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

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

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
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

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

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

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③郡县和部族混合制,主要实行于西南夷地区。

④都护制,西域地区监督性质的行政单位。


(1)道、州(郡)、县正式行政区。

(2)羁縻都督府、州、县。

主要设置于南方、西南、西北和北方少数
民族地区。

一般由都督府、都护府和道管辖,形式上与内地无异,实际上大多是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性质的单位,不征收赋税,要交土特产或部分服劳役。

(3)都护府,从汉制发展而来。

但有所不同。

唐代安东、单于和安北
三个都护府没有实际辖区或期初有后失去;安西、北庭不再只是监护,而是更直接的管辖,但安西都护府的西部不同,只能说是大唐的势力范围。

安南都护府是正式的行政区,也管辖一部分羁縻州县。

(4)边州都督府,置于少数民族地区,起监护作用,监护羁縻都督府、
州,州以下不在置羁縻县,而用部落名。


1.行省、路、府、州、县正式政区。

2.土司制度,承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是羁縻州县的发展。

3.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境内的部族自治
4.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


1)隶属于二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省)的府、州、县。

这是主要的和正式的行政区
2)隶属于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土司。

更加制度化。

3)都司卫所制,原本是军事机构,后在一些没有设立正式州县的地
区行施行政权。

4)西藏地区,政教合一。

明初设置乌思藏、朵甘二都司,后有所削
弱。


(一)十八省所辖的府、州、县、厅正式行政区。

(二)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

雍正时陆续改土归流,但民国时仍有遗留。

(三)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将军辖区。

(四)内蒙古六旗、西套蒙古、察哈尔等实行盟旗制,由中央理藩院直辖。

(五)西宁办事大臣所辖青海地区分盟旗制和土司制
(六)西藏办事大臣。

涉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由大臣系统办理;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大臣制度不加干涉。

由此可以看到一国两制或多制在中国历史中即可找到根源。

百姓希望和平,轻赋,不在乎是统一还是分裂;市民为生存会对统一有所期待,高于农民,手工业者需要统一,方便买卖;活跃的知识分子则对分裂与统一有明确的观点。

吏的神通广大来源于官与吏、统与治的分离。

统一政权有其弊端,分裂政权有其贡献。

长期的分裂割据使中华民族文化在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中得以保存。

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

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