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痰的操作流程

吸痰的操作流程

吸痰的操作流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经口鼻吸痰术
一.目的原理
吸痰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吸痰的目的是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吸痰常用的吸引负压为成人300~400mmHg (0.04~0.05MPa),小儿<300mmHg(0.04MPa)。

吸痰法是指经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的一种方法,为临床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

它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常见的并发症有低氧血症、肺不张、感染、心律失常、呼吸道粘膜损伤、气管痉挛等。

二.操作前准备包括护士个人准备,病人评估,用物及仪器准备。

三.操作步骤
1.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
2.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操作目的与合作方法。

3.接上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根据患者情况及痰液粘稠度调节负压
4. 将生理盐水倒入一次性药碗。

5. 撕开一次性吸痰管,暴露末端,戴手套。

6. 右手持吸痰管与左手持吸引管连接,用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7.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帮助张口。

一手将导管末端折叠(连接玻璃接管处),以免负压吸附粘膜,引起损伤。

另一手持吸痰导管头端插入患者鼻咽部,确保插入过程无负压,放松导管末
端,将吸痰管自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

如患儿咳嗽剧烈,应停止休息片刻。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以免患者缺氧。

8,生理盐水抽吸冲洗导管,同法吸另一侧鼻腔,最后吸引口腔。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可由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内吸痰,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9.如一次未吸净痰液者,更换吸痰管后同法数次,直至吸净,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及监护参数。

10.吸痰毕,关闭吸引开关,将手套反折,包住吸痰管,与吸引器分离,手套及吸痰管按一次性用物处理。

11.安置患者,清理患者面部,听诊呼吸音,评价患者呼吸是否改善,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用物。

12.终末处置。

13.洗手记录。

四.注意事项
1.吸痰前,检查中心吸引或吸痰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吸痰一次应更换吸痰管
3.吸痰动作要轻柔,以防止损伤黏膜
4.痰液黏稠时,可配合扣背、蒸汽吸人、雾化吸入等方法使痰液稀释;吸痰中患者如发生紫绀、心率下降等缺氧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待症状缓解后再吸。

5.贮液瓶内吸出痰液应及时处置,液体不得超过2/3满度,以防损坏机器。

6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以免缺氧。

7、插入深度:经口10~15cm,经鼻20~25cm。

8、吸引顺序:经口鼻吸痰法:口咽部→气道;经气管插管吸痰法:气道→口鼻。

另外儿童的咳痰能力较差,当昏迷或肺部感染时往往痰多且黏稠,不易咳出,由此可能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故应当及时吸痰。

但患儿黏膜细嫩,抵抗力亦差,如果过滥吸痰或者吸痰时操作不当,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易致黏膜损伤、感染等吸痰并发症。

所以,在对儿童吸痰时务必注意以下事项:
1.按需吸痰比定时吸痰更为合理,可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防止过滥吸痰而致黏膜损伤几率增加。

所谓“按需吸痰”是指痰量多时增加吸痰次数,痰量少时减少吸痰次数,无痰时不再吸痰。

要求医护人员加强观察和巡查,及时掌握患儿情况。

2.选择好吸痰软管十分重要,应使用一次性透明、柔软、大小适宜的硅胶软管给儿童吸痰。

如果行气道内吸痰,软管外径约为气管插管内径的 1/2。

3.掌握好吸痰负压,防止负压过小吸不出来,负压过大造成黏膜组织损伤。

一般控制负压在 8.0~13.3kpa(60~100mmHg)左右。

4.将吸痰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疗效,除积极控制原发病、吸氧和吸痰外,还要配合翻身、拍背、雾化吸入、湿化痰液或利痰剂的应用,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吸痰次数,避免损伤及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