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政府与对外政策》读书报告

《美国政府与对外政策》读书报告

在法理上,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设立于 1953 年,仅是总统办事机构之一——国家安 全委员会的行政秘书,其正式权力并不大。但实际上其虽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正式负责人, 但由于对其的任命无须国会批准,因而其与总统的关系往往更为密切。同时,国家安全事务 助理若本身在学术界或政界颇有声望,再加上与总统私交甚笃,则其权势有时甚至比国务卿 更甚一筹。可见其权力更多的是一种“隐性权力”。
的大使的驻在国,或是小国,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影响不大;或虽是大国,但与美国的关系 一向较为友好、稳定,处理外交事务的压力小,即使其不是外交领域的精英,一般情况下也 能妥善处理外交事务;2.参议院希望通过在这一任命事件中对于总统的让步妥协来换取在其 他方面总统的配合。而对于民众的漠然,可能是由于美国民众更关注身边的新闻,对于国际 时事并不热心。比如《参考消息》在我国的销量颇丰,但在美国,却是不太可能的。还有或 许是美国民众对于美国政界的“金钱政治”早已习惯而漠然,因而置若罔闻,而不是与日本 民众那般群起激愤。 (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与国务卿间的权势角逐
浅谈美国政治的几点独特之处 ——《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读书报告
姚丽丽 摘要:美国作为当下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大致的政治架构与对外决策模式等早已为人所熟知。但通过阅读 韩召颖老师的《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本人对于美国政治有了更为系统和全景式的了解,虽然或许比 较浅显,但至少也是从中发现了美国政治运行中的几点独特之处,比如,参议院对于政治任命上位的驻 外大使常开绿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有时比国务卿更有威望、“快车道”模式的产生、外国利益集团在美国 院外活动的合法性、“旋转门”理论等。本文正是试图对于这几点独特之处做一简要概述与评析。 关键词:政治任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外国利益集团;“快车道”模式;“旋转门”理论
总之,对于美国政治中的特殊性既要正视,又切勿盲目模仿,而应从本国的政治现实出 发,借鉴经验,未雨绸缪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⑧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284 页 ⑨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284 页
第4页共4页
对于美国的“旋转门”,我国既要防止那些常在“旋转门”辗转的人士以学术为名影响我 国的对外决策,防止国内“金钱政治”的滋生,同时也应积极提高我国民间智库为国家献计 献策的水平。
四、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到,美国参议院对于政治任命上位的驻外大使常开绿灯、国家安全事务助 理的非正式权力的可扩展空间较大、“快车道”模式下美国总统在对外贸易方面往往较有决定 权、外国利益集团以合法身份在美国院外长期积极活动、“旋转门”下无数政商精英辗转于政 坛、商界与学术圈之间。
这虽只是选取了美国政治中几个小的着眼点,但也足以看出美国政治之独特性。一方面, 美国政治中的这些独特之处在其对外政策中确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往往是难以在他国重现 的。另一方面,美国利益集团、智库等社会力量在国家对外决策中发挥的影响远远强于我国 国内社会力量所产生的效用。相信在未来,我国对外决策中社会力量的声音会越来越受到关 注。

员,而其离职后又会回到利益集团或智库 ,比如,在奥巴马政府中有 20 多名政府高官都来 自布热津斯学会。在笔者看来,这“铁三角”关系与“旋转门”理论是相互促进的。
但“旋转门”理论下,不仅是知识与权力的交易,知识精英掌权这么简单。虽然这是美 国金钱政治的体现,是美国特殊的政商关系,但其中也有有利的一面。这些利益集团或是智 库虽频频出入“旋转门”,但始终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为政党、政府机构输送了许多专 门人才,并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难以数计的良策。比如,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兰德公 司曾得出“中国将出兵朝鲜”的结论,打算以 2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但 被婉拒。
在正式法律的保护下,外国利益集团虽然会受到一些管制,但总体上其院外活动开展得 十分广泛。其中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以色列,其不仅使得美国在阿以问题上几乎每次都偏 袒以色列,甚至使美国许多参议院议员在草拟一些与阿以问题相关的政策时,不自觉地更多 站在以色列的立场考虑问题。这甚至可以说是在认知层面上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为何美国 依之如故?或是为了通过这种透明性,为其的霸权增加合法性;或是其认为这种外国利益集 团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美国的民主;或是基于对美国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充分自信, 认为这不会侵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一)参议院对于政治任命的驻外大使开绿灯 依照宪法,美国驻外大使由总统任命,但须参议院批准。在这一过程中,总统往往以任
命大使作为在大选中对其给予庞大资金支持的人士的答礼。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政治惯例,在 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卡特、克林顿等总统任期内都曾出现过。到老布什总统任期末,20% 的美国大使属于政治任命,而到克林顿总统的第一任期,这个比例竟占了约 30%,实在是让
同时,正如托克维尔所言,民主对于国内事务的有益性在对外事务方面鲜有凸显⑤。“快 车道”模式不仅有利于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美国对外决策 中政治权力架构过于分散的一种弥补。在贸易上给予总统相对的集权,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美 国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在国会喋喋不休地争论中错失良机。
三、社会力量参与美国政治的几点独特之处

