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上
第一讲 文章与写作
学习要求:
了解文章的构成要素、写作的基本流程;辨析 两种文章观;掌握文章与文学的关系、写作与 创作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两种文章观 二、文章的构成 三、写作不等于创作 四、写作的基本流程
讨论:文章与文学
根据箭头所示,在中间三个空框内填上相应的概念。
《山居秋暝》 《再别康桥》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任务: 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并熟练掌 握写作知识、理论,培养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 ◎目的: 提高各类文章的写作水平:能写出观点正确、内 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表达顺畅、体式 规范、文面美观、文风端正的文章; 提高阅读鉴赏和评论水平:能够较好地赏析和评 价所读之文。 ——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进度与要求
◎进度: 本课程为54学时,3学分,讲授一学期。每周3学 时,共18周课程。具体教学进度参见学期“教学 日历”的安排。 ◎要求: 具体要求参见本学期“教学日历”中“备注”的 相关说明。
附录:文本解析
2006满分作文:《冰糖葫芦》(北京卷); 2006满分作文:《老舍与北京》(北京卷); 2007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北京卷); 2007满分作文:《捍卫汉语》(湖北卷)。
文 章(广义) = 文学作品 + 普通文章
一、两种文章观
广义的文章观并非完全是今人的观点,而是对古 代文章观的继承与发展。 曹丕用文章泛指诗赋、奏议、书论等文字产品。 挚虞把文章分为诗、赋、箴、铭、哀辞等形式。 刘勰:“圣贤书辞,总称文章。”并把文章分成 诗赋、史传、奏启、书记等六七十种。
基础写作流程
cylee1965@
绪论:课程教学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内容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三、教学方式与教材 四、教学进度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内容
◎性质: 写作课,是讲授写作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并指导 学习者进行实际写作训练的课程。 写作课不等于作文课。写作课是作文课的发展与 提高。 ◎内容: 本课程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部分。 以写作基本流程为纲,把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融入其中。 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谈聚材;第三部分谈 运思;第四部分谈行文;第五部分谈改稿。
三、教学方式与教材
◎方式: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把知识理论讲授与典型文 本解析结合起来。 知识理论讲授 + 典型文本解析 + 讨论 + 训练 + 课外作业 ◎教材: 具体书目参见学期“教学日历”中的相关说明。
主要参考书目
1.尉天骄主编《基础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月版。 2.徐振宗等编著《汉语写作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9月版。 3.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2版。 4.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月版。 5.牛炳文、刘绍平主编《现代写作学新稿》,学苑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6.吴伯威等主编《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 7. 王凯符、吴继路主编《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6月版。
三、聚材的原则
2.点面结合。 点,是指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重要的事情或个人 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特别关注,力争获得更为深入 详实的材料,这是就聚材的深度而言的。 面,是指要广搜博聚,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全地 获取各领域、各方面的信息,这是就聚材的广度 而言的。
三、聚材的原则
3.聚理同步。 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阅历与学识的提高, 聚材者会积聚到越来越多的材料,如要高效地聚 材,及时科学地对材料加以整理、归类是十分必 要的。
第二讲 聚材与写作
学习要求:
辨析材料、素材、题材、资料四个相关的概念; 理解聚材的意义;把握聚材的基本原则;了解 聚材的四条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一、材料诸概念 二、聚材的意义 三、聚材的原则 四、聚材的途径
一、材料诸概念
讨论:材料与素材、题材、资料的关系。 同是材料,在文艺创作中,有素材与题材之分; 在论文写作中,又有资料之称。 素材,就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而未经过 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 题材,就是指构成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 活事件或社会现象。 资料,是指用做参考或依据的材料。
四、聚材的途径
观看,是特指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从中获得相应信 息的聚材活动。 观看不同于观察,这是针对视频信息而言的,如 看电影、电视、摄影、录象等。 聆听,是特指通过聆听音频资料从中获得相应信 息的聚材活动。 聆听也不同于普通意义的“听”,这是针对音频 信息而言的,如听音乐、歌曲、录音等。 观看和聆听常常相伴而行,可以合称为“视听”。
