的亚系统,高层的系统整合着子系统,却有不同于子系统的特点。
②系统方法论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1)把学前教育现象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进行研究。
2)把学前教育现象作为不断发展的信息控制的自组织系统进行研究。
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根据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进行研究。
①必须从客观事实出手,详细占有材料。
②必须坚持严格的客观态度。
③必须全面地搜集资料,详细认真地研究问题。
2)发展性原则①教育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②教育发展是主客体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3)教育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设计研究方案一、课题选择的原则1)进取性原则2)需要性原则3)意义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前沿性原则6)可行性原则二、课题选择的程序1)初选2)初探3)具体化4)撰写选题报告5)修改确定三、课题的来源1)理论2)实践3)规划四、学前教育科学假设的概念、作用、特点。
概念: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提出课程之后,人们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教育科学理论与知识,对所要研究的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提出初步的假定,这些初步的假定就是学前教育科学假设。
特点:①推测性②根据性③不矛盾性④解释性⑤接轨性作用:①提出新的实验,形成新理论的桥梁。
②确定具体研究目标,形成具体设计方案。
五、查阅文献资料1、目的:①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全貌。
②明确研究课题的依据。
③明确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
④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建构。
2、资料来源:①生活资料。
②成文资料。
③电子资料。
3、方法:①查找文献资料。
②写文献综述综述要严格按照原作者原意写,要客观;同时,又要以自己主观想法统领资料,这就要对资料进行评价。
六、研究类型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或教育规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
优点:能较细致地反映出被试在发展过程中对不同条件的具体变化和规律。
缺点:是时间长,环境和被试个体复杂,多样的变化将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2、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或教育规律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简便,短时间就能见成效,样本大,便于统计处理,代表性强,比较切实可行。
缺点:难以控制被试的具体变化,较难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细节特征,显得粗糙。
3、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把个人或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个案研究主要是搜集一定个人的家庭情况、教育影响、心理发展等历史资料,从而加以分析,探究其心理发展或教育特点与规律。
4、成组研究成组研究为对一群体进行研究。
5、常规研究指的是采取一般研究技术,如观察、谈话、问卷、调查访问、测验、作业方式实验等进行研究。
6、现代化手段研究指的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如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现代化的有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实验室等进行研究。
七、如何科学地抽取样本1、抽取样本的概念是从一个总体中选出一部分被试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出来的这部分被试叫做样本。
2、抽取样本的原则①总体限定明确。
②样本具有代表性。
年龄性别抽样五个方面问题职业文化背景被试自身的素质③样本容量要适当。
3、抽取样本的方法①简单随机取样②等距随机取样NR=—— R间隔距离 N群体总个数 n样本数n③分层随机取样N ini=n ——N八、确定具体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确定具体研究方法的原则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与对象出手,确定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2、具体研究方法的类型①收集资料类(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②定性分析类(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文献法)③定量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九、研究材料的标准化1、研究材料标准化的原则①熟悉,研究者与被试熟悉。
②同质性,被试水平要一致。
③依据理论建构。
2、如何编制标准化的研究材料①依据:编制材料要依据研究课题的概念和理论建构。
②预测:去掉不理想的题目,最后编制成正式测试材料。
③标准化:要达到标准化,要解决四方面问题。
1) 解决难度问题RP=——×100 %N2) 解决区分度问题中等难度项目的区分度最高。
3)解决信度问题估计信度的方法:再测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
4)解决效度问题估计效度的方法:内容效度、效标效度。
十、变量的类别1、自变量由实验者主动加以控制的实验条件,并呈现给被试的刺激物,它不依赖被试的心理行为而独立变化,实验就是为了考察由于它的改变引起的被试反应的变化,又叫刺激变量。
2、因变量它是由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被试的反应,它是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又叫反应变量。
3、无关变量它是在实施中除自变量以外,其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发生影响,对实验有干扰的变量。
十一、变量的控制控制变量有最大、最小控制原则。
1、控制自变量在设计自变量时要科学,要严格地按着材料标准化来设计,控制自变量使其有系统的前后变化,由它引起被试反应,显出最大差异,体现最大的控制原则。
2、控制无关变量在实验中,要控制无关变量使其保持最小影响。
3、控制测试工具有助于使误差达最小限度。
十二、填空统计分析一般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
十三、研究方案模式课程名称(作者、单位)①研究目的②研究方法③预期研究结果④参考文献第三章执行研究方案一、执行研究方案的任务定义: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对被试进行观察、施测,运用教育因子进行培养,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这就是执行研究阶段的任务。
二、执行研究方案的要求1、严格按要求选被试①样本要具有代表性②样本年龄要准确③选取样本要具有随机性2、严格执行指导语①指导语要准确②被试严格按照指导语做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①材料制作要规范②记时要准确③研究步骤不能颠倒④收集资料尽量做到情境自然⑤培训施测人员4、严格有目的记录①按记录表格详细记录②观察记录的训练③当天记录当天整理④尽量用现代化手段记录5、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记分三、执行研究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1、不合作1)被试不合作·被试的情绪不好,或身体不适。
·被试与研究者不熟悉,被试惧怕研究者,或者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
·被试的自我中心影响。
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依据被试的心理特点,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2)家长的不合作方法:当对幼儿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向家长讲明搞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3)教师的不合作方法:应让每一个教师明确在本研究中的角色,取得合作。
2、社会系统误差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测定值成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即是社会系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