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现行学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现行学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

我国现行学制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的规定。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课程设置有了基本规定的情况下,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就成为关键性的制度。

因此,一个国家的学制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该国教育的育才方向、育才质量和育才速度,即是说对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至关重要。

研究我国的现行学制,就会发现:我国小学入学年龄偏大;学习年限整体上太长;学习年限同步化现象严重,培养人才齐步走。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人才培养已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后果。

一、现行学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小学入学年龄偏大我国小学的入学年龄普遍是6岁或7岁,这种入学年龄制度是否科学?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仍严重滞后,他主张应该“从4岁到12岁实行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

很显然,他认为4岁应该是小学入学的年龄。

廖其发教授也主张“一般儿童大约4岁左右入学。

”尽管古今中外已有不少世人皆知的4岁左右入学并成为名人的成功范例,特别是近年来这方面的范例连连见诸报端,但往往被人们认为这些皆为“神童”,而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因而6岁、7岁入学的学制一直得以沿用。

人们甚至不去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的各种条件越来越优越,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明显地提前,这种一直被沿用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却始终不变化,这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吗?2.我国学制学习年限太长有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制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

其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国学制学习年限太长而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却不太高。

如一个学生从3周岁入幼儿园,7周岁入小学,然后不间断地上学读书,高中毕业时是19周岁,本科毕业时是23周岁(四年制本科)或24周岁(五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时是26或27周岁,博士研究生毕业时是29周岁或30周岁。

也就是说,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时的年龄已经偏大。

但是,他们的综合素养一般不高,特别是做事能力、创造能力不太强,甚至后续的发展潜力也比较有限”[1]。

这说明,我国现行学制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3.学制同步化现象严重,培养人才齐步走人才的成长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学生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个体差异。

但我国现行学制追求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试卷;教师按照一定标准讲课,试题力求是标准化试题,教师按标准答案和统一标准阅卷。

林德宏教授对这种高度统一的同步化学制作了如下描述,“人们几乎在相同的年龄上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同时进校,同时考试,同时毕业。

每天是同时起床、同时吃饭、同时上课、同时下课、同时人寝,学校里的许多纪律都是为了捍卫同步性原则,同步教育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2]。

他说,这是一种高度的刚性教育。

明明是人才的成长不同步,我们却偏偏实行高度同步化教育,这实际上是用制造螺丝钉的办法来培养人,把人当成了物。

很明显,刚性学制对人才成长,特别是创造性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改革现行学制的必要性上述学制存在的严重问题,已对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速度以及人才智能和潜能的开发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改革现行学制是十分必要的。

l.将儿童的学习期定位在6岁以后是错误的认识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证明:儿童从出生到4岁之前是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通过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幼儿园办园质量等措施提高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水平,就可为其入小学奠定较好的基础。

如果错过了这一关键期,就失去了培养这方面素质的最佳时期[3]。

北京东方剑桥儿童教育开发中心的心理学博士程跃和心理生理学行为医学副教授程淮对中国儿童的早期教育这样评价:中国当今绝大多数儿童在他们父母的怀抱中失掉了人生最初几年的黄金教育机会,而这个机会的丧失,对儿童本身或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民族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所以,日本、美国等都已开始把生命最初三年的开发作为本国21世纪争雄的第一战略,日本已有30%的儿童智力达到“超常”的水平。

遗憾的是,中国大多数家长只是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判断婴幼儿,从而把儿童期的学习定在6岁以后。

美国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说:“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即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理论家未能理解幼儿发育的智力方面,教育理论家不自觉地阻碍了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进步。

由于未能意识到幼儿具有寻求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教育家们也延误了新的改进了的教育方法的发展。

”[4]如果受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学习期定位在6岁入学之后,这就不仅错失了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会造成小学入学年龄偏大的不良后果。

