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民培训 造福一方百姓江苏省农广校泰兴市分校2009年我校按照省、市要求,切实将农民培训工作摆在学校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主动协调、稳步实施,面向农民、面向全市农业生产实际,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农业实用技术三轮培训共1029期,第一轮培训39659人,第二轮培训38397人,第三轮培训38965人;按照“行政部门监督、培训单位承担,任务落实到人”的原则,开展畜禽养殖、设施蔬菜、水产养殖、村干部“一村一品”、农产品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专业组织负责人等农民创业培训班19期,培训1807人(其中省重点班313人);举办“致福工程”培训班13期,培训632人;对优秀学员进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学员378名。
具体做法:一、加强领导,建立“一体化”班子为保证农民培训工程顺利开展,我们按照上级要求,采取了“政府推动、部门实施、加强监管”的运行机制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市农业局内设立培训工作办公室,由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市领导小组负责该工程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管等工作。
在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分管镇长任组长,农技站、兽医站、财政所所长任小组成员的镇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镇农技站设立“培训办公室”,由农技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镇该项工程的实施。
二是召开专题会议。
省项目下达后,我们及时举行了农民培训工程宣传、发动工作,召开了培训启动仪式,各乡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镇农技站、兽医站、综合站站长等出席了会议。
分管市长部署了农民培训工程工作任务,并要求农业局做好相关的管理、督查工作,最后强调全市要做到“领导到位、方案到位、学员到位、措施到位”,确保该工程在我市顺利实施。
同时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方案要求,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以解决前一阶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落实下一阶段工作,做到工作紧张有序,任务完成忙而不乱。
三是组建讲师团。
从作栽、土肥、植保、种子、畜牧、水产、林业、质量标准科等单位、部门抽调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业务骨干与市农广校教师一起组成教研组,建立了一套在市农广校统一管理下的112人培训师资队伍,今年我们还聘请了有一定影响力、创业事迹典型的乡土人士做培训班讲师,明确了目标管理考核要求。
二、公开招标,确定培训机构根据苏农计[2009]36号和苏财农[2009]28号文件精神,市农业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我市农民培训的需求,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招标,在严格竞标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我校为农民培训工程培训机构,并确定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下延培训点。
由于培训学校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具有丰富的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业绩,能够组织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能够根据农时季节进村指导,随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技术报务。
三、立足市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1)确定培训目标。
通过对专业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周围农民提升从事主导产业的水平,加快我市的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2)确定参训人员。
根据部、省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及时召开了会议,对专业农民的遴选工作作了布置,优先推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强、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户作为专业农民的候选者。
(3)确定培训内容。
我市主要以葡萄、蔬菜、西瓜、蚕桑、食用菌、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7个产业为主。
因此,我们确定了畜禽、葡萄、蔬菜、西瓜、蚕桑、食用菌、水产养殖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推销原理及技巧,经济合同法,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生态安全等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
(4)确定培训计划。
根据我市各乡镇、村农业主导产业的特点,我们科学合理地制订了有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教师的培训计划,第一轮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我们确定在3、4、5月份,第二轮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7、8月份进行,第三轮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10月份进行,教师进村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小时,根据农时季节进村指导不少于5次。
实施方案形成后,及时在各村公示栏中进行了公示,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四、强化措施,严格考核办法为确保农民培训工程落到实处,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层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
一是实行责任目标合同制。
2009年3月19日市农业局与市农广校签订了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合同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同时市农广校还与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与各实施村村民委员会签订了培训合同,明确各自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责任;二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市农广校每月5日前通过江苏农民培训网向省厅月报我市农民培训情况,进行办班申请,各乡镇每月2日前及时将上个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好的做法向市农广校报告,做到发现问题早解决,好的典型早推广;三是建立监督检查评价考核制度。
今年我市农民培训工程考核分为平时检查、中期检查和年终检查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按百分制进行打分,三个阶段的权重为2:3:5。
平时检查主要侧重办班情况,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学员意见等;中期检查主要侧重培训进度、培训管理等;年终检查按照农民培训工程年终考核表全面组织检查。
