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实验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周测试
【满分:100分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8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省.识(shěnɡ)崔嵬.(wéi)荻.花(dí)环珮.(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吮血
..(shǔn)霓裳.(shǎnɡ)
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朔.漠(shuò)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
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噫嘘兮,危乎高哉!
B.飞湍暴流争喧豗,硑崖转石万壑雷。
C.独留青家向黄昏。
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B.砯崖转石
..万壑雷转:使石滚动
无边落木
..萧萧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因为长句
..,歌以赠之长句:指七言诗
老大
..嫁作商人妇老大:大姐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徒,空
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5分)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
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5分)
A.明年
..故
..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
C.艰难苦恨
..
..繁霜鬓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
B.“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
D.“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
7.理解性默写(每道题4分,共28分)
(1)《蜀道难》说明在很久以前蜀地就建立国家的句子是
,。
(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
,。
(3)《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4)《琵琶行》中诗人贬居地荒僻,借用杜鹃形象来表现环境凄清的句子是
,。
(5)《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6)《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是
,。
(7)《马嵬》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
二、课内精读(22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这首诗作者是_________,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___________。
律诗四联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律诗结构上必须对仗的是___________联、___________联。
(8分)
9.这首诗前两联重在写景,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的角度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描绘了___________的意境,诗人的视野的___________展开了一幅长江秋景图,前两联写景最大的特点就是_______、_______。
(6分)
10.这首诗后两联侧重抒情,第三联在全诗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宋代罗大经指出本诗第三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至少答出三处(8分)。
三、拓展阅读(20分)
(山东省济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①
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②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①乾元二年(759),杜甫48岁,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
②指757年至759年。
758年,他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使用了九字句,写诗人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已老。
B.“三年饥走荒山道”中,把“三年”两字放在句首。
突显了诗人苦难历程之久。
C.诗歌前两句含有诗人对年老困窘的感喟,诗人在《登高》中也有类似的感叹。
D.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诗人因此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
1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