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常儿童教育8

超常儿童教育8

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0月·A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于1978年开始系统地进行超常儿童教育,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超常儿童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1]。

根据心理学对儿童智力的研究结果发现,大约有3%的儿童的智力水平远高于同龄人。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14岁以下的儿童有28976万,按3%的比例计算,我国现有超常儿童约800多万。

因此,研究超常儿童对于我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超常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培养措施。

当前国际上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加速式教育”和“丰富式教育”两种模式,其中“丰富式教育”是受到较广泛认可的一种超常教育模式。

虽然我国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培养也有这两种模式,但主要的还是“加速式教育”[2]。

30年来,我国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培养的确速成了一批人才,为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培养问题。

二、超常儿童培养模式比较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超常儿童培养模式比较1.加速式教育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的讲话,此后又反复阐明他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主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诞生并开始招生,一场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核心的加速式教育拉开序幕。

加速式教育模式也称弹性升级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学生本人的能力,跨越年级的限制,给予弹性以及适性的教育[3]。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提早入学:对被鉴别出来的超常儿童,允许其比常规规定的入学年龄提早入学,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②跳级:通过考核允许超常儿童跳级或插班。

③超班学习:即超常儿童不受班级普通课程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根据其学习能力去学习适度的课程。

④缩短学制:即超常儿童在短于正常学制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例如,中小学实验班的4+4学制,即小学和中学分别读四年,14、15岁升入大学;少年大学班的4+2+2学制,即4年大学,2年硕士,2年博士。

加速式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速度快、课程深。

速度快主要表现在能够缩短超常儿童的修业年限,节省教育经费,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其局限性是:使超常儿童的知识断层、基础欠扎实,要过早为前途打算,社会性情感适应不良。

课程深主要表现在为超常儿童提供学习挑战,加强其学习动机;其局限性在于:学业压力重,课业重,妨碍超常儿童其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万绍娜%冯维【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超常教育事业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亦存在超常教育功利化、模式单一、教育师资匮乏、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双超常教育理念,分析我国超常儿童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双超常教育%加速式教育%丰富式教育%问题%对策教育论坛3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0月·A 他兴趣的发展[4]。

2.丰富式教育丰富式教育模式也称加深教育模式,是让超常儿童留在普通班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在课内或课外,接受教师的个别指导,扩充或加深课程内容[5]。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常规课堂内的加深学习: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给在某学科具有特殊优势或特长的超常儿童“开小灶”,由任课教师向他们提供特殊的学习材料或机会,进行个别指导,以解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问题,但学生仍在普通班级里学习。

(2)抽离式教育:是指每周利用部分时间(例如每周一天)让超常儿童离开自己的班级,与那些具有同样智力水平的同伴一起活动,进行知识的扩展教育。

(3)课外或校外的充实教育:由学校或社会有关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超常儿童的需要,提供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或校外的拓宽、加深和提高的活动,比如,各类超常儿童可利用课外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在周末或假期参与特殊学习中心的充实活动等。

丰富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超常儿童不离开同龄儿童的班级,至少有部分时间与同龄儿童在一起学习,可以防止超常儿童产生社会适应性问题,服务于更多的超常儿童。

M oshe Zeidner和Esther JaneSchleyer曾对分别处于“加速式教育”和“丰富式教育”条件下的1700多名以色列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后者表现出更积极的自我概念、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程度的测验焦虑[6][7]。

研究结果说明,“丰富式教育”更有利于促进超常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从大面积普及的可能性,以及促进超常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式教育模式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推广。

(二)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超常教育功利化受现有“应试———升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许多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学校和机构,追求的目标仍然是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升学率,这就很容易使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拳头”产品,使一切对超常儿童的教学活动都指向高考指挥棒。

