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版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 .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 .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 .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 .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2. (2分) (2016高三上·武邑月考) 图是古代雅典制作的陶瓶,从中不能读出()A . 陶器制造较发达B . 人文思想较浓厚C . 城邦民主较完善D . 公民有强健体质3. (2分)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A . 自然法B . 《十二铜表法》C . 公民法D . 万民法4. (2分)(2019·余杭模拟) 史载,西周时诸侯国用人以“亲亲”、“贵贵”为标准,这体现出的原则是()A . 分封制B . 宗法制C . 官僚制D . 中央集权5. (2分)《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 嫡长子继承权B . 等级关系森严C . 神权强化王权D . 血缘政治色彩6. (2分) (2020高一上·辽阳月考) “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这反映了秦朝()A .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 .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 .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7. (2分)(2019·浙江模拟)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
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
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增设管理财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
这表明政治制度()A . 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 . 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 . 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D . 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8. (2分)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A . “立嫡以长不以贤”B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D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9. (2分) (2017高一上·杭锦后旗期中)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的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
这一规定()A .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B .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 . 意在调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D .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10. (2分) (2016高一上·兰州期中)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A . 《十二铜表法》制定B . 罗马公民法的制定C . 罗马万民法的形成D . 《民法大全》的编成11. (2分) (2017高一上·广州期中) “因为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
若以调整大的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并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
”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A . 改变了原有社会制度B . 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C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 . 保障了工人农民的权益12. (2分)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在“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最可能的是()A . 筹集税款B . 任命大臣C . 招募军队D . 干预立法13. (2分)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者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
材料体现了()A . 民主共和B . 中央集权C . 地方分权D . 分权制衡14. (2分) (2017高一上·会宁期中) 美国的一份法律文献规定:“凡出生在美国或归化的美国人都享有公民权”,“各州不得以种族、肤色和曾经是奴隶身份为由限制公民的选举权”。
对这些条款的不正确解释是()A . 废除奴隶制度为基础B . 保护黑人的公民权C . 根本上消除了种族歧视D . 发生在美国内战后15. (2分) (2019高二下·湖北期中) 1871年德国全国410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3.9%.1910年德国全国人口6492.6万,农村人口占40%,城镇人口占60%.这说明()A . 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B . 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的政治变革C . 德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快的国家D . 市场统一推动了德国生产力发展16. (2分) (2020高一下·安徽月考) 19世纪中期,受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德意志地区自上而下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A . 建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B . 满足农民土地需要C .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D . 对外殖民扩张获得成功17. (2分) (2018高一上·通榆期中)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A . 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B .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 .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18. (2分)假如你生活在1859年,下列社会现象你可能观察到的有①俄国公使在北京游历②美国军舰在汉口江面游弋③法国传教士在广西传教④中国的外交部门挂着“外务部”的牌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④C . ①②③D . ②③④19. (2分) (2019高一上·南海月考)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海防论认为:“日本近在户阔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久之患”,因此极力主张加强东南沿海的海防建设:而塞防论则认为不可忽视西北危机,力主收复新疆。
这说明()A . 中国东南沿海的外患威胁比较大B . 清朝政府昏庸无能,官底腐败C .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 . 有识之士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20. (2分)(2017·娄底模拟) 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肤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A .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B .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C .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D .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21. (2分) (2018高一上·福州期中) 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
对这种“独立”理解正确的是()A . 分裂割据,反对革命B . 各省响应,共同反清C . 投靠列强,破坏革命D . 党内合作,共同反帝22. (2分)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 .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B .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 .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3. (2分) (2016高二上·吉林期中)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A .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 . 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C . 国民素质亟待提高D . 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24. (2分) (2018高三下·河北开学考) 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蒙”。
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A . 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B .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C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D . 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25. (2分) (2018高一上·宁夏期末)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这次会战是()A . 淞沪会战B . 太原会战C . 徐州会战D . 枣宜会战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0分)26.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
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
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
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
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