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摘要: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构想。

本文主要从产业的角度,利用产业集聚概念解读了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其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势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渊源及背景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地理优势,其作为台海两岸最直接的连接点,与香港和澳门也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且福州、泉州和厦门都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的海上口岸。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个早就客观存在的概念。

然而,这一客观事实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被认识到,究其原因,是因为福建无论在交通还是意识上都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

从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直到后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三条通道的战略构想”,始终都未能抛开局限于福建这个小范围的思想束缚,没有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福建所处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导致福建近年来与周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处在被两大三角区域经济板块夹击并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工业基地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共包括3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

这一构想充分体现了福建对自身的新的定位,体现了其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刻认识,由此,福建将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去,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整合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将有利于中央对台政策的落实和促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所谓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主要从3个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对区域内生产力提高的影响。

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空间拉力,促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这种效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

二是对扩大和加强集聚本身的影响。

集聚本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并且集聚的规模经济能够激发对中间产品与辅助产品的需求,为新企业的诞生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新企业的创新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产业集聚本身的发展壮大,从而提升了集聚经济效应。

三是能够促进创新。

现代产业集聚体内部知识技能的产生、传递与扩散能够产生累积效应,这种积累有助于企业家与员工的集体学习,并且有助于同行业中的非正式交流,由此促进创新的提高。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产业集聚状况分析(一)产业集聚的有利方面1.已经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龙头的城市群。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能够利用其中心功能、协作功能、联合组织功能使区域生产要素得以聚集,并将产品、资金及其他要素辐射渗透至整个区域,从而协调组织区域各层次的经济活动,带动经济发展。

从产业角度看,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

因此,充分发展壮大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群。

能够形成对全省有较强带动力的沿海城市繁荣带,并能够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2.已经初步形成以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目前福建全省已初步形成60个大小产业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

其中电子和机械装备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石油化工产业则已是中国六大产业基地之一,3.具有台资优势和港口优势。

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经贸文化交往和人员往来十分密切。

截至2004年6月底,福建累计已利用台资项目7881个,合同台资142亿美元,实际到资约100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利用台资总数的1/4。

以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以东南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业。

以厦门翔鹭为代表的石化业,都在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同时,福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深水良港,其中福州港与厦门港是我国沿海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和闽台贸易重要港口。

现代化港口对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对重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对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产业集聚的不利方面1、原有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逐渐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地缘、区位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利用外资尤其是台资进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心向北、西部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不稳定,许多外资包括台资已绕过福建北上西移。

作为台商最早的投资热土,福建在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投向区域也加速移至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地,这将对福建省利用外来资金进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的这种隐形外移凸显出福建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缺失,这将进一步导致福建产业结构升级乏力,产业低质化,从而影响产业集聚发挥循环累积效应。

2、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

福建目前的产业集群虽然有50多个,但规模小,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仅占全部产业集群的17%,而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并且专业市场少,产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较弱。

从企业的层次看,企业规模小,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能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上占有率居前3位的企业屈指可数。

福建的支柱和重点产业中虽有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相比却不具备规模优势。

从整体上看,福建大企业少,实力弱,中小企业比重过高,大中小企业缺乏密切的产品、技术、经济联系。

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少,大部分中小企业游离在大企业之外,产业离散度大的矛盾十分突出。

另外,开发区虽多,但同样存在着开而不发及规模太小的问题,这与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类似。

这些都将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福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滞后,尤其是农村工业化程度低。

第三产业部分功能仍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主要是传统产业行业仍占较大比重,而新兴的租赁、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发展较慢,比重过低;低加工产品过剩与高加工产品短缺并存,建立在低水平上的加工业产品严重积压,生产能力闲置,而高新技术层次的加工品短缺,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机器设备仍依赖进口。

四、从产业集聚的视角看如何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一)在发展形式上,应大力培植区域经济的内生力量,着重发展“原发型”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发展,福建在产业上的对台优势是在逐步削弱的,不可能像上海、广东等地具备发展“内嵌型”企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时机。

因此,福建省在发展形式上应结合自身情况,在不存在较大的企业集群情况下,通过发展水平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其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竞争力。

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是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基础纽带,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只有从建设基础设施开始,逐步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和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

实现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本地各类要素市场,加强本地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还可以通过本地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生产服务,将其自然纳入地方生产系统中,以增强外来企业的嵌入“根植性”:三是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塑造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四是扩大本地企业家及技术工人队伍并不断提高其科技素质。

(二)在发展内容上。

通过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提高各个产业的集聚能力1、发展都市农业并积极开展出口创汇农业。

立足都市型高优生态农业,继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发展种苗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向种苗优化、种养无公害化和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坚持自愿、依法原则。

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

加大农业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整合现有的农林水产研究机构,理顺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种苗,建立水产、蔬菜、花卉、禽畜、林木五大种苗基地,带动农业的品种结构调整。

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和蓝色生态产业基地。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拓展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建设区域性生产研发基地。

以高新技术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手机、视听设备等已形成规模的整机产品为龙头。

向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外部设备、网络设备、光电子等方向延伸,形成以中高档计算机、视听设备和通讯产品为核心的,具有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产业链。

化工产业:重点发展芳烃类石化产业链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将化纤——特种树酯——PTA系列向上游推进,建设PX项目。

配套发展消化芳烃副产品的有机化工项目:向下游推进,带动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纺纤、面料和塑料产品的发展。

继续发展以感光材料为主的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和以子午线轮胎为主的橡胶系列机械产业:以汽车和工程机械制造、飞机维修、船舶修造、配电设备为龙头,壮大整机生产,大力发展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体系。

汽车和工程机械工业以客车、摩托车、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为龙头,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配套的机械加工系列产业。

飞机维修产业链包括结构大修、改装,发动机、起落架、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和专业系统维修,形成一站式的航空维修基地。

推动发展大型船舶制造及船用设备制造,兴建游艇生产基地和中型船舶维修基地。

继续完善配电设备生产体系,争取引进关键生产环节和核心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