典型的就是中学超常教育以把超常儿童送进大学为目的,大学少年班以学生考上硕士、博士、留洋海外为目的。

在这一功利化理念支配下的超常教育只重视超常儿童智能的发展,而忽略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情绪智力和社会性交往方面的能力,因此导致一些超常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能应对社会对多元人才的挑战。

2.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对超常儿童的培养模式基本上限于加速式教育,应用较多的是缩短学制的教育,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它缩短了人才生产周期,并节约了教育资源。

然而这种特殊班级需要专门的课程设计、教材设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普通学校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因此,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大面积普及的可能性,加之超常儿童的学习时期被人为缩短,环境特殊,学业压力大,不利于超常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

3.城乡超常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6%。

从理论上讲,农村超常儿童应占全国超常儿童的一半以上,遗憾的是,农村超常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国的超常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超常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三、对策我国研究者在总结超常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30年来我国超常教育的基本格局是“重快轻好”,为此,他们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双超常教育”的主张。

“双超常教育”的基本理念是[8]:超常教育要从超常人才的本质出发,充分尊重超常人才的主体地位,发挥超常人才的首创精神,致力于开发超常人才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身心和谐性,促进超常人才的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

要注意超常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超常人才成长的规律,促进其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要注意超常教育的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加速式与丰富式、一元与多元超常教育的相互协调,坚持又好又快的生态式超常教育发展道路,使超常人才实现人生和事业的双丰收。

“双超常教育”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协调超常教育的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根据“双超常教育”的理念,针对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1.制定针对超常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我国要加强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给予保证。

有些国家通过立法,从上层教育论坛4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0月·A建筑的角度支持超常教育。

如美国于1978年通过《天才儿童教育法》,韩国政府颁布的《超常教育法》于2002年正式生效,从法律上明确了超常儿童教育的地位,规范了超常教育的体制、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内容,为超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超常教育的法律,超常教育体制不健全,由此导致绝大多数超常儿童没有获得与其自身相适宜的特殊教育服务。

因此,只有把超常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为超常教育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才能使超常教育事业得以稳步发展。

2.拓宽超常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21世纪哪个国家具有人才优势,哪个国家将占据竞争的制高点。

因此,应该拓宽超常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到培养智能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上来。

具体来讲,超常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开发超常儿童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对他们的情绪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他们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才能够应对社会多元人才的挑战,使超常儿童通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精英。

3.改变单一的超常教育模式,多种模式综合使用从理论上讲,有多少种类型的超常儿童,就应该有多少种超常教育培养模式。

而我国30多年来超常教育的主流模式是加速式教育,片面的“快”,偏离了促进超常儿童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单一的超常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多种超常教育模式综合使用,优势互补,各尽其能。

4.发展远程教学,促使城乡超常儿童教育协调发展“双超常教育”主张城乡和地区超常教育的协调发展。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超常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超常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

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学校相对分散,发展远程教育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通过大力发展远程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广大地区和学校超常师资缺乏的问题,逐步实现“双超常教育”所主张的城乡超常教育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参考文献:[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二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44.[2]焦润凯,张锐,杨兆山.智力超常儿童的发展:从加速式教育到丰富式教育[J ].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0~23.[3]Paulus ,P.(1984).Acceleration:M ore than grade skipping .Roper Review ,1984,(7):98~100.[4]曾有娣.加速式超常儿童教育研究综述[J ].中国特殊教育,1994,(4):1~4.[5]顾建.资赋优异儿童教育的课程模式[J ].现代特殊教育,2002,(2):4~6.[6]M oshe Zeidner and Esther Jane -ca tional setting and the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of gifted students [J ].Studies in EducationalEvaluation ,1999,(25):33~46.[7]M oshe Zeidner and Esther Jane Schleyer .Eval-u ating the effect of full-time vs part-time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the gifted:affective outcome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J ].Evaluation and Programs Planning ,1999,(22):413~427.[8]官群.树立和实践又好又快“双超常教育”科学发展观[J ].中国特殊教育,2009,(1).教育论坛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