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法的认识教学案例

除法的认识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
第三实验小学李敏
课前思考: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表内乘法的知识基础上安排教学的。

在小学阶段除法是数学计算教学的重点。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除法知识,因此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学习除法的兴趣,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这节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这部分内容是在“分一分”的基础上正式学习除法,由于在“分一分”中,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内容仍然以分东西为背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除法的意义。

从而体会除法与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中的例1,例2,”课堂活动”第1-3题,和练习十六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初步语言表达能力,及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除法的含义,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12个,小棒15根。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演示法、讲授法。

课堂实录: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8=56 39-24=15 100-20=80
6×4=24 9×7=63 0×9=0
45+45=90 3×4=12 6×6=36
师:你能选一道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么?
生:7×8=56中的7和8叫因数,56叫积。

100-20=80中的100叫被减数,20叫减数,80叫差。

45+45=90中的45都是加数,90叫和。

师:你们好棒啊!继续加油啊!
2.出示图片.
说一说下面那些是平均分。

草莓图3 2
生:(不是平均分)
花瓣图4 4
生:(是平均分)
桃子图2 2
生:(是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师:孩子们真棒!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好吗?那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吧!
出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出示起点导航:
1.在“摆一摆”“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总结出除法算式,并认识除法算式。

2.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在用除法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起学好除法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园:
活动一
“分苹果”
12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盒子里,每盒放几个?
活动要求: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代替苹果,自己动手分一分。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三)互助交流:
(6人一组)先自己动手分一分,分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分的方法有哪几种。

(四)反馈点拨1:
师:指名上台说说是怎么分的,边说边演示分法。

生:1个1个地分,4次分完,每份是4个。

生:2个2个地分,2次分完,每份是4个。

生:4个4个地分,1次分完,每份是4个。

师:你们分的都不错,真棒!(掌声鼓励)
师:这样分太复杂了,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能。

师:请说一说。

生:12除以3.
师:说的真好和老师想到一起了。

到底算式该怎么写呢?
1.认识除号。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号了,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运算符号家族的新成员“÷”,她就是“除号”,怎么写呢?
生:先写两点,再写一横。

生:先写一横,再写两点。

(学生大声的说着)
师:噢,大家都知道啦!真棒!
师:书写时要注意一下哦!边示范边讲解;先写中间的一横,横要平要直,再写横线上面和下面的圆点(实心圆点)要写均匀,它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书空写一遍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2个“÷”.
师:在黑板上写出除法算式,边说边写12÷3=4.
2.认识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你知道算式的含义么?
生:把12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3.读出算式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么?
生:12除以3等于4.
师:能读成12 除3等于4吗?
生:不能。

因为这样读是错误的。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啊!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生:三(四)十二,所以12÷3=4.
师:你真聪明!知道想乘法口诀来算。

活动二
“分铅笔”
15支铅笔,如果每个小朋友分3支,能分给几个小朋友?活动要求: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代替铅笔,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反馈点拨2:
师:谁来说说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
生:3个3个地分,分成了5份。

师:能用算式表示吗?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来。

然后指名上台板演。

师:大家和他的算式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在这个算式中1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 表示什么?
生:15表示要分的数,3是每3个一份,5是分的份数。

师:你真是个数学小天才!师:怎么算的得数?
生:三(五)十五。

师:大家都会啊!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学生归纳:15÷3=5表示把15个物体,按每3个一份来分,可以分成5份。

4.认识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这些数字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称吗?
个别学生:被除数,除数,商。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分的数叫被除数(写在除号的左面),平均分的份数(或按每几个分一份)的数叫除数(写在除号的右面),求出的每份是几(或分成几份)的数叫商(就是结果)。

(五)课堂评价:
到智慧岛中去探索岛中的奥秘。

(智慧闯关)
1.小法官巧判断:
(1)在算式24÷4=6中,24是除数,4是被除数,6是商。

(×)
(2)36÷9=4读作:36除9等于4。

(×)
(3)25÷5=5读作:25除以5等于5。

(√)
2.把10个足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个足球?(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算呢?)
3.有30个气球,每5个扎一束,可以扎几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算呢?)
4.看图列式(略)
(六)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读,写除法算式了么?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算式计算?除法算式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作业:
练习十六中的第5,6题。

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习的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等分除和包含除)实质上都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结合“平均分”的情景图能够列出两道除法算式,说出算式的含义。

本节课取得的点滴成绩是:
1.学生知道只要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来列式计算,二年级学生年龄偏小,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在生活中是不区分两种分法的。

2.练习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够得着。

并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趣味闯关”从而激发起学生敢于挑战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学生体会到了“闯关成功”的喜悦之情,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大部分学生都会的原因是:
(1)前面已经学过乘法,学生可能是受到一些影响吧。

(2)学生已经预习过新课,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平时也了解到一些除法的知识,因此,学生能够看图列出算式。

4.学生还知道想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算式的商。

虽然这节课从整体上看还算成功,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看图或根据算式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时有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应该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理解的不够透彻。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叙述完整除法算式的含义。

2.由于我的讲解语言表达不够严密,出现个别学生在列除法算式时,把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写错,颠倒过来,这说明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3.上课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超时了,练习题设计太多了,应再精简提炼一下练习题。

4.上课时,提问学生问题有时引导方法不够得当,需要进一步改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

语言描述要准确,到位,这样才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

结合我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钻研教材,多分析学生实际情况,讲解语言再精炼,使之更具体,通俗易懂。

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学得实在,有趣,学有所得。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