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酱油的酿造工艺

第九章酱油的酿造工艺


⑤注意事项
曲料混合润水要求均匀。 原料蒸熟要求适度。 通风制曲时,由于水分挥发较多,所以熟料水分应
尽量大些,可在45%-51%之间(视季节及具体条 件作适当调整),水大利于米曲霉生长,但过大易 于污染细菌。 制曲产酶时品温尽量低于30℃,能增加酶的活性。 接种应均匀。 要有足够的风量。
小麦、麸皮、面粉、碎米、玉米、薯干等,主要 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别 是Asp含量高,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四、食盐
作用:
酱油咸味的来源; 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减少杂菌的污染。
五、酱油酿造用水
水是酿造酱油的原料,一般生产一吨酱油需用水 6-7吨。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 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1)种曲制造方法
种曲制备的目的:获得大量纯菌种,为制大曲提 供优良的种子。
原料要求:蛋白质原料占少量,淀粉质原料占多 量,必要时加入适当的饴糖,以满足曲霉生长时 所需要的大量糖分。
灭菌工作:曲室及一切工具在使用前需经洗刷后 消毒灭菌。
接种温度:夏天38℃,冬天42℃左右。 接种量:0.1%-0.5%左右。 培养过程:孢子发芽期——菌丝生长期——菌丝
目的:使酱醅各部分温度、盐分、水分以及酶的 浓度趋向均匀;排出酱醅内部产生的有害气体; 增加酱醅的含氧量。
时间:一般发酵周期20 d左右时只需在第9-10 d 倒池一次。如发酵周期在25-30 d可倒池二次。
3、酱油的浸出(淋油)
酱油浸出工序主要包括如下两个过程: 第一,发酵过程生成的酱油成分,自酱醅颗粒向浸
温度管理:及时掌握翻曲的时间。
——静止培养6-8 h,升温到35 -37℃,应及时通风 降温,保持35℃ 。 ——入池12 h后,料层上下表层温差加大,表层温 度继续升高,第一次翻曲,使曲料疏松,保持35℃ 。 ——继续培养4-6 h后,菌丝繁殖旺盛,结块,第二 次翻曲,并连续鼓风,保持30-32℃。 ——培养24 -28 h即可出曲。
③翻曲的目的
疏松曲料便于降温; 供给米曲霉旺盛繁殖所需的氧气。
④制曲时间长短的确定
制曲时间长短应根据所应用的菌种、制曲工艺以 及发酵工艺而定。日本的米曲霉或酱油曲霉菌株 采用低温长时间发酵,其制曲时间一般为40-46 h。
据报导低温长时间制曲对于谷氨酰胺酶、肽酶的 形成都有好处,而这些酶活力的高低又对酱油质 量有直接影响。
醅层疏松,可以扩大酱醅与浸提液接触面积,使 浸透迅速,有利溶出过程。醅面平整可使酱醅浸 泡一致,疏密一致可以防止短路。
3、有机酸生成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 醋酸居多。
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呈香、增香均有重要 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丁 酸具特殊香气。
有机酸过多会严重影响酱油的风味。
4、酒精发酵
酵母菌分解糖生成酒精和CO2,酒精的去向: ——氧化成有机酸; ——挥发散失; ——与氨基酸及有机酸等化合生成酯; ——微量残存在酱醅中,与酱油香气形成有极大关系。
⑥保温发酵和管理
发酵前期 :控制在40-45℃的发酵温度,一般维持 15 d左右,
后期发酵 :温度可以控制在33℃左右 ; 整个发酵周期 :25-30 d范围。 如发酵周期在20天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50℃ ;
发酵温度前期以44-50℃为宜 ;后期酱醅品温可控 制在40-43℃。
⑦倒池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 48%-50%,pH约6.5-6.8,好氧。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1、原料选择的依据
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 发酵。
无毒无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好。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
2、酱油生产主要原料质量指标
名称 成分
豆粕
小麦
麸皮
粗蛋白(%) 43以上 12以上 12以上
提液转移溶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与温度、时间 和浸提液性质等因素有关。 第二,将溶有酱油成分的浸出液(酱油半成品)与固 体酱渣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与酱醅厚度、粘 度、温度及过滤层的疏松程度等因素有关。
移池浸出工艺流程
(1)降 低酱油质量和使淋油不畅。
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不生产真菌毒素; 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 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 不产生异味。
一、曲霉
1、米曲霉
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白质、酰胺等都 可以利用。
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 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3、化学酱油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 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 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安全问题:氯丙醇。
生抽和老抽
蔓延期——孢子生长期——孢子成熟期。
(2)制曲
厚层通风制曲工艺流程
种曲 ↓
熟料→冷却→接种→入池培养→
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铲曲)→成曲
操作要点
① 冷却、接种及入池
迅速冷却到40 ℃,并打碎结块接种。 接种温度:夏天38℃,冬天42℃左右。 入池料层:30 cm
②培养
曲料入池:应保持料层松、匀、平,利于通风, 使湿度和温度一致。
⑥成曲质量标准
感官特性 ——外观:菌丝丰满,质地均匀,密生黄绿色孢 子,无杂色、夹心。 ——香气:具有曲香气,无霉臭及其它异味。 ——手感:曲料蓬松柔软,具有弹性,不粗糙。
理化指标 ——水分: 一、四季度含水量多为28%-32%; 二、三季度含水量多为26%-30%。 ——蛋白酶活力:1000单位~1500单位(福林法)。 ——细菌数:不超过50亿/g(干基)。
四、有害微生物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 ≤5×104 cfu/ml。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2、发 酵
酱醪——成曲拌入大量盐水,成为浓稠的半流动状 态的混合物。
酱醅——成曲拌入少量盐水,使其成不流动的状态。 将酱醪和酱醅装入发酵容器中,利用曲中的酶和微
生物发酵作用,将其中的原料分解、转化,形成酱 油独有的色、香、味、体成分。
固态低盐发酵操作要点
①注意食盐水的浓度:浓度要求12~13°Bé。 ②控制制醅用盐水的温度。一般温度在50-55℃之间,
定义: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 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 态的调味液。
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②固稀发酵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2、配制酱油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淋油池洗刷干净,处于清洁完好状态。上述工作 完成后方可进行淋油操作。
配制盐水:一般把二淋油(或三淋油)作为盐水使用, 加热至90℃以上,盐度要求达到13-16.5°Be'。
(2)移醅装池
酱醅装入淋油池要做到醅内松散,醅面平整。移 醅过程尽可能不破坏醅粒结构,用抓酱机移池要 注意轻取低放,保证淋油池醅层各处疏密一致。
2、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使拌曲后酱醅开始的发酵温度达到42-44℃之间。 ③拌水量必须恰当:在制曲总重量的65%左右。 ④上部加盐水量较下部稍多(有挥发)。
⑤防止表层过度氧化
用食盐将醅层和空气隔绝,从而既防止空气中杂 菌的侵入,又避免氧化层的大量产生,对酱醅表 层还具有保温、保水作用。
由于盖面盐不可避免的溶化,又使表层相当深度 的酱醅含盐量偏高,从而影响到酶的作用和全氮 利用率的提高。可用塑料薄膜代替。
第九章 酱油的酿造工艺
目的要求
掌握酱油发酵中主要微生物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 作用。
掌握固态低盐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掌握酱油颜色与风味等的形成机理。 重点与难点:酱油的颜色与风味的形成机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