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狼烟四起,诸侯争霸。

但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3.如图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石牌坊,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与这一对联思想相吻合的言论是 ( ) 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B.“兼相爱,交相利”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5.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两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思想不同D.讨论的话题不同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说D.大一统思想7.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融合黄老之学、阴阳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的“仁政”思想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9. 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2014·江苏沭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11.下图是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

下列与此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12.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对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特征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对宋明理学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应该彻底否定 B.其思想有积极的一面C.封建社会末期成为社会进步的思想障碍D.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3.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去郊外山林里游玩,有一段关于“花树的存在与否,与人内心感受有什么关系”的对话。

在王阳明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下列观点符合上述对话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穷理然后足以致知D.知行合一14.在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云:“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1D.大异小同”15.(2014·河南郑州一调)“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①反对正统②抨击神权③离经叛道④男尊女卑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6.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际民生考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理性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17.王夫之认为“天下为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而无其道”。

他所说的“器”指的是()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的感知器官C.科学试验的仪器D.万物发展的规律18.(2015·吉林长春模拟)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二者的评价正确的是()A.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C.都具有民主色彩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19.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

其中,②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和发展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C.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D.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20.(2015·河北成安联考)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B.“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C.“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1. (2015·新课标Ⅱ,24,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2015·山东文综,13,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23.(2015·四川文综,1,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24.(2015·福建文综,17,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25.(2015·北京文综,15,4)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的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其中第26题24分,27题各24分,共50分。

)26.(24分)有人说:“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历史人物主要思想主张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孔子董仲舒朱熹27.(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

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

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

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仁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

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

(4分)(2)从时代背景方面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差异的原因。

(8分)(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4)根据材料二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5分)(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思考。

①②③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而④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

2.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

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3.C解析:题干中的材料体现的是辩证思想,对应备选项,A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儒家思想,C项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4.D解析: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5.C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墨子思想分歧的根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有差别、贵贱有序;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因此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代表阶级利益不同,故选B项;二者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二人分歧的根源不在于学术思想,排除C项;D项错误;二者讨论的问题都是关于社会关系的。

6.D解析: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计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西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实力大增,这时候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7.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漫画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