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59
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 • 1918年至1924年即《热风》和《坟》的一部分, 属早期 • 1925年至1929年间,这一时期的杂文包括《华 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和《三闲集》 • 1930年至1934年,包括《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 边文学》
60
鲁迅杂文的内容
1931年第七期 《良友· 战事画刊》
9
现代文学内部的 变迁:现代化 (西方化)到本 土化(民族化) 的转变
10
四、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 是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 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 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 这中间又以抗战的爆发 作为前后期的分界点
青年梁启超
22
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 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在 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 中成就的‚新文体‛
23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 相是在诗界革命已达 于创作高潮的1902年, ‚俗语文体‛的建设 便成为一种必然
24
研究论著
•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 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 小说· 叙 事》,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 陈平原:《触摸历史和进入五四》,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
新文学实践条件的产生 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新文 学的‚发生‛。这个 ‚发生‛的条件包括新 文学和文化实践的主体、 方式和资源等一整套社 会性的机制。
15
事实上,这里的‚发生‛ 概念——在某种意义上, 它试图描述一种新文学 结构性的发生,即在前 新文学时期去发现某一 种可能导向新文学的社 会性体制和结构的初步 诞生。
30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 提出了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必须 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他以中外文学史史实论证 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的文学发展观。
胡 适
31
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50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 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 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
• 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 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 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意识到现代化在中 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充 满辩证精神的深刻思想
51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52
1918年的《狂人日记》 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 小说,中国文学由此 真正跨入现代
53
《呐喊》收录了1918- 1922年的14个短篇,首 开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 刻的主题——国民性批 判的先河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四、杂文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 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 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 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 志和自由思想
43
散文创作 1918年4月,《新青年》 4卷4号开辟了‚随感录‛ 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 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
44
戏剧创作 这一时期虽有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 的诗剧《棠棣之花》等创作,但在现代戏剧 传统中的意义并非十分重大,真正对中国现 代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是在1922 年以后才出现的
5
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 化人格的重构 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播 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 元文学创作的认同 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 话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
易卜生《玩偶之家》6
二、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 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 张力 •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周作人
7
文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与农村题材 •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 历史要求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的矛盾
8
三、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民族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国家 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摆脱灾 难、振兴自强的唯一途径。 在近百年的历史空间里,人 们不约而同和频繁地使用着 ‚国家‛这个核心性概念。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思想革命》主张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强调思 想的革命比语言文字的革新更为重要
16
二、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 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 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 代表
17
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 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
18
学会的涌现:近代的 知识实践形式
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 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 始的
19
三、“白话”的兴起
一、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县, 念完私塾即往南京,1902 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48
在最初的文学尝试失败 后,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 能达到的理论高度批判地 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 展与利弊得失,确立文艺 为‚第一要著‛
49
鲁迅‚在当时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 片面移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 袭所谓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 用各种主义、学说,而‚首在立人‛, 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 体才能发展。‛
45
研究论著
•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 青年>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3年 第01期; • 王晓明:《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重识 ‚五· 四‛文学传统》,《上海文学》, 1993年04期; •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1999年
46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鲁迅
25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
一、文学革命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 主编的《青年杂志》(自第 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 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 迅速集结
27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 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 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 其次在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 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 潮的引介实践
•《平民文学》对新文学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界说, 指出新文学是‚平民的文学‛,就是要用普通的文 体实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
34
三、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 主张 • 外来文学的影响 •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 向
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
• 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雁 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 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 京正式成立 • 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 年1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 年12月第22卷12号止
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现代中国人 生活的各方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奴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内容首先是直接抨击时弊的政论。另一项重要 内容是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看齐 世界前进大势而又不为先进文化所主宰,亦即他早 年希望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 固有之血脉‛。
36
1921年6月,创造 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最早的成员包括 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穆木天、陶 晶孙、何畏等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28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 解释及其交锋 • 与林纾的论战 • 与‚学衡派‛的论 战
林 纾
29
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
2.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 了基础 3.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 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收和引介外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
11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
想特色与艺术追求
12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发生”的概念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 历史叙述
•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 多‚条件‛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