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本文由yhr610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10 年第 6 期 ( 总第 165 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6, 2010 General, N o 165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朱鹏颐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多个行政单元, 在建设 过程中, 协同 发展应成为 核心理念, 以 求经济 一 体化。

为使区域内各地域单元 ( 子区域) 资源整合和系 统化运作, 必 须实施资源 共享型、优 势互补 型、关 联互动型和联网辐射型等协同发展的模式。

并要建立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和市场机制。

 关键词: 协同发展; 发展模式; 运行机制;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 ( 2010) 06- 0008- 04 一、协同发展应成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核心 理念 20 世纪 70 年代赫尔 曼 哈 肯 ( Harmann Haken) 创建的协同学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 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的机理和 规律 的学 科 [ 1] 区若干意见?[ 4] ( 以下简 称 ! 意见?) 明 确其战 略定位: # 海西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 域;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我国重要 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强调努力将海峡西岸 ? 经济区建设成为 # 和谐区域?、 # 可持续发展地 区?。

福建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 繁荣的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发展思路 [ 5] 。

其 理论 核心 是 自组 织理 论 [ 2] 。

这种自组织能力赋予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 变机制和驱动力, 从而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 分转变成有序的整体合力并形成整体功能。

而这 种整体功能所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在子系统层次 中是不具备的 [ 3] 。

实现上 述宏伟目标, 就必须树立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 特别要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上求突破, 以新 的发展模式, 协调各地区利益关系, 使区域内各 地域单元 ( 子区 域) 和经济组 分之间协 同和共 生, 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 促进区域全 面发展。

 二、海西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探析 协同发展 的核心理念只 有落实在发 展模式 上, 才能产生实效, 才能确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 设目标的实现。

本文总结出四种协同发展模式。

 ( 一) 资源共享型协同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 应整合相关 资源, 发挥其综合优势, 提高效益。

特别是海峡 西岸拥有优势 的港口与岸线 资源, 从 温州、福 州、厦门 至汕头拥 有大陆海 岸线 4100 多 公里, 深水港 资源居全国首 位, 海岸线长 列全国第二 位, 有大小 自然港 湾 125 个, 国家 主枢 纽港 4 个。

现在我国沿海港口岸线大都已被开发利用, 。

在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 下, 各 地区很难依靠单个地区独立地构建经济的优势, 而必须更多地依赖多个区域在协同过程中, 通过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多种途径, 进行双向的整 合, 形成综合整体效应, 才会有效降低区域之间 的交易成本, 实现区域分工与均衡发展, 从而提 升整体竞争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 岸以福建为主体, 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 西部分地区, 依托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形成 对外开放的经济区。

本区北承长江三角洲, 南接 珠江三角洲, 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 西与江西 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 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 组成部分。

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跨过多个省市 的多个区域组成的, 必然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相协 调问题, 协同 过程 是提 高区 域竞 争力 的关 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 收稿日期: 2009- 12- 18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 批准号: 2010R004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鹏颐 ( 1968 ) 男, 福建福州 人, 福建 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经济管理。

第6期 朱鹏颐: 海峡西岸经 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9 要新建大港、良港, 投资成本很大。

唯独海峡西 岸却拥有大量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港口、港湾以 及深水岸线, 开发的潜力很大。

而且福建的经济 发展对港口依存度大, 全省 95% 的外贸货物需 经由海上运输, 其中发电用煤、石油、钢铁等大 运量的入闽进口货物, 80% 以上都必须通过港口 海运, 经济外向依度达 70% 以上 。

然而福建 省港口存在行政分割问题。

同一港湾分属不同的 行政区划, 如湄洲湾南北两岸分属泉州市和莆田 市。

罗源湾的南北两岸分属连江和罗源两县。

又 存在同质竞争问题, 当厦门市提出要把厦门港建 设成为区域性的集装箱主枢纽港之后, 泉州市对 湄洲湾、 福州市对江阴港、 漳州市对古雷港、 宁德 市对三都澳都相继提出类似的要求, 这种同质竞 争将使各个港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制约着地区 经济的发展。

据此, 必须实施资源共享型协同模 式, 整合港口资源, 落实!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 整合总体方案?[ 7] 所提出的北部福州与宁德两市 港口整合; 中部莆田和泉州两市港口整合; 南部厦 门和漳州两市港口整合的规划。

而厦门港地处上 海和高雄、 香港、 深圳等大港之间, # 居中?枢纽区 位, 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其它港口应与之配套。

 务求大中小港口相配套, 形成层次分明的港口布 局。

通过港口间资源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变同质 竞争为合作, 使港口整体优势明显提升。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有地缘因素、自然禀赋和 历史文化因素长期积累而自然形成的优势, 这一 优势也有利于实施资源共享型协同模式。

