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以上言论出自【】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8.右图为《三教图》。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
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
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
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
”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A.墨家思想B.孟子性善论C.道家思想D.天人感应学说10.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11.《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1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14.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
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
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
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15.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6.《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17.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18.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这一主张【】A.成为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C.扭转了明清时期不切实际的学风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统治地位1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21.某论文列出了一下主要参考书目:李威熊《中因经学发展史论》、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最可能是【】A.王阳明的《知行录》 B.李贽的《焚书》C.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D.魏源的《海国图志》22.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23.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4.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二、非选择题(52分)25.(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3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