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出生率和存活率大幅提高
♥早产儿的系统管理已从住院期间延伸到出院后的照顾、随访及管理
♥国内新生儿科多采取封闭式的管理,主要照顾者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仅有短暂的探视时间
影响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耽误主要照顾者适应照顾角色和掌握照顾技能的契机
导致照顾者在早产儿出院时缺乏充分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出现焦虑无助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早产儿出院后的家庭照顾开展
♥加拿大儿科学会把早产儿出院准备度分为早产儿疾病生理状况和家庭准备度两方面
♥家庭准备度是指在早产儿出院时,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掌握相关照顾知识和技能,对出院后承担患儿照顾充满信心,从而影响着早产儿能否顺利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照顾
♥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质量改进,把检索到的最佳证据以流程的方式整合入现有临床护理实践中,制定和应用“提升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最佳循证实践方案,帮助主要照顾者在早产儿住院期间掌握照顾所需要的技能、知识
Are you ready? 出院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
♥获取证据
♥组建临床审查小组
♥确定审查每一条证据的数据收集方法♥实施基线审核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PubMed、EMbase、Scopus、CINAHL、CBM、CNKI 和VIP 9个数据库
♥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 年7月
♥英文检索词包括:preterm*/premature*, care-giver,/parent*/ father*/mother*,care* /nursing*,discharge
♥中文检索词包括:早产儿,父母/母亲,出院,照护/照顾/护理
♥由 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
♥初检出相关文献 808 篇,根据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和证据的等级,最终纳入以下4篇文献
纳入的四篇文献
♥2014年加拿大儿科学会社区儿科委员会和加拿大家庭医师学会发表的立场声明[5](IV级证据)
♥2013年发表的基于文献回顾的专家意见[6](IV级证据)
♥2012年发表的系统评价 [4](I级证据)
♥2008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政策声明[7](IV级证据)
[4] Neonatal Netw, 2012, 31(4): 207-214.
[5] Paediatr Child Health, 2014, 19(1): 31-36.
[6] J Perinatol, 2013, 33(6): 415-421.
[7] Pediatr, 2008, 122(5): 1119-1126.
♥在入院时家庭成员就应参加早产儿出院计划的制定中(B级推荐)
♥对早产儿照顾者出院准备度的正式评估应包括(B级推荐):照顾能力(基本护理能力,用药、营养、早期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识别和处理及其他特殊照顾的需求)、心理社会准备度(父母的教育水平、有无药物或物质滥用、抑郁、独居、家庭支持、父母关系、家庭环境、语言障碍)和可及的资源(经济情况、居住环境)
♥至少两名早产儿的主要照顾者(B级推荐)
♥根据早产儿家庭的需求和选择,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个体化健康教育,包括婴儿基础护理,家庭环境准备、用药或操作流程指导、睡觉安全措施、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对临床征象初步评估、安全措施,并评价健康教育效果(B级推荐)
最佳证据与现有临床实践的差距分析
♥根据最佳证据的要求,研究团队采用鱼骨图分析目前相关实践现状与最佳证据差距的原因
♥找到潜在的障碍因素
♥为制定符合科室实际的干预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最佳证据与现有临床实践的差距分析
♥科室实施封闭式管理
♥父母在早产儿住院期间仅有短暂的机会与医护人员沟通患儿病情♥科室提供两周一次的早产儿家长课程,共5次,内容包括:∮早产儿特点和行为
∮基础护理
∮新生儿急救
∮营养和居家安全
鱼骨图分析
♥形成符合科室实际的提升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流程,并在流程图中标注出证据的推荐级别,供临床护士参考
♥根据最佳证据,在早产儿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根据电子病历系统中的两个模块∮早产儿主要照顾者的社会心理评估
∮早产儿主要照顾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进行早产儿的社会心理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患儿住院期间由专科护士每日评估早产儿病情,对符合如课要求的照顾者进行预约和宣教
♥每次进入病房接受健康教育前请照顾者对居家照护基本技能、喂养和营养、早期干预、症状体征的观察、急救、安全防范、特殊照顾、亲子关系进行自评
