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ICU感染现状及达托霉素的临床应用
-ICU感染现状及达托霉素的临床应用
• 达托霉素—首个全新环脂肽类 • 全新一类抗生素,具有独特的杀菌机
制
Bionda N, Pitteloud JP, et al. Future Med Chem. 2013 July; 5(11)
患者生存分数
ICU现状一:
每延迟1小时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降低7.6% 1
一项有关脓毒性休克抗菌治疗延误对患者死亡率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 若在脓毒性休克相关低血压发生后的30min内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为82.7%; 若在第二个半小时内进行,生存率为77.2%;在第6h内进行,生存率降至42.0% 1
对比药物包括:万古霉素、苯唑西林或达托霉素
基于该项研究, FDA发表了利奈唑胺警告
• 利奈唑胺未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导管相 关血流感染、导管部位感染、或G-菌引 起的感染[3/16/2007]
• 利奈唑胺未被近期一些指南推荐作为经 验性治疗用药
1. Leonidou L, et al.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0;36 Suppl 2:S26-32. 2. FDA information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linezolid (marketed as Zyvox). FDA alert: March 16, 2007. /Drugs/DrugSafety/PostmarketDrugSafetyInformationforPatientsandProviders/ucm101503.htm[accessed 8 October 2010].
➢个人经验?科学依据? ➢根据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 ➢分析感染部位、具体病情,结合当地病原菌流行分布
2016国际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指南对脓毒症的治疗建议
1.推荐在识别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1小时内尽快静脉应用抗生素 (1B)
2.推荐对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经验性使用一种或几种抗生素 广谱治疗,以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
35.1% 17 72.7% 17 70.0%18
1. Graziani 1988; 2. Matzke 1986; 3. Albanese 2000; 4. Georges 1997; 5. Lamer 1993; 6. Daschner 1987; 7. Blevins 1984; 8. Wilson 2000; 9. Stahl 1987; 10. Wise
生长对照组
利奈唑胺组 万古霉素组 达托霉素组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 4665-4672
达托霉素48h内清除细菌和改善症状均优于万古霉素
48小时细菌清除率 (%) 48小时症状缓解率 (%) 48小时总体反应率 (%)
治疗48h内的细菌清除率
90
80
注:X轴表示首次确诊为脓毒性休克相关低血压后的 时间(小时);柱状图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内开始有效治 疗至出院时存活的患者分数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 14个特护病房(4个内科的、4个外科的、6个混合内 科/外科的)和10所医院(4个学院型的和6个社区的)的 2731感染性休克成人患者,旨在评价到出院时患者 的生存情况1 。
有口服制剂,100%生物利用度 肺组织浓度高 与万古霉素相比,对MRSA肺炎和皮肤软组织
的效果优于万古霉素 肾功能不全者,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抑菌剂 每日2次 无BSI/IE 的适应症 美国/欧盟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警告 上市1年多后就出现较多耐药 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视
3 感染加重危重病患者的病
情
增加医疗费用约1万元/例 延长住院日10天/例 直接和间接(经MOF)导致死亡
ICU感染分布
除肺炎疗效欠佳外,达托霉素可覆盖 约40%感染患者
感染患者 (%)
呼吸道 感染
腹部 感染
血流 肾脏/泌尿 皮肤 导管相关 中枢神经 其他 感染 道感染 感染 感染 系统感染
Vincent JL, Rello J, Marshall J, et al. International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JAMA 2009; 302(21):2323-2329.