二、文章的构成
图示:
材料 主客观信息—人· 景· 思· 事· 物· 感 血肉
内 容
文
主旨
主要意图· 目的—理· 志 情·
灵魂
章
结构
组织构造—开头· 结尾· 段落· 层次 词· 短语· 句子
骨骼
形 式
语言
细胞
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仪态
三、写作不等于创作
写作,是指运用文字符号制作语言产品的活动。 这是广义的写作:包含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写作与 非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写作; 狭义的写作:则专指非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写作。 创作,常常特指文学作品的写作。 写作不等于创作——广义的写作包含文学创作, 狭义的写作则与创作并列,不包括创作在内。
第三讲 如何观察体验
学习要求:
辨析观察与体验;认知观察体验的作用; 了解观察的类型;掌握观察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观察体验的含义 二、观察体验的作用 三、观察的主要类型 四、观察的基本要求 五、观察体验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体验的含义
一、两种文章观
2. 狭义文章观 张寿康:“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 面语言,是社会发展的工具。”文章不包括诗歌、 小说、剧本几类文学作品。 文章,仅指非文学性文字语言产品。就是把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字语言产品称作“文章”。
文 章(狭义) = 普通文章 || 文学作品
文章与文学的区分,最早源于六朝时期的“文笔 之争”。“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 雕龙· 总术》。
四、写作的基本流程
图示:
聚 材
写 作 运 思 行 文 改 稿
准备环节
设计环节 制作环节 定型环节
四、写作的基本流程
聚材,是指写作者通过搜集、摄取等行为来积聚 各种主客观材料或信息的活动。 运思,是指写作者运用思维对将要动手写作的文 章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总体设想的活动。 行文,是指写作者运用具体的文字符号以一定的 形式把文章写出来的文字化活动。 改稿,是指写作者对文章初稿进行修正、改动及 修饰、美化以使之定型的活动。
文本解析
1.郁达夫《故都的秋》; 2.朱自清《春》。
故都的秋
思秋部分:秋味、秋色、秋意、秋态 ——清、 静、悲凉 ——看饱、尝透、赏足 // 对比材料 (间接材料) 绘秋部分:秋花、秋蕊、秋蝉、秋雨、秋果—— 秋色、秋态 //直接材料(正面材料) 品秋部分:秋诗、秋文——秋味、秋意 //间接材 料(侧面材料) 赞秋部分:秋色、秋味——色彩浓、回味永 //对 比材料(间接材料)
《红楼梦》 《孔乙己》
?
《曹刿论战》 《谁是最可爱的人》
《鲁迅小说人物论》 《咬文嚼字》
?
《西厢记》 《雷雨》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
《苏州园林》 《手机使用说明》
《会议通知》 《招聘启事》
一、两种文章观
1. 广义文章观 文章,一般是指由文字符号组成的独立成篇的、 有组织的语言产品。即文字语言产品或文字符号 产品。 包括文学性文字语言产品(文学作品)与非文学 性文字语言产品(普通文章)两大部类。
一、两种文章观
本课程还是认同广义文章观,把文学看作文章范 畴的一个特殊部类。 这样做,有利于对文章理论的系统研究及对写作 规律的深入探寻。 由此,广义文章的外延可以如下表所示。
一、两种文章观
按性质分 按表达方式分 按特征、功用分
抒情类
诗歌
文学作品
文 章
(广义)
散文
叙事类 小说
戏剧类
记叙文 普通文章 议论文 说明文 描写文
一、两种文章观
广义文章观与狭义文章观的根本分歧,就在如何 对待文学性的文字语言产品上 。 文学,一般是指用文字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 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 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 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文学必须以“审美”为最高目的。 非文学主要是以“认知”为目的。
二、聚材的意义
聚材就是为文章写作准备物质与思想基础。 1.聚材是刺激写作欲望产生的直接动力。 2.聚材是促使主体认知形成的唯一前提。 即先有材料后有主旨。这就是 “材料先行”的 写作观。 3.聚材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的坚实依靠。 清代章学诚:“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三、聚材的原则
1.主客统一。 写作者既要积聚各种事件、现象、人物、数据等 方面的客观信息,也要积聚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认识、评价、情感等,把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认 知密切结合起来;也只有重视了后者,材料才能 更加富有表现力。
三、聚材的原则
4.脑手并用。 用脑,就是指思考、记忆;用手,就是指书写、 记录,既指用笔书写,也指用电脑录入。对材料 的积聚与整理,既要动脑进行分析、综合及归纳、 分类加以记忆,更要动手把分析、归纳的结果有 条理地记录下来。
四、聚材的途径
观察与体验;调查与采访;阅读与查检;观看与 聆听。 前两者一般被称作直接途径。其共同点在于:都 是聚材者直接对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进行考察, 要求聚材者亲察、亲历或亲见、亲闻。 这样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称直接材料。 后两者一般被称作间接途径。其共同点在于:都 是聚材者借助记录在一定介质上的信息间接地对 社会现象或生活事件进行了解。 这样获得的是第二手材料,也是间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