人难以置信 。 为何参议院没有运用其享有的否决权阻止总统一系列的政治任命,而是大开绿灯?为何
公众对于总统以国家公职来作为私人恩惠的谢礼并不强烈反对?相比于日本,一位官员一旦 陷入“政治献金”事件往往就宣告了其政治生涯的终结,美国却可以如此“正大光明”地进 行钱权交易,而且总体而言,美国的外交系统仍有效运转,似乎政治任命并未对其产生鲜明
进一步地,由于国务卿的任命须国会同意,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与国务卿间权势天平的倾 斜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总统与国会之间权力角逐的映射。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其非正式部门领导者的身份,其权势与国务卿相比还是稍逊 一筹。但在美国历届总统任期内,布热津斯基、基辛格、赖斯等都是较为有权势的几位国家 安全事务助理③。在此也以其为例分析一下这几位权势相对显赫的原因。首先与其自身的外交 经验、能力等是分不开的,其次由于外交决策方面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外交危机时强调保密性 与迅速性,基于其与总统的亲密关系,更可能被派遣执行一些机密事务,比如 1971 年基辛格 秘密访华为 1972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探路等。在很多时候其更能代表总统的意志,在危机管理 方面往往颇有建树。再者,美国安全委员会相对于其他机构,更能超脱自身部门利益,以国 家安全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也是其权势获得的因素之一。
①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43 页
第1页共4页
消极影响。再者,美国崇尚精英主义,难道每位接受政治任命的大使都恰巧是外交界的精英?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卡特政府时期,通过政治任命成为美驻新加坡大使的官员竟

从未听说甘地、邓小平、尼赫鲁等人,可见其关于东亚、东南亚地区政治知识的匮乏。 在此,关于参议院大开绿灯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可能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1.政治任命
第3页共4页
因此,也许只有在美国特殊的政治文化,以及其作为唯一霸权国家的实力下,才会承认 外国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合法性。因此其特殊性在他国是难以复制的。 (二)“旋转门”理论
在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国会主要委员会和议员、利益集团之间形成了著名的“铁三角⑧”。 进一步地,联邦政府部门与利益集团之间还有更为亲密的一层关系,智库与政府人员之间也 是高度重合,即“旋转门”理论。政府部门的许多人员都来自一些利益集团或智库的高层人

拒绝这些决定,而不能修改其内容 。这使得总统在对外贸易议题上有了更多主动权。尤其是 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国会往往比总统对于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若是在这期间,总统获得国 会的“快车道”授权,则对于推进两国贸易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否延长这一授权的最终 决定权却始终牢牢掌握在国会手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总统与国会多数党来自同一政党 时,总统才更有机会以“快车道模式”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引言
韩召颖老师的《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系统地讲述了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对外决 策方面,总统、政府、国会、最高法院、社会力量以及政治文化的不断角力。书的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阔。因此,在写这篇读书报告时,我选取了在阅读时发现的美国政治中的几点有趣 或独特的部分,介绍下相关内容并做一简要评析。
二、美国总统与国会角力的几点独特之处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权势的上升,一方面有利于对于国务卿形成牵制作用,另一方面 一旦其之间的政策分歧过大,也不利于在外交决策上“一致对外”,影响决策的效率与科学性。
②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42 页 ③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115-117 页
第2页共4页
(三)“快车道”模式下的总统权势 “快车道”授权是美国国会赋予总统开展贸易谈判并达成协定的权力,国会只能接受或
(一)外国利益集团院外活动的合法性 早在 1964 年,詹姆斯.罗森瑙就在其一篇代表性著作中指出美国实行的是“渗透性政治
制度⑥”,在其透明性霸权秩序下,不仅积极保证制度的透明性,同时还欢迎外来者的参与。

比如,外国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受到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保护 ,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积极防止外国势力对本国渗透的政策是大相径庭的。
无论如何,这还是一种冒险行为,至少是与我国的独立自主政策相背离的,在中国是没 有生长土壤的。即使是在其传统盟国——日本,也不可能实现。在日本,一位首相候选人甚 至会因为接受了一位外国邻居的一笔小额资金而失去竞选资格,可见日本防止外国势力干涉 的严控程度。
④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63 页 ⑤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79 页 ⑥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281 页 ⑦ 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 282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