仅G+菌 仅G-菌 G+菌和G-菌 无病原菌 其它
37/222 (16.7%) 4/15 (26.7%) 16/46 (34.8%) 20/76 (26.3%) 1/4 (25%)
37/215 (17.2%) 1/11 (9.1%) 7/39 (17.9%) 12/92 (13%) 1/6 (16.7%)
达托霉素相比万古霉素起效更快(4h vs 32h)
一项体外试验评估利奈唑胺(抑菌剂)、万古霉素和达托霉素(杀菌剂)对中等接种量(5.5log10 CFU/g的MRSA的抗菌效果)
效果:达托霉素和万古霉素均在试验期间达到99.9%杀灭的杀菌效果(接种量分别降低3.34±0.8 log10 CFU/g和3.28±0.4 log10 CFU/g ),而利奈唑胺全程仅显示抑菌作用。
FDA核准和未经核准的适应证 时可增加死亡风险
达托霉素在特殊患者中的优势
PART THREE
达托霉素:作用机制独特,保证疗效
亲脂端
• 作用位点在细菌细胞膜 • 与G+菌细胞膜不可逆结合 • 使细胞膜快速去极化 • 导致细菌非溶解性死亡 • 对生长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快速杀菌
作用
分子式:C72H101N17O26 分子量:1620.67
ICU患者感染危险因素
手污染 器械污染
环境
外源性 因素
内源性 因素
免疫力 低下
菌群失调
病理生 理变化
感染与危重症的关系
1 危重病人易感染
ICU内感染患者约占30~40% ICU内院内感染率约20~30% 机械通气患者中肺部感染率可 能>50%
2 感染导致危重病
Infection→Sepsis→MODS
组织液 肌肉
腹腔液 血栓组织 关节液
万古霉素
0-18%2.3 11-17%4,5 20-30%
~30%6 ~20%7
-
替考拉宁
~10%9 132% 77%10 ~40%11 ~40%10
-
利奈唑胺
70%13 450%13 104%14 94%12 61%15
-
达托霉素
6.0% 9.3% 68.4% 17
铜绿假单胞菌 014121
吞噬作用 vs 对照 (%) 吞噬作用 vs 对照 (%)
利奈唑胺 (mg/L)
利奈唑胺 (mg/L) * * P < 0.01; * P < 0.05; ( * ) P = 0.083
一项体外研究检测了利奈唑胺临床相关浓度(5、20和50 mg/l)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旨在明确利奈唑胺是否会减弱多形核白细胞对革兰阴性菌的吞噬和杀灭作用。采用流式细 胞仪测定吞噬作用,通过平板计数评估杀菌作用。
泌尿道
念珠菌属 大肠杆菌
肠球菌 绿脓杆菌 肠杆菌属
构成%
20.8 17.1 11.1 6.4 5.6
25.0 17.5 13.0 11.3
6.1
https:///view/f57bfcfcfab069dc5022011e.html
早期经验治疗
➢最困难的抉择:用/不用? 单用/联用? 足量/减量? 长程/短程?
优势
超过50年的临床经验 适应症广 治疗MRSA的金标准,
众多指南推荐 临床研究数据多来自 较慢的耐药发展存在问题
临床反应慢,对葡萄球菌是慢性杀菌剂 滴注时间要求长1h-2h(快速滴注引起红颈红
人综合征、低血压)每日2-3次 耐药产生(VRE、VISA,hVISA,VRSA)、
一项评估利奈唑胺对粒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结果显示:
利奈唑胺影响粒细胞对阴性菌的吞噬
临床上混合感染的患者,利奈唑胺在抗G+菌的同时,会影响G-菌感染治疗的效果
• 利奈唑胺剂量越大,体内粒细胞对大肠埃细菌的吞 噬作用越受影响
• 体内粒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作用随利奈唑胺 剂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
大肠埃希菌 U12987
耐受性降低 当MIC>1&2μg/ml时的敏感性降低 需监测血药浓度 不能有效穿透到感染组织,组织浓度差(肺) 对MSSA效果不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肾毒性大,当万古霉素谷浓度>15μg/ml时,
肾毒性发生率>29.6%
利奈唑胺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优势
存在问题
独特的作用机理(作用于核糖体,抑制蛋 白质合成)
ICU感染现状及达托霉素的临床应用
内容大纲
Ta b l e o f C o n t e n t s
01 ICU感染现状 02 现有G+菌药物介绍 03 达托霉素在特殊人群中的优势 04 达托美®用药体会
ICU感染现状
PART ONE
ICU收治的常见患者种类
•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重病人 • 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心律失常 • 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各类休克、严重心衰) •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急性肝功能衰竭 • 严重感染 • 重要脏器移植术后 • CPCR后的监测和治疗 • 慢性疾病加重期
13
1986; 11.Frank 1997; 12. Lovering 2002; 13. SmPC; 14. Gee 2001; 15. Gendjar 2001. 16.Friederike 2010; 17.Steenbergen 2005 ; 18.N.D.Ritchi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