♥根据自评结果并结合当时早产儿生理需求(如需喂奶、换尿布等)进行个体化宣教
♥开通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专人答疑解惑,保证宣教效果的延续性
实施前配套准备
♥根据最佳实践方案流程图,做好实施前的配套准备∮环境
∮宣教材料
∮人员配备
∮照顾者自评问卷
∮氛围营建
♥布置成个体化宣教房间
♥配备流动水、电视机、沙发
♥现场宣教用物:泵奶器、沐浴用品、奶瓶及消毒锅、哺乳枕、示教婴儿等♥病情监测和医疗用物:心电监护仪、氧源、负吸装置等
♥一个房间可同时容纳两个家庭,有床帘隔开保护隐私
♥结合最佳证据、科室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并考虑早产儿父母需求的基础上,实地拍摄相关照片,形成实用宣教手册
♥内容包括:居家照护基本技能、喂养和营养、早期干预、症状体征的观察、急救、安全防范、特殊照顾、亲子关系八个方面
♥根据以上内容更新家长课程内容
♥制作整合前期课题形成的“读懂早产儿行为”和“早产儿母乳喂养”两个视频,作为宣教资源
♥用图示宣教标准洗手及穿脱隔离衣步骤
♥由一名专科护士负责电话与早产儿主要照顾者确认并记录具体进入科室时间,并宣教进入科室准备
♥由一名高年资护士负责带领照顾者进入,根据照顾者自评的照顾能力结果,进行个体化宣教,每次持续2h
♥根据最佳证据自行设计,涵盖早产儿出院后居家照护基本技能、喂养和营养、早期干预、症状体征的观察、急救、安全防范、特殊照顾、亲子关系8个方面共35个条目
♥经三名专家(学历:博士1人,硕士2人;职称: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评价,内容效度CVI为0.87
♥早产儿照顾者在每次进入科室及早产儿出院时,根据目前对该项目的掌握程度(掌握3分、熟悉2分、了解1分,共105分)进行自我评价,便于护士针对性地指导
♥护士长主持的两次集体讨论,使科室护士明确提升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的意义和具体流程内容
♥通过早产儿床头提醒卡、海报等形式营建氛围
第二阶段:方案应用
♥该方案自2015年11月4日正式实施后,至2016年1月4日两个月间,共有69个早产儿(男婴40例,女婴29例)家庭,138名早产儿主要照顾者(60名早产儿母亲,其余为早产儿父亲、奶奶、外婆等)共109次进入新生儿病房,在专科护士指导下,参与式学习早产儿照顾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早产儿之家”微信群自建立以来,已有108名早产儿照顾者加入,日均互动微信在500条以上
♥群内反应的主要问题包括:早产儿的喂养、生活护理、常见症状观察、亲子互动和随访咨询
效果初步评价
♥根据流程,早产儿照顾者每次进入病房接受健康教育前以及出院前采用自评问卷对自我照顾能力进行自评,以评价效果
♥截至2016年1月4日,共有10个完整使用最佳实践方案的早产儿已出院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这10个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共20人)入院时和出院前自评问卷得分,结果发现其出院前自评总分(100.10±13.74)较入院前总分(66.45±17.86)有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1,p<0.001)
♥早产儿非预期性提前出生及伴随的多重潜在问题,给其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早产儿家庭在住院期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焦虑,并有接近其子女的强烈愿望♥本研究形成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改变了新生儿科原有的短时间探视现状
♥为照顾者提供进入科室机会,通过参与生活护理等方式与早产儿亲密互动
♥在早产儿出生后早期即开始熟悉孩子的生活习性,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学习早产儿的生理及病理特征、喂养技巧、预防感染、抚触、生长发育和早期干预等知识和技能
♥使照顾者参与到早产儿出院计划的时间由原来的出院前提前至住院伊始∮提升了照顾者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减轻亲子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愧疚感
∮有利于早产儿及其家长从医院向家庭顺利过渡
方案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
♥该方案已经融入新生儿科护理流程中,执行质量由专科护士把控
♥未给临床护士带来额外工作负荷,被一线护士、管理者和早产儿照顾者所接受
♥目前,经专科护士和主治医生的共同评估,“体重一般大于1800g,病情稳定,能够自行有效吸吮,氧饱和度良好,包括尚在暖箱中的早产儿”的照顾者均可以进入到科室接受针对性的指导并参与照护
♥由于早产儿住院时间较长,本研究作为前期探索性研究,仅对目前完成该方案后出院的早产儿照顾者在入院前和出院时的自评照顾能力进行比较
♥后期将结合早产儿随访时间点,以个案为单位纵向追踪分析照顾者的照顾能力水平变化,以及对早产儿再入院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确保证据落地,促进流程优化,提升护理质量
结论
♥出院对于早产儿及其家庭而言是重要的关键事件
♥通过护理质量改进,把最佳证据整合入现有临床护理实践中,制定和应用最佳循证实践方案
♥更早期地帮助早产儿照顾者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和技能,协助尽快胜任角色♥提升早产儿出院家庭准备度,促进出院后的早产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