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人教第1讲博览群书教师版

五年级上人教第1讲博览群书教师版

第一讲博览群书学习目标1、巩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增加学生关于“书”的知识积累。

2、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对书的深厚感情。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考点介绍略高要求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整体扩充局部扩充运用修辞、形象生动扩句知识体会文章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课内阅读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感情,发表看法把握内容、中心课外阅读体会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含义,正确使用正确书写、默写课下积累必须认真看基础知识【课前热身】把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

(陈寿) 1、一日无书,,下笔如有神。

(杜甫)、2,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3、4,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朱熹)5、读书有三到,【参考答案】、百事荒芜1 2 3、书犹药也、读书破万卷、黑发不知勤学早 5、谓心到、眼到、口到4教学参考.本讲安排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可以先独立填写,教师进行订正。

1 2.说一说:这些名言警句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是: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这些句子? 3.教师针对一些诗句可以进行简单讲解、补充,要求学生积累。

【故事】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知识点一扩句要点。

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成分是:谁(人或事物)干什么(怎么样)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时常会在句子的这些内容前边加上一些合适的修饰词语,句子的基本的成分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其它成分好比是枝叶。

它们能够使句子的意思更加具体,明确,生动。

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一、局部扩句法分。

如:小明。

“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明”。

“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二、整体扩句法。

就是把句子两部分一下子扩充。

如:红旗升起来了。

“怎么样地”升起来。

可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写“小刚去看演出。

”下面两句哪句对?小刚兴致勃勃地去礼堂看精彩的演出。

小刚和妈妈一起去礼堂看歌舞。

分析:扩句中应注意:要在原句基础上扩。

扩句注意事项: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

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例题:1、喜讯传到学校。

2、列车穿过山谷。

【参考解析】1、我获得“春蕾杯”一等奖的喜讯很快地传到了我们学校。

2、满载着乘客的列车呼啸着穿过了最后一个山谷。

知识点二课内要点《窃读记》一、整体把握文章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重点句子的理解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将满怀读书“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整体把握文章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

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

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二、重点句子的理解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

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

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

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

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

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

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1、摘录式。

2、体会式。

3、提纲式。

4、批注式。

5、书签式。

6、卡片式。

知识点三.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

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平时考试常出现的考查内容。

根据对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情况的了解,我发现即使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完成理解此类句子的任务也存在着不少困惑。

总的来说,一是不懂怎样去理解——面对眼前的句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体会理解它的意思;对句子的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二是不懂怎样去表达——自己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写清楚等。

针对学生这些情况,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将相关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

一、理解句子的几种常用方法:常用方法之一是抓关键词语理解。

常用方法之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常用方法之三是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去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或物什么思想感情,或是要表现所写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三种方法往往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组合运用。

二、其次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

理解得对,还要表达得好。

一般来说,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以及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例如写对“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一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字面写出诸如“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骆驼队走了又来了,但童年却不会再回来了。

”这一类的句子,但这只是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又来”和“一去不还”这两个关键词的对比,将体会到的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写出来,比如:这句话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这样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才算表达得比较完整。

对于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点明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例如写对“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一句的理解,要点明这句话是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理解蕴含哲理的句子,题目中往往会要求“联系实际”谈理解,如果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学生别忘了举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其阐述的道理。

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

理解句子在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开头(点明主旨,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处(总结全文;前后呼应;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

.在阅读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握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和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为读懂整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题操练1练习课外阅读:忆读书冰心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