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一、摘要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

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

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

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

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

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

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

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1、内容上差异性(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

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

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

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

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陈素萍(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永州 425006)在《浅谈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异同》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

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

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

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

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

杨姗姗(桂林工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沧桑》2009年第01期)认为“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

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

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在神话观念方面,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

众神有着凡人所有的喜怒、好恶、欲望等情感,而且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宙斯的风流、赫拉的极强嫉妒心,赫尔墨斯的虚荣等,众神并没有被塑造成抽象道德的化身。

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充满着凡夫俗子的种种感情欲望——恋爱、嫉妒、争斗等,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

神与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

中国神话中的“神秘”色彩则浓厚了许多。

“神”在先民的心中庄严而又肃穆。

对于“神”,他们是既恐惧又崇拜。

具体到神的形象,也与人是不同的类别,中国神话中的“神”十分奇特,通常是与“怪”相联系,甚至从中能够追寻到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痕迹。

例如,创造人类的女娲是人面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

这些神的形象,都是典型的鬼灵精怪,给人一种敬畏感。

此外,中国神话中的“神”不像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那样具有人的情态和内涵,他们的个性大多平面化,而且与生俱来,恒定不变,有时还成为某种抽象道德的化身。

例如,女娲的身上始终体现的是仁慈善良的母性精神,而开天地的盘古,逐日的夸父,则被赋予了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富有牺牲的精神。

总之,在中国神话中的“神”身上缺少人的丰满的性格特征。

在审美情趣方面,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形成了庄严悲壮与活泼欢快的鲜明对比。

人们熟知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鲜明地透视出远古生存环境的恶劣、艰苦。

灾难与痛苦使中国先民成为“早熟的儿童”,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历经了大悲大痛后,经过世代的遗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神话世界中,用幻想的方式记载了创世英雄们为生存与自然拼死搏斗的悲壮场面,使得中国神话天生具有悲剧色彩,庄严沉郁,令人压抑。

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天然的港口,富足的生活,使他们乐观向上、朝气蓬勃。

其神话也处处呈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神们都过着无拘无束、安居乐业的神仙日子,因而古希腊神话活泼明朗,很少有中国古代神话中沉重、悲壮的气氛。

李瑞仙(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在《从炎黄战争和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看中西神话的差异》(2008年9月今日南国总第103期)中认为“中国留传下来的神话, 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 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 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片段散乱,而且描写粗略。

希腊神话完整, 情节丰富。

中国神话人神异形异性,多是人面兽形,或由兽形幻化而成,具有高度神圣化特点。

而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 具有高度人格化特点。

神中国古代神话神都是高高在上,几无七情六欲。

希腊神话中的神外形与人多无差异,人间种种喜乐争斗也发生在诸神之间。

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由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迪特,因为后者许他以天下第一美妇”。

在关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话体系、人生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方面,杨姗姗(桂林工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发表于《沧桑》2009年第01期)中认为,希腊神话体系表现为完备、丰富、具备逻辑性,而中国神话表现为短小、丰富、散乱。

在人物形象方面,中国神话英雄不食人间烟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注重品行与德操,。

古希腊神不但集中了人类外貌美的诸多优点,而且完全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

在《人的神话与神化的人——中西神话比较探析》(2003年5月发表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0卷第3期)中李娅菲(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各自神话的变异和差别。

3、民族文化的差异杨姗姗(桂林工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发表于《沧桑》2009年第01期)认为:在民族信仰方面,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下,西方和中国神话分别体现出“崇力”与“崇德”两种神话特质。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

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

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的圣德。

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在人生观方面,不同于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中国神话显示出厚实的“民本主义”。

这种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维护群体利益、坚信美好未来的民族个性熏陶和化育了中华民族并代代相传。

在《中西神话与中西文化传统》(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何文祯从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善恶同源与善恶分明、以美主善与以善主美三个方面阐释中西文化传统的对立。

在《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11月第18卷第6期)中刘长(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云南昆明 650091)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得出“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 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 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 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神话对比研究》(海外英语ISSN1009-5030)中莫柠源(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运用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分析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得出“中国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集体主义、高权力距离、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女性化和很强的长期取向倾向。

希腊神话表现出的价值观为个人主义、低权力距离、较弱的不确定性回避、男性化和较弱的长期取向倾向”的结论。

在《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2007年4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9卷第1期)中尹晓予(安阳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安阳 455000)论及中西民族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伦理至上;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注重个性,探究智慧。

最后得出结论:希腊神话及西方民族文化得益于经济的、力量的、智慧的聚合力,中国的则得益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从而构成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两类神话和文化。

4、目前中西神话比较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数量多而杂,研究没有一个合理的考量标准,研究浮于形式,照抄照搬现象严重导致研究论文近似度很高,研究的深度不够,很多值得深究的方面浅浅带过给研究者深入研究制造了不小的干扰,另外在一些方面还没有涉及,值得后来的研究者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