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大学《金融学》课件第12

深圳大学《金融学》课件第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经 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发展是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金融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初始经济与金融限制
格利和肖指出:“初始经济对实际产出增长设置 了严重的金融限制。不成熟的金融制度本身就是经济 进步的羁绊。”
实际产出的增长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 存量的规模;二是资本存量的分配。资本存量的规模 取决于储蓄的规模。 金融资产的单一化限制了储蓄的规模,从而也限 制了投资的水平;同时还限制了储蓄的投向,从而使 既定的储蓄不能根据投资效益的高低实行最有效、最 合理的配置。
3.伴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金融监管的体制 和内容相应改变;
4.伴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和变革,金融监管方式相应 改革; 5.金融监管逐渐走向国际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也越来越密切。

至下节
第四节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回本章
一、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开放 二、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回目录
一、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开放
主要因素的理论。
(4)约束诱导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尔柏。该
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和摆脱内部和外部制约的目的是 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5)制度改革论。这一学派以诺斯、戴维斯等人为代
表,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
果的制度改革,因此,金融体系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
的变动都可视为金融创新。
(6)规避管制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润而回避政 府监管所引起的。
(7)交易成本论。希克斯与尼汉斯是这一理论的代表。
他们把金融创新的成因归于交易成本的下降。

2.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创新 ●资产业务创新
●中间业务创新
●清算系统创新
(2)一国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无止境的。
(3)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比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

(4)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 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间储蓄与投资功能的分离 程度。 (5)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金融机构发 行和拥有的金融资产的比重在不断加大。 (6)储蓄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的机构化倾向,必然使金融
(1)在存贷款利率控制方面;
(2)在市场竞争的约束方面;
(3)在资产替代性政策限制方面。

至下节

回本章
第三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创新及其理论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

至下节
一、金融创新及其理论
金融创新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70年代 全面展开,80年代最为活跃。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国 际金融领域的显著特征。

(2)金融市场的创新
●欧洲货币市场的创新;
●金融衍生市场的创新。
(3)金融制度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增加,规模迅速扩大; ●跨国银行的发展。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诱发作用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金融监管是金融 创新的障碍,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发原因。而金融创新的 不断发展,又促使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

2.金融压抑的几何模型
E.S.肖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的根本原因在 于制度上的缺陷和当局政策上的错误,特别是政府对利 率的强制规定,使其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同时又未能有 效控制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变为负数。于是一方面, 政府无法充分动员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过低的贷款利 率或负利率刺激了对有限资金的需求,政府依靠配给造 成了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肖通过几何模型来说明金融压抑的影响(见下图)。

至下节
一、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1.发展中国家金融的特征
麦金农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 必须分析其货币金融制度的特点。 总的看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以下特征: (1)货币化程度低。
(2)金融的二元性。
(3)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 (4)规模的不经济性。
(5)货币与实际资本无法相互替代。

2.金融创新与金融技术
格利和肖认为,“在任何经济社会,要克服由金融
制度的缺陷而造成的困难,支出单位就必须有能力冲破 现存金融格式的限制与束缚。” “在金融发展的初期,一些不发达国家曾采用过各 种不同的金融办法来弥补现存金融制度的缺陷。这些办 法的应用,既缓解了金融限制,促进了经济增长,又为
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 战以来广泛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重大现象。
全球化水平取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技术发 展的程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形态先后经历了三 次高潮。

1.第一次高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贸易与人
口迁徙推动下的经济融合
2.第二次高潮(“二战”结束至1970年):国际贸
“在较成熟的社会里,……金融技术的发展创造了 代替面对面贷款的方法,从而使借款人和贷款人或者双 方都能从可贷资金的交易中获得利益。”

金融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配技术;一种是中 介技术。 分配技术是指便利初级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的技术, 它包括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完善、多种交易形式的采用以 及各种便利设施的提供等。 中介技术是指由金融中介机构介于最终借款人和最 终贷款人之间,以间接金融资产替代初级证券,从而使 储蓄的转移更为顺畅,使金融资产更为多样化的技术。 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都能扩大可贷资金的市场广度, 提高资金分配效率,从而提高储蓄和投资的水平,最终 使经济增长率也得以提高。
(4)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 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
金融创新为单个投资者提供了因转移价格等市场因素 变动所产生的市场风险保护。但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 险只是发生了转移而并没有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的博弈
回本章
1.金融监管目标从单纯强调安全性向安全与效率并 重转变; 2.伴随着监管目标的调整,金融监管出现了放松化 的趋势;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诱发作用
由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因此,金融监管越严格,金融创新越活跃。

2.金融创新对完善金融监管的作用 从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1)金融创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给银行 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
●表外业务所具有的或有负债性质蕴含着极大风险。 ●表外业务弱化了风险管理。
体系可引导资产组合倾向于生产性投资,从而提高生产
性投资的质量。
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理论在政策上强调金融体制改
革的全面性与渐进性,说明了金融自由化不仅是将实际 利率提高到接近市场均衡利率水平,而且需推行全面的
金融体系改革。

至下节
第二节
金融压抑、金融深化 与金融约束

回本章
一、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
二、金融约束理论

图示
金融压抑的几何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采取利率限制的情况下,储蓄 者愿意提供的资金量仅为OA,而借款者的需求量为OF, 两者存在巨大的差额。 解决的办法,或者根据货币当局或政府其他机构或 金融中介机构的意图,在借款者之间进行信贷配给;或 者是中介机构采用收取隐蔽费用的办法提高贷款利率, 使其接近Cc〞,对部分存款者也可以私下提高存款利率, 使其接近于Cc〞。 但信贷配给的代价是巨大的 。
1.金融创新的原因
(1)技术推进论。这种理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及其
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2)货币促进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货币学派的
弗里德曼。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 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3)财富增长论。格林包姆和海沃德在研究美国金融
业的发展历史时,提出了财富的增长是决定金融创新的
机构和金融工具向多样化发展。
(7)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都是始于银行体系的建立及 法定货币的发行。

(8)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体系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 的比例会趋于下降,而其他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的这一
比例却相应上升。
(9)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国际金融活动在经济发展的某
些时候起着关键的作用。
(10)国际资金转移的重要形式是资金从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的流动。

3.金融深化的效应 (1)金融深化的正效应分析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理论,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效 应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 ●收入效应 ●储蓄效应
●投资效应
●就业效应


回本章
(2)金融深化的逆效应分析
●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债务危机 ●经济滞胀 ●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本流动

至下节
二、金融约束理论
易与国际投资的相互替代与融合
3.第三次高潮(1970年至今):金融全球化与金融
自由化浪潮

二、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 金融开放是以金融的自由化为前提条件的;
● 金融自由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最高
级形态;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
(2)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加大了金融体 系的风险因素
●非银行金融机构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为金融体系埋下了 隐患。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

(3)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从根本 上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
●金融创新促成了债务规模的急剧膨胀。 ●金融创新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变动剧烈。 ●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

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中介技术的发展,不 仅银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也 得到发展。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非货币的间接 金融资产而发挥中介融资的职能。于是,金融资产的种 类进一步增多,金融资产的总量进一步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