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土地利用动态监管机制 强化用地供后监管

构建土地利用动态监管机制 强化用地供后监管

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易 信息等在实际发生后7个工作 日录入。
Hale Waihona Puke 二、建立了“双向约束”机制,强化了土地供后监管, 实行了项目开竣工月报制度
(一)建立“双向约束”机制
“双向约束”机制是我市委、市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从 我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促进节 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的重大创新。 “双向约束”机制即对项目用地单位和政府同时约定责任。
总建筑面积50万㎡以上的 ,3年内建成
(二)建立外部联合监管和内部联动监管相 结合的制度。
1、外部联合监管
国土部门与用地单位签订土地出 让合同后,发展改革、经委、规 划、消防、环保、建设、国税、 地税等部门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的 约定及时办理立项、规划设计、 消防、环保、施工、纳税等相关 行政许可手续。 并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 对规划条件、开竣工时间、投资、 税收等进行监管。

同时依据出让合同的约定, 严格追究用地单位的违约责
任。

2012年我局出具开工提示函 78份,出具未按期开、竣工 追究违约责任函15份
(2)成立土地供后监管督查组

监察支队牵头,利用处、有偿 中心、监察大队参加。

动态巡查已供项目开工建设情
况,重点巡查已列入开工建设 督查报告的项目、闲置土地清 理的项目、例行督察反馈整改 的项目和局领导督办的项目。
规定土地储备信息在纳入
土地储备后7个工作日录入
监测与监管系统。
土地供应信息通过监测监
管系统填报国有建设用地
使用权出让合同、国有建
设用地划拨决定书后,由
系统自动提取。
对交地、开工、竣工、土地闲 置认定及处置、竣工验收等开 发利用情况的监管信息,必须 根据不同阶段时间监测的结果
实时录入。
同,建立土地受让人开工建设承诺机制;明确了建设项目开工
时间、建设项目规模与建设期限,规定工业项目在签订国有建 设用地出让合同3个月内必须开工建设;房地产项目在签订国 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4个月内开工建设。
工业用地在签订合同后3个月内开工建设,经营性 用地在签订合同后4个月内开工建设。 每个项目单体均有开竣工时间约定每个项目均有明 确的违约责任处罚措施。
(3)建立未按期开工建设项目及时报告制度

经巡查核实确认未按期开工建设的项目,供后监管督
查组及时报告局领导,会同供地承办部门调查处理
(4)研究制定司法保障措施

拒不缴纳违约金、闲置费的项目,局法规处牵头,会 同法律顾问,协调司法机关,研究通过司法手段确保 处置措施落实到位。

以政务区×××项目为例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规划分 四期建设。其中: 一期拆迁恢复楼,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合同约定2009 年10月开工,2011年9月竣工。


二期综合卖场和公寓,建筑面积 约17万平方米,合同约定2010年 3月开工,2012年2月竣工。 三期住宅和沿街商业,建筑面积
上防止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现象的发生。

用投资强度、产出、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来设定项目准入门 槛;用开工、竣工、建设周期等时间节点来约束项目按期建设
并投产;用开工建设履约保证金、开工建设承诺书、违约责任
处罚等约束条件,建立工业项目退出机制;通过项目竣工复核 验收,建立建设项目动态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土地出让合
照职责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决,确保项目顺利用开工、 竣工;对属于受让人自身原因的追究其违约责任。
(二)内部联动监管

依据出让合同的约定,对
距开工建设日期尚有15天
而未开工建设的项目,

立即给用地单位发《督促 开工建设函》,督促其尽 快开工。

对依据出让合同的约定,对
已到开工日期未按期开工建
设的项目,立即给用地单位 发《督查开工建设函》。
工业 用地
在签
订合 同后 3个 月内 开工 建设
开工时限要求
签订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之日起
工业项目,3个月内开工建设
房地产项目,4个月内开工建设
建设期限要求
总建筑面积≤10万㎡,
1年内建成
总建筑面积10万㎡-20万㎡ ,2年内建成 总建筑面积20万㎡-50万㎡ ,2年半内建成
构建土地利用动态监管机制
强化用地供后监管
自部利用司将我市列为土地利用动态巡查试点城市以来, 我市坚持科学发展,抓住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机 遇,围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服务社会” 总要求,在土地供后监管、动态巡查等方面开展了专项行 动,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与办法,形成了以“双向约 束”制度为特点的土地供后监管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工作,督促企业按合同约定
履约,变土地“一家管,大家用”为“大家管,大家
用”,按照“权责对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一 步强化各县区、开发区推进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如受 让人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开工、竣工的,由土地所 在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会同规划、国土等部门,
进行责任认定,对属于政府原因的,政府相关部门应按
对用地单位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 模、建设周期、履约保证、验收考核、项目退出、闲置处 罚等约束。 对政府设立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办结、二次终结等 办事时限和效能方面的约束。

通过机制建设,约束项目用地单位和政府行为,实现了土地利 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跟踪服务与长效管理。从源头

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期限未动
工建设的,规划部门应暂停该
项目的办理并将违约情况及时 函告国土部门,在受让人按土 地出让合同约定应承担的违约 责任被追究处理后,方可办理
规划报建手续;

对超出合同约定的竣工期限未 按期竣工的,国土部门不予办 理项目竣工验收,在受让人按
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应承担的违
约责任被追究处理后,方可进 行竣工验收。
一、充分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
平台
2008年12月10日,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启用运行土地市场 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做好专
人、专机、专线三落实,确保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系统要
求的数据信息准确及时录入上报,确保监管制度贯彻执 行。通过每月系统数据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土地已批未 供、供而未用等情况,并依据系统数据展开督查、督办 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与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