2.小学培养年限已不适应我国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从宏观上看各国的学制也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我国现行学制基本上是沿用1922年11月北洋政府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会》,即“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在当时,“六、三、三”制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作用。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此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六、三、三”制则暴露出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比如,它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不利于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义务教育的目标为小学教育时,它的年限往往较长;当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上升到初中教育时,其小学教育年限就相应缩短。

我国现在的义务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小学教育已上升到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不再具有结业的性质,不再直接承担向社会提供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任务,所以现在小学只要5年就能实现其培养目标,小学6年显然是严重的浪费[5]。

有学者认为,现行小学学制规定的任务和修业年限有浪费学生生命或身心发展潜能之弊,如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教育任务太轻而修业年限较长[1](p.87)3.大学专科和本科应区分不同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年限学习年限的长短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设定。

如英国的硕士生学制,应用型的是1年,学术研究型的为2年。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近期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教育分类标准,我国的高校参照这一标准分为三类:综合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专业性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技能型人才。

因此,对于大专和本科应视培养目标不同而分别规定其大专学习年限为2~3年,本科学习年限为3~5年(不应统一规定为4年或5年),如果高校能实行完全学分制,学习年限就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4.我国硕士生学制3年和国际通行的学制不接轨,应该缩短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实际上大多数高校执行的是2.5年至3年学制,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型人才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认为,原有相对独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渐区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类型的多元化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带来了培养年限的改革。

2005年1月初,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及硕士生学制研讨会上,与会的近20所大学有关领导、专家发出了共同的声音: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由2.5年或3年缩短为2年,是硕士生学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卫也认为,“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增强,以及博士生的大量招生,可以缩短硕士的培养年限”[6]。

由于我国教学科研类人才的日趋饱和,学术研究上移到博士教育阶段,3年的硕士学制将会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和国际通行的硕士研究生2年学制不接轨,过长的学制显然也不利于加入WTO后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因此,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也就不容延缓。

5.研究生因毕业年龄偏大推迟进入“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生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一个记忆力和理解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相对最佳的时期。

人才在这个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有创新意识。

科学上称这个时期为“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

据科学研究者对近400年来的杰出科学家及重大成果的统计显示,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之间,其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7]。

张笛梅对公元600年到1960年间的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的191 l项重大科学创造发明统计后制出的《人才成功曲线图》表明: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即开始作出重大发明创造;20至40岁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创造力最旺盛、最容易获得成果的时期,40岁以后,创造力一般来说就逐渐衰退了[8]。

科学创造具有最佳年龄区的规律启示我们,教育要适应这个规律,研究如何尽量缩短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的时间,使人才尽早进入创造期。

如果按照目前学制的规定,我国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会因毕业年龄过大推迟进入“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

还有可能错过发明创造的峰值年龄。

三、改革现行学制的可行性l.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的可能性说明小学入学年龄可以提前(1)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前为小学入学年龄提前提供了有利条件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幼儿的心理发展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新生儿的脑重约为390克,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

到了9个月的时候,脑重已增加到9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

到2.5至3岁的时候,脑重增加到101 l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以上。

到了7岁,脑重已相当于成人的90%。

经研究发现,早期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与学习不仅不会损害大脑的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展。

那种认为学习须在大脑完全成熟后才能进行,否则就会损伤大脑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9]。

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儿童在不断丰富的环境里,已经自发地接受了更多的刺激,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有的资料表明: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新刺激的数量之多,以致使波兰7岁儿童的表象和概念范围超过70年前被考察的儿童的15%[10]。

另有调查资料显示,“1985-2000年,湖南省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显著提高”。

7岁城市男女生、农村男女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了2.2cm、3.5cm和1.6cm、1.1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2.1kg、3.2kg和0.8kg、0.7kg[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男孩女孩性成熟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1年”[12]。

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提前和较早成熟,为提前入学及缩短小学学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每个儿童都具备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条件与心理条件。

早期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而是可行的。

既然早期教育可以在0~4岁期间进行,那么小学的入学年龄就完全可以从6岁或7岁提前到4岁或5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