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2010-07-12 12:26:00| 分类:安琪收藏|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研讨会述要罗小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100089)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创作、理论批评与学术研究都取得不小进展,涌现了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

在新世纪即将走过十年历程时,回顾与反思十年新诗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便被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长达数月的筹措,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协办的“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于2010年6月26—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是“当代诗学论坛”机制下继2007年珠海、2008年澳门举行的两届当代诗学论坛以来的又一次学术盛会。

“当代诗学论坛”这一学术机制是2007年3月两岸四地的部分诗人与评论家在珠海参加“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期间,由与会专家发起并由谢冕、屠岸作为召集人正式设立,引起两岸四地诗歌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5月在澳门举办了第二届当代诗学论坛,此次在京举行的是第三届,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新诗研究领域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诗人,提交论文50余篇,无论就代表人数和论文的篇数,均比前两届当代诗学论坛有所增加,是一次经过精心筹备、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诗人们采用发言人主讲、评议人点评、听众提问的国际研讨方式,回顾新世纪十年两岸四地中国新诗创作与理论的现状,总结经验,探讨新诗的本体特征与建构策略,围绕“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诗歌创作态势剖析、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重要诗人研究、两岸四地中生代诗人比较研究、两岸四地新诗史写作比较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与争鸣。

现将研讨会上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议题综述如下:等待奇迹:为新世纪诗歌把脉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在题为《奇迹没有发生》的开幕词中回顾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发展态势:“在中国,诗歌如同往常那样,许多人在写,写的很多,但是很少有让人感动的、而且广为传诵的诗”,归结出“奇迹没有发生”的结论,但他并不失望,认为“诗歌是做梦的事业,我们的工作是做梦”,表示要心怀梦想,依然等待诗歌奇迹的出现,谢冕的这种诗歌姿态连同其满怀激情的发言感染了所有与会者。

研讨会上,许多学者纷纷为新世纪诗歌把脉,在对新世纪十年诗歌创作态势的整体回顾与反思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发展建议,试图为未来诗歌的发展寻找药方。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论文《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中指出“多元共生,众声喧哗”、“不温不火”是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基本态势,他欣慰地发觉新世纪以来“在寂寞中坚守的诗人在本真的、自然的、个性化声音中展现新的姿态”,这种姿态从向上的仰望天空与向下的俯视大地两个方向展开,前者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强调在更深广、更终极意义上对生活的认识,后者强调对现实的关怀,对世俗人生的贴近,他认为二者的指向虽有不同,但都基于深刻的人性关怀,此正为新世纪诗歌的优秀品质。

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发言中指出新世纪十年来大陆新诗始终是在辱骂中成长起来的,主要症状有“四化”(商业化、时尚化、庸俗化、粗鄙化)和“四不”(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不伦不类),他建议从四个维度去建设新诗,即历史文化维度、生命体验维度、特立独行维度、艺术探索探求的维度,要杜绝老太太式、小女人式的絮絮叨叨拉拉扯扯写作。

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的论文《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指出诗坛喧嚣热闹背后的残酷现实是平淡和沉寂,经典诗人诗作精神贫血,形式飘移,“问题”重重;但他也不否认,新世纪诗歌在沉寂中也孕育着一种生长,确立清洁的诗歌精神,介入社会和生活,同时注意打磨艺术自身,都使缪斯充满了希望。

苗雨时(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在提交的论文《新世纪十年诗歌的总体趋向与反思》中通过考察新世纪诗歌的系列问题,如诗人的道义伦理、诗歌的意识形态中的现代性主题、诗歌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诗人的艺术使命和历史责任,等等,发出企盼新世纪涌现伟大诗人的吁求。

金龙云(韩国东亚大学校中语中文学科)则在论文《对中国诗歌的几点期待》中以韩国学者的视角为中国诗歌把脉,从诗中的现实、中国诗歌的地位、诗中的生与死等方面阐明了他对中国诗歌的期待。

黄梁(台湾青铜诗学会会长)以大陆先锋诗人为焦点透视出大陆先锋诗歌的创作呈现为一幅具有“人之树”象征意涵的整体性文化图景,充分肯定了新世纪十年来大陆先锋诗歌的成就。

王士强(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论文《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选取新世纪以来诗歌发展中的“下半身”诗歌与“身体写作”、“底层写作”与“打工诗歌”、“梨花体”与口水诗歌、“诗歌标准”问题讨论、“地震诗潮”等五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回顾,认为这些问题都可归结到“诗歌标准”问题,指出要从这些“典型现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续推进诗歌的发展。

与上述学者从正反两方面对新世纪诗歌发展态势的回顾与反思姿态有所不同的是,一部分学者表露出对新世纪诗歌的怀疑、否定与忧虑。

沈奇(西安财经学院)在题为《自由之轻与角色之重——有关“新世纪诗歌”十年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认为新世纪诗歌可以用“告别革命之重,困惑自由之轻” 概括,指出了新世纪以来新诗“无可选择地被进入到…自由之轻‟和…平面化游走‟的困惑境地,乃至颇有些无所适从的尴尬”,陈仲义在讲评中认为沈奇点出了目前诗歌写作过于泛滥、轻浮、轻松、轻率的要害。

