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卷

双语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7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

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

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

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

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

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

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2.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20分)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D.与刘宾客齐名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6.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8.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3分)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5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9、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

(3分)10、“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

(5分)11、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

(4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2)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

(3)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空荡荡的院子张蛰那个院子自从没了他们的声音,就开始了长时间的空旷和寂寞。

以前回家,我都是坐在堂屋的那把自制沙发上跟他们说话,有时也坐在小板凳上,或者门口的那块青条石上。

现在,我只能跑到哥哥家的苹果地里,坐在一堆土前,对着里面自言自语,诉说这世他们见过无数次的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

风总是从那堆土后轻轻地刮过来,吹我的脸。

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消息,那些风就是他们从另一个世界看我的目光。

我一动不动,让风尽情地抚摸我。

有一回,我忽然无来由地大悲大痛,就在风里大哭一场。

我知道他们需要我的哭声,没有我的哭声,他们不放心。

他们非常担心过我的生活,不知道这个唯一去读了书的儿子会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我的种种言行都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早知道这样,让你念什么书呢?早知这样,把你当条狗养多好……这是我活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带给他们养儿的收获和教训。

直到我25岁上结婚,26岁上有子,他们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以后慢慢就好了。

我的确按照他们希望的在变好。

上班,吃饭,睡觉,带着孩子去公园,周末去院子里看他们。

我开始抽烟,我们互相发烟,在门口的青条石上一支接一支地抽。

女儿对着他们喊:“爷爷奶奶!”他们慈祥满面。

那是我不曾见过的慈祥。

我知道,他们老了。

我决心把他们带到城里去。

住住楼房,打打电话,逛逛公园,早晚也在护城河沿上溜达溜达,和其他的城里人谈谈孩子和更小的孩子,谈谈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

他们去了,又回了。

他们不习惯。

他们又回到乡下的那个院落,喂鸡,喂鸭,养猫,养狗。

院子里日升日落,下雨起雾,开门关门,院门吱吱呀呀地响。

他们老了,他们的老超过了我的想象。

我站在门口,手牵女儿,在正午的阳光下,看他们睡着在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一左一右,狗卧一旁,猫躺身上,鸡在啄他们脚上的烂菜叶。

女儿喃喃自语:“爷爷奶奶……”我攥紧了她的小手。

我站在门口,真不想迈进门里去,真不想叫醒他们。

他们中的一个,终于躺倒在我的怀里。

在医院里,我抱着,也是揽着,他大口大口地艰难喘气,艰难地把脸转过来,艰难地说,咱们回家吧。

一辈子没这样求过人,这是他最后的愿望。

院子从此少了一半的声音。

院门再开再关,声音听起来夸张地刺耳。

那种衰败是从院门的青石开始,再没有人去坐在上面抽烟,我看见尘土正侵进青条石细微的纹路里。

我看见院落的各处开始有脱落的墙皮,泛起的白碱……我努力地消除它们的存在,都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

窗棂有根木条折了,要修,她反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