!意见? 提出: # 海 西是 两岸 人民 交流 合作 先 行先 试区 域。

 海西经济区要把握这一机遇, 采取更加开 ? 放的措施, 以全新的思维, 用好用足中央赋予先 行先试的政策, 把高雄港、福州港、厦门港组成 大型国际一流港口群, 加强港口的分工合作, 优 化布局和结构, 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 成为理 想的中转港, 发挥着共同连接国际航运的作用, 带动区域比较优势的升级。

 ( 二) 优势互补型协同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因两地互补优势, 而取得共嬴的效 果。

这在港口与腹地之间以及福建山海协作上应 用最为适当。

港口联系内陆腹地, 面向海外, 内 外辐射把国内和海外的经济联系起来, 使港口与 腹地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

莱茵河因有广阔 的西欧腹地, 才有世界第一大港 鹿特丹港的 出现。

海峡西岸面对的台湾海峡是世界货物运输 [ 6] 最繁忙的主航道之 一[ 9] 。

海西经济区 可以联系 周边省份和更广阔的中西部内地腹地, 通过这一 黄金水道, 参与国际市场。

然而海西区域港口与 腹地之间存在多个并列或从属的行政单元, 这就 需要把港口与腹地作为一个系统, 在 # 港? # 腹? 之间的货物、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作互补 性流动, 优化整个系统功能, 使其更具有综合运 作能力。

为此要实施优势互补型的协同模式, 区 域内各行政主体在区 域分工和比较 优势的基础 上, 形成利益共同体。

各行政主体要努力为整个 区域经济的高效协同做出最大贡献, 也即为整体 系统的协同运动提供最大的 # 序参量?, 优势互 补, 达到互利共赢。

 就福建省内而言, 沿海地区与山区的协作实 质上也是优势互补型的协同关系。

福建省沿海地 区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 交通、城市基础设施 完善, 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型的高端产业、人 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因素相对集中, 有条件 帮扶山区。

而山区具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充裕 的能源、建材、淡水等资源, 为沿海地区在产业 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引退产业低成本转移, 也为 其主导企业对内扩张、延伸产业链建立了稳定的 战略通道, 将促进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产业升级换 代, 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 山? 与 # 海? 之间 实施优势互补型协同发展模式, 要立足于海西发 展大局, 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 谋求互补发展, 开创共赢的新局面。

 ( 三) 关联互动型协同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体现于两个以上相关产业互动而取 得协同发展的效益。

海西地区港口群、产业群、 城市群之间表现出鲜 明关联互动协 同发展的关 系。

港口群的发展聚集为港口提供直接服务的运 输、装卸、物流、外贸、加工等关联的企业, 继 而又有为这些服务企业提供机械、信息、金融等 产品和服务的其他行业。

这些企业行业在港口周 围聚集, 应充分利用港口群中的公共基础设施、 便捷的交通和 信息网络, 共享 资源。

在 此基础 上, 将吸引更多的产业在港区聚集, 而且不断深 化分工, 递进发展, 于是从临港产业发展到重化 工业再 到其他产业形 成, 最终形成 产业集群体 系, 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现在海西地区港 口群区域内出现了电子信息、汽车工业、纺织服 装、石化及冶金等产业群, 一批投资超过上亿美 元的大项目, 如炼化一体化项 目、LNG 天然气 1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年 项目、火电项目、汽车项目、冶金项目等都在大 港口落户, 呈现港口群与产业群的关联效应。

而 港口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又推动着城市群的发展。

 当港口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时, 先对港口直接相关 的前向和后向产业产生社会经济影响, 再由初级 乘数效应对间接相关产业产生影响, 从而引起产 业扩展产生下一级乘数效应, 连续传递推动城市 经济不断增长, 成为港口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通过自增长效应, 还 能继续发展。

城市的壮大又吸引更多的产业聚集 到城市中来, 进一步壮大了产业群, 同时催生城 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全球 35 个国际化城市中有 31 个均因有较大港口而发展起来, 前 10 名的城 市几乎都是大港口城市, 沿海港口城市集中了全 球 50% 的财富 [ 8] 。

可见 港口群、产业 群、城市 群之间的关联性十分密切。

海峡西岸 # 三群? 关 联性表现于: 福州港口群集中能源、冶金临海产 业群, 发展了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 厦 门港口群集中船舶重工、制造业、化工工业等临 海产业群, 发展了以厦门市为中心的九龙江口城 市群; 湄洲湾港口群集中石化临海产业群, 发展 了以泉州市为中心的晋江口城市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