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发言中谈及他对新世纪十年诗歌的印象是“丰富”和“贫乏”,他认为新世纪新诗在丰富的外表下非常贫乏,一定程度上是对谢冕《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1997年武夷山现代汉诗研讨会论文汇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P363-372)中观点的呼应。

林莽(《诗刊》社编审)在发言中则以诗人和诗歌编辑的现身说法见证十年来大陆诗歌创作“不温不火”的现状和评奖机制的“商业化”内幕,暴露了诗歌环境的恶化对诗歌生态的影响。

这些怀疑、否定与忧虑,无疑也是对新世纪十年诗歌发展弊病的诊断报告,将警醒那些沉醉于诗歌表面“繁荣”迷梦的学者和诗人。

闭幕式致辞中,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呼应开幕式中谢冕的“奇迹没有发生”论,指出奇迹是可以创造的,要创造产生奇迹的条件,首先要重新建立我们看待诗歌的方式,如老一代学者和诗人放下年龄、资格、辈分和美学标准等方面的傲慢心理,关注和培养年轻诗人和学者等诗歌后续力量。

此次会议汇聚了3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诗人,无疑是这一理念的一次实践,将进一步推动新诗的发展。

审视“繁荣”:新世纪诗歌形态剖析与一些学者对新世纪十年新诗创作态势的整体把脉相呼应,一些学者从各种具体的诗歌形态如民生诗歌、网络诗歌、翻译诗歌、女性诗歌、散文诗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探析。

民生关怀是新世纪十年诗歌写作中出现的一种新倾向。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论文《近年诗歌的民生关怀》把目光聚焦于“面向下层民生”的写作倾向,即打工诗歌、底层写作、草根诗歌等,透视了新世纪近年来被遮蔽的诗歌新倾向,他认为这种民生关怀的诗歌为诗歌写作提供了新的征候,如从90年代个人化、沙龙化走向存在,现实的关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诗歌意识形态的进程等,他指出:“关怀民生问题的诗歌不是一种只有社会学意义、没有艺术意义的诗歌,而是有现实与艺术的双重关怀的诗歌”。

沈奇在点评中颇为赞赏地认为王光明所关注的诗歌民生关怀问题实际上回答了新世纪诗歌“写什么”的问题。

吴思敬、罗振亚、王士强等学者的论文中也或多或少地触及这一写作倾向。

新世纪以来,诗歌与传播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世纪初网络的兴起与普及之后。

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新诗与大众传媒》一文中从传播的角度研究诗歌,通过诗歌与传播的关系和诗学立场问题、诗学原则问题提出思考,她认为诗歌与传媒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不可或缺,又处在各自之外。

陈仲义(厦门职工大学中文系)在论文《网络诗歌十年刍议》中指出网络诗歌是诗歌写作的“大跃进”和“黄埔军校”,不亚于印刷史上的雕版革命,为奇迹的发生拉开了帷幕,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活路、生路,使新诗发展格局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当然,他在发言中表示并不否认网络诗歌也存在游戏性、随意性、低俗性等弊端。

Michael Martin Day(戴迈河,美国国立大学)在发言中从地震诗潮与网络传播效应的关系等方面充分肯定网络诗歌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王永(燕山大学中文系)在发言中指出网络诗歌与新世纪同步,他从网络诗歌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谈及网络诗歌的成绩与缺陷,指出网络诗歌有“即时速效性”、“口语尽兴性”、“多方互动性”等特点。

北塔通过提问和发言的方式谈及了他对网络诗歌及地铁诗歌的认同,王珂则在点评中传达了他对博客诗歌的关注兴趣,吴思敬、霍俊明、罗小凤等学者的论文也涉及网络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北塔(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的论文《述论何其芳诗的英文翻译》还从翻译学角度阐述了传播学与诗歌的关系,在发言中他谈及自己从写诗到翻译诗歌、再到翻译诗歌的研究之路,无疑对促进传播学意义上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诗歌在新世纪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进展,霍俊明(北京教育学院)的论文《博客时代·日常诗学·家族叙事——新世纪十年女性诗歌的一份个人阅读札记》从博客时代的时代语境出发探讨女性诗歌,认为女性诗人比男性诗人更热中于博客书写,因而博客对女性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在论文中指出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呈现“日常诗学”和“家族叙事”两种写作趋向。

沈奇在讲评中认为霍俊明探讨网络、博客与女性诗歌之间的关系,为当下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

西渡(中国计划出版社)的论文《黑暗诗学的嬗变,或化蝶的美丽——试论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意识转变,以翟永明和池凌云为中心的一个观察》以翟永明、池凌云为例,论及女性诗歌的发展面貌,充分肯定了新世纪以后女性诗歌“关怀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诗歌风格和美学风貌的丰富性。

与其他学者对自由诗的学术探讨不同,罗小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生)提交的论文《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十年来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与反思》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新诗之另一体:散文诗,发言中她认为此次大会提交的五十多篇论文中仅有两篇论及散文诗,而事实上新世纪散文诗一直自我“突围”,创作数量和内质都取得一定突破,却并未引起诗歌界评论家和研究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种状况正说明散文诗处于“边缘的边缘”,需要继续“突围”,寻找新发展的突破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