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十所名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

河南省十所名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

河南省十所名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高三2013-04-20 10:19河南省十所名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黄庭坚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之间的区别,是直觉与法则之间的区别,是“功夫在诗外”与“诗内”的区别。

苏轼认为文学写作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加以语言表述的事情。

苏轼的这种认识,代表了盛宋的风尚。

欧阳修、苏辙也都说,作诗是不能够通过诗法灯传,以法则传授的,而只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方法来加以修炼。

这正是以后陆游“功夫在诗外”的别样说法。

其实,又何止是盛宋时期,自华夏文明开蒙以还,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从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到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再到苏辙的“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从来就没有人提出可以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

所以,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法则,着实使整个诗坛为之震动。

因为,他的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师苏轼的叛逆,而且是亘古未有的创新。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庭坚受到同时代如此崇高的礼遇,以至于他的老师苏轼都不能不有些嫉妒,颇有些门下弟子都跑到别人门下的难堪,也就不难理解一时之间天下翕然响应的奇观,不难理解黄庭坚对于后人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如果一定要为黄庭坚找一个先驱者,那就只有杜甫了。

杜甫虽然没有黄庭坚的明确的作诗法则,但是,他“晚节渐于诗律细”,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一套有形无形的法则,也就是说,杜甫是以作品演示法则。

这也就是江西诗派尊杜为“一祖”的原因。

同样学杜,初宋的王禹偁的学杜,与盛宋梅、欧、王、苏的学杜又自有内涵上的不同。

后者标榜杜甫晚年作品中显示出的“有法之法”的端倪,而前者所学习的恰恰是杜诗中的“无法之法”的精神。

杜甫像是诗史大江中的一个巨大的枢纽工程,宋代的许多分支都从这里分流而成。

尽管黄庭坚所从杜甫那里分取的是一种有形无形的法则,多少有些勉强,杜甫有些被黄庭坚人为地塑造,像是苏轼重塑陶渊明一样。

黄庭坚提出的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的说法,其实是不能坐实的,杜甫、韩愈又何尝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何尝不是通过多读书厚积薄发,养气于诗外,“气盛言宜”,冲口成诗呢?但无论如何,杜甫可以成为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

(节选自《宋诗流变》,有删改)1.下列有关“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轼讲“无法之法”,黄庭坚讲“有法之法”,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直觉,后者重视的是法则。

B.“无法之法”是说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作诗,“有法之法”是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

C.欧阳修、苏辙主张“无法之法”,初宋的王禹偁为创制“有法之法”做出了努力,并启发了黄庭坚创制写诗的法则。

D.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无法之法”,黄庭坚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强调的是杜、韩的“有法之法”。

2.下列表述,不属于黄庭坚受到同时代崇高礼遇的原因的一项是A.华夏自有文明以来,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而黄庭坚提出了使学习作诗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写诗法则。

B.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可以有效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

C.黄庭坚提出的“有法之法”是一种创新,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师苏轼的叛逆,而且是亘古未有的创新。

D.黄庭坚把杜甫作为自己的先驱,用心塑造了杜甫这位大诗人,使杜甫成为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庭坚针对盛宋的风尚认为写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错误提出的“有法之法”,是诗歌写作观念的进步,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黄庭坚的“有法之法”震动了当时的整个诗坛,以至于他的老师苏轼的一些门下弟子都跑到他的门下,这令苏轼有些难堪而且有些嫉妒。

C.杜甫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一套有形无形的法则,他的诗歌既有“无法之法”的精神,也在他的晚年作品中显示出了“有法之法”的端倪。

D.虽然杜甫、韩愈受到黄庭坚的推崇,但是不能否认他们通过多读书厚积薄发,养气于诗外的写作也合乎苏轼“无法之法”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莫濛字子蒙,湖州归安人。

以祖荫补将仕郎,两魁法科,累官至大理评事、提单广南市舶。

张子华以赃败,朝廷命濛往鞫之,濛正其罪。

又言秦熺、郑时中受子华赂,计直数千缗。

还朝,除大理寺正。

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久不决,命濛治之。

濛察其最可疑者留于狱,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

黄州通判奏亲擒盗五十余人,上命濛穷竟,既至,咸以冤告。

濛命囚去桎梏,引通判至庭,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远近时日悉皆抵牾,折之,语塞。

濛具正犯数人奏上,余释之。

上谕辅臣曰:“莫濛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

”朝廷遣濛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濛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

言者论其丈量失实,责监饶州景德镇。

起知光化军。

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时饷馈急,除淮南转运判官,濛迁延不之任,右司谏梁仲敏劾其慢命,竟罢官。

宣谕使汪澈为言于上,复旧职,召见,上谕曰:“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

”濛谢曰:“职尔,不敢避怨。

”上曰:“使任责者人人如卿,天下何事不成。

”出知扬州。

陛辞,上以城圮,命濛增筑。

濛至州,规度城闉,县重赏激劝,阅数月告成。

除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权知临安府。

未几,假工部尚书使金贺正旦。

金庭锡宴,濛以本朝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遣人趣赴,濛坚执不从,竟不能夺。

使还,除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以言者罢。

起知鄂州。

卒于官,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莫濛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于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折之,语塞折:折服。

B.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向:从前。

C.县重赏激劝劝:鼓励。

D.竟不能夺夺: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莫濛为官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濛精于审理案件。

他在审理张子华贪污案的时候,不仅将张子华依法治罪,而且还查明了秦熺、郑时中受贿的事实。

B.莫濛不滥罚无辜。

黄州通判上奏捕捉五十多名盗贼,可是莫濛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最后只将正犯上报朝廷,其余的全部释放。

C.莫濛深得皇帝信任。

他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判官却迟迟不赴任,皇帝不但不怪罪他,反而称赞他,希望官员们都能像他一样。

D.莫濛忠于大宋朝廷。

他奉命出使金国,以在本朝的忌日不敢戴花和听音乐为由,拒不赴宴,金朝催促他,他坚持不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芜城[注]李端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注]芜城:荒芜的城市。

8.这首诗的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9.这首诗的后两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擦鞋嫂范立志朋友昨天找我说,有一个擦鞋的大嫂家里挺困难,今天要来找我,让我在社区帮帮忙,照顾她家一个低保。

听到敲门声,我猜可能是那位大嫂来了。

我打开门,只见她拎着一提酒怯生生地走进来。

我打量着她,四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没任何修饰,甚至连眉也没描。

是她?这张脸太熟悉!她把酒放在靠墙边,拘谨地站着。

“你请坐。

”我对她说。

“嗯。

”她坐在沙发上,屁股仅探一点沙发沿。

“请说说,你家有啥困难?”“婆婆七十多岁,前年中了风,半身不能动,瘫在床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

我吧,人笨,除了擦擦皮鞋,不会干其他挣钱的活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