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和相权的博弈(陈凤霞)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
雍正帝
商伊尹
秦李斯 汉萧何
唐魏征
宋王安石
君权和相权的博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宁夏银川一中 陈凤霞
材料一 “宰:在屋下执事者”。“相:凡彼此交 接皆曰相;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 ——《说文解 字》 宰“ 管理主宰”,相“辅佐帮助 ” ——《新华字 典》 材料二:丞相者,朕之股肱(gong),所与共承庙宇 ,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dai)以治天下也。 ——《汉书· 孔光传》 材料三: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 ——《宋史· 职官志》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国古代丞相的职责及主要作 用有哪些? 丞相的主要职责:辅佐皇帝,率领 百官,参谋决策,分掌行政。
培养学生能力: ①按分找点,10分找5点; ②显性信息找完找隐性信息; ③根据材料全方位提取有效。
④历史学科研究基本方法: 从材料出发; ⑤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解读 —复述 —概括
显性信息:即材料中的表面信息 特点:可以直接阅读或观察到的 信息。
隐性信息:即深层信息。 特点把表面信息与己学的已知的 有关信息相联系,做出正确推理 才能得到的信息。
培养学生能力: ①全面分析单元知识,归纳、综合能力
②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时间线索,因果联系;过程扫描,阶段 分析;性质评判,意义定位。
③历史学科注重的研究方法: 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
④历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归纳 —比较 —提炼;分析,论证
考核目标要求 ⑷论证和探讨问题 ①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 论证历史问题 ②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 评论历史观点 ③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 提出不同看法
2.(2007· 宁夏文综)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 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 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 门
3.(2010· 广东文综)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学思之窗》 《史记· 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 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 他起了佷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 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 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 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思考:从这段记载中,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 有多大吗?(10分)
作用: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避免君 主独断。提高行政效率。
宰相是“百官之长”,是辅佐君主总理 全国政务的最高执政官的泛称,历史上各个 朝代对宰相的称呼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 、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 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 史书载,早在商周已有太宰、尹、太师 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 ,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如管 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商鞅为秦国 相。
专制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秦 朝 西 汉 隋 唐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皇帝 三公九 卿三权 分立相 互牵制 中 朝 外 朝
三 省 六 部
两 府 三 司
中 废相 书 一 内阁 省
军 机 处
1370年明海禁 1380年明废丞相 1382年明建锦衣卫 1644年清建立 1663年清《明史》案 1726年清设军机处 1757年清闭关锁国 1840年鸦片战争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相权 再次 被割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宋朝
二府三司 三分相权制
皇
帝
相权的又 次被分割
中书门下 度 支
中书 省
不参与政事
盐 铁
尚书省
户 部
枢密院 门下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宋太祖废“坐论”之礼,宰相地位大降。
《学思之窗三》
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 受到各种限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 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 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 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 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 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一辈子了解民间疾 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偏大财权的企图,实 际上限制了皇权。 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 些什么问题?(4-8分)
( )
( ) 察
神化皇权 专制主义下 皇位世袭 的君相矛盾
皇帝独尊
太少治宗典廷太郎卫奉 粟正客尉仆中尉常 仆府内 令 史
皇权至上
《学思之窗二》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 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 骑数量。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 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 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 式及其作用。(4分)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 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 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 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 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 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1.(2008· 山东基能)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 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 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 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 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③①④②⑤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夏 王位世袭制出现
商
内服、外服制度(方国)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春秋
战国
秦统一
《学思之窗一》
《史记· 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 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 他起了佷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 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 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 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思考:从这段记载中,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 有多大吗?(10分)
?
门 下 省
中 书 三 省 相
中书令 尚 书 左丞相 省 右丞相 平章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朝内阁制
明 太 祖
皇帝
相权的被废除
明 成 祖
中 书 省
三相
殿 尚 左丞相 阁 书 右丞相 大 省 学 平章正事 士
内 阁
门 下 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明太祖 跪而论道
清朝
⑵ 调动和运用知识 ①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比较) ②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史论结合) ③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⑶描述和阐释事物(高概括) ①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③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 解释
⑷论证和探讨问题 ①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②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③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皇 太 设“ 极
内议 阁政 ,王 置大 六臣 部会 议 ”
皇帝
雍 正
机设 处置 军
君主专制制度 达到顶峰
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其趋势是: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学思之窗四》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 于是以司礼太监牵制内阁。有学者评论道:明中期 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四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 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宰相 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 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 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 更加严重,其因在废 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 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如何 认识我国封建社会中宰相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关系?
1492—1493美洲发现 1687牛顿力学体系建立 1689英国《权力法案》
1748《论法的精神》 1765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美国联邦宪法 1789法国大革命 1814年蒸汽机车 1831年电磁感应现象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世界走向民主科学
历史高考考核目标要求
⑴ 获取和解读信息 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②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③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4.(2010· 山东文综)宋朝形成了“中书主 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 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5、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 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 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 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 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 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 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