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

第六讲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

❖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 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 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正式群体(团体或组织群体):根据定员编制、 章程或正式文件建立,规定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 义务,具有稳定性和正式性,如车间、部门、班级 等。
非正式群体(一般群体或非组织群体)是自发 产生的,以共同利益、观点或兴趣为基础,以情感 为纽带。(车迷群,粉丝群)
标准
你和舍友去逛街,你看到一个很漂亮的裙子, 这时你问你的舍友,这裙子好看吗? A.不好看。B:不好看C.不好看d.不好看 这时你还会买这条裙子吗?
个人的努力 受到了评估
他人 在场
个人的努力 被混在团体 中,未被评

产生评价忧 虑
没有评价忧 虑
唤起 松懈
3、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我感?
从购买行为来看,群体是个 人购买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的功能得到突显。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 和实现的过程。
规定成员责任、协调成员活动 通过规范共有、保证整体合作 统一价值观念、维持群体同一 为群体成员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 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 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
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 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
说服观点与 群体规范
相同 不同
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 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 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 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 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 勒庞《乌合之众》:源于对法国政权更 迭迅速时期疯狂民众行为的观察。
❖ “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行动,同样 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正是群体,为每一 种信仰的胜利不惜血流成河。若想了解 群体在这方面能干出什么事情,不必回 顾英雄主义的时代。他们在起义中从不 吝惜自己的生命,就在不久之前,一位 突然名声大噪的将军,可以轻而易举地 找到上万人,只要他一声令下,他们就 会为他的事业牺牲性命。”
❖ 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 线。(猴子使用工具,野人成群生活,有父母, 有子女,有孩子)
❖ 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潮流,只有传播才有意识)
❖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 意识。 (信息流量大的,信息覆盖面广,群 体成员互动高和交流高——群体情感和群体归 属意识更强——凝聚力更强。
❖ 2.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R=I×A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 活跃的几率越大。
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 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 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 集合行为所产生的人群,与我们通 常所讲的一般社会群体或组织群体 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作为一种独特 的群体现象加以考察。
主要结论:人的个体一到人群中,智商就严重变低, 个体抛弃是非,换取安全的归属感。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 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他的研究涉 及三个领域: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 心理学,他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 在研究现实社会现象之际,我们还 必须注意到另一种群体的存在,这 就是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 集的人群,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 称之为“乌合之众” 。
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 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什么是群体压力?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 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 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 态度。
为什么会产生 群体压力?
想要融入团体的欲望,胜于要做对的选择。
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 群体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图书馆,人才—人才引进
你选择一个人,还是多个人?
申报学生科研项目
远门,比如到西藏
到森林去探险,或者去登山
当寝室的灯突然熄灭时
当你获得荣誉时 当你去森林探险时
2、群体的社会功能 个人寻求力量的扩展,加强能力和影响。
个人寻求安全的庇护,免于社会孤立的无助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 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 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 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 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
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利益,关注点,兴趣
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防止集合行为中的非理性行为!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
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 述或话题 ”。 流言的几个特点:
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1.一群在二楼自习室学习的考研人? 2.一群车站里候车的乘客? 3.猪圈里的一群猪? 4.围观路上打架斗殴的一群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 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初级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互动形成的、具有亲密 关系的、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
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 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 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 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 动的效率。
群体规范
2.次级群体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社会 契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不受血缘和地域限制, 而是源于一定的社会需要所形成。如业主,消费者。
❖ 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将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 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把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 “团体” (公司,社团)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
❖ 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 成两类,一类是组织群体,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
和恐惧。个人的成就感和ຫໍສະໝຸດ 足感的来源,激励自己实现理想。
❖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影响
❖ 1、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如何受他 人在场影响的?
❖ “群众就像女人,宁 愿屈从坚强的男人, 而不愿统治懦弱的 男人。群众爱戴的 是统治者,而不是 恳求者,他们更容 易被一个不宽容对 手的学说折服,而 不大容易满足于慷 慨大方的高贵自 由。”
特纳 勒粹 的头 言目 论希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 射性的模仿。这是因为,在人们面临突然或灾难性 事件时,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 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如下几个特异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 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 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 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 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 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
❖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 形态。
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 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 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 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 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 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 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 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 2、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 努力吗?
❖ 3、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 去自我感?
1、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如何受他人在场影响的?
当与很多人一起飞速骑车时,你会不会骑得更快?
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 个体的优势反应(正确反应仅仅出 自简单或掌握得非常好的任务中)
他人在场
唤起
增强优势 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