我们还从组织、培训、管理、绩效四个方面建立了对培训机构、培训人员的评价考核制度,并公布了市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号码、市农广校电话号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灵活多样,全面展开培训(1)及时组织培训。
根据“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我校按照省厅有关会议精神和农民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相继下发了春季培训和秋播培训的通知,全市21个乡镇均按培训计划全面组织开展了进村办班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教师的讲课水平,我校又分别于今年5月28日和11月16日通过学会组织讲师团成员进行了讲课比赛和论文交流,并进行了评比。
今年初,我们又及时下发了《关于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春季行动》的通知,在全市迅速掀起了农民培训的热潮。
在培训形式上坚持灵活机动,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分级培训的原则。
实现了市、镇、村三级协同动作,集中培训、进村指导、技术服务同步进行。
同时我们结合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组织专业农民参训,而且扩大到所有在家的农民,不仅组织创业典型户参加培训,而且能做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2)创新培训模式。
我们在推行“菜单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民培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集中与分散(进村入户)相结合,室内与田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典型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让参训人员学得进、看得到、做得起,真正起到培训作用。
同时我们还在培训指导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入户服务,面对面、手把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专业农户生产中碰到的不少技术难题,正如有的农户说的那样,培训教会了我如何生产,进村指导给我解决了具体技术难题。
另外,我们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还与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共同开办了《农业科技之窗》、《致富路》等栏目,已播放106期。
由于我们采取了灵活的培训方式,能够按照农民的意愿,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培训,我们就什么时候培训,从而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六、选择优秀学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今年我们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积极组织优秀学员参加农产品经纪人、种养业生产、加工等各类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对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的学员,由省级统一向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确保了20%以上的培训学员获得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七、加强管理,建立培训档案我们建立了详细的培训学员(专业农户)档案,师资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建立了电子档案,由专人负责,确保档案完整齐全。
八、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我市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具体表现在:1、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构建了“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
蔬菜、葡萄、西瓜、食用菌、水产及桑蚕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更趋鲜明,在村级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在该项目带动下,全市新增蔬菜、瓜果5000多亩,全年新增大中棚面积1.2万亩次,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亩次。
全市大部分村都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
溪桥镇翁庄村围绕蔬菜——韭菜产业重点培训、推广新技术,强化生产管理,2008年种植面积200亩,亩产值3500元,亩纯收入1900元,占农民人平纯收入的52.5%。
2009年全村种植面积达1310亩,,亩产值5800元,增长51.1%,亩纯收入4000元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60多万元,蔬菜——韭菜产业已成为该村名符其实的主导产业。
2、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能人大户。
这些能人大户充当了“二传手”的责任,在农业产业技术与农民之间搭建了一座稳固而又通畅的桥梁。
张桥镇西桥村蔬菜专业户袁建林,是我市农民创业培训班的一名优秀学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领悟力强,我们聘请他为班辅导员,在他的示范指导下,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多亩,扩大到800多亩,该村成为了我市有名的蔬菜村,现在村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总喜欢向他咨询,他也成了该村的“编外农技员”。
3、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增强广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市农民培训工程的深入实施,一批起点较高、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
通过培训, 80%以上学员能应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实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20%以上学员领办或创办农业企业申领注册品牌商标。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15家,领办、创办农民企业40多家。
注册农产品商标10多个,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产品18个,有机产品12个。
主要涉及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药材、蚕桑六大产业。
4、增强了农业部门的整体服务功能。
一是增添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自我学习的动力。
特别是一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更新知识的愿望较为强烈。
2009年为解决我市农技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等问题,我们邀请了扬州大学农李良俊、祝树德教授、江苏牧院蒋春茂、王子轼教授为我市农民创业培训班讲师授课,受到了讲师们的热烈欢迎。
二是农技人员在教学期间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