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亲社会行为

8亲社会行为

10
助人行为的研究:亲友之间
• 我们是否会因为喜欢、社会责任、自我利益或同 情心,而更多地帮助和关心那些我们认识的人呢? • 研究发现,大学生更可能给自己的朋友而非陌生 人实质性或情感性的帮助。 • 让青少年描述他们帮助别人的情境,发现大多数 情况下是对朋友和亲属的帮助,只有10%是指向 完全陌生的人,而且提供的帮助多数是偶然的或 自发的,如让座、指路、拾东西等(Paul, 1990)
• 利他主义(altruism) • 利他主义是一种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 利益的倾向; • 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 为; •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危险的含 义。 社会心理学特别关注由 利他主义激发的助人行为
7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源起
John Darley and Bibb Latane
38
实验流程
房间2 房间1
房间3
被试
主试
实验助手
39
实验设计
• 自变量:使被试相信参与谈话的人的数量:
• 第一组:被试相信对话的就他们两个人。
• 第二组:被试相信对话的除他们两个之外还有 一个人。
• 第三组:被试相信一起谈话的还有四个人。
• 因变量:
• 每个实验组中试图提供帮助的被试所占的比例。
37
旁观者效应的实验
• 吉诺维斯遇刺案和旁观者效应的实验验证(Darley &
Latane, 1968)
• Darley和Latane不同意将起因归于都市人的异化与 冷漠,而是认为旁观者的数量是主要决定因素 • 任何心智正常的科学家都不会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而安排一起谋杀案,有些情况下许多路人会目击 这起谋杀案,而有时候则只有少数目击者 • 他们怎么做?
8
助人行为的研究:学前儿童
• 每个儿童每小时表 现出15次帮助他人 的行为(Strayer, Wareing, & Rushton, 1979) • 与他人分享、帮助 或安慰小伙伴的儿 童更受同伴的欢迎 (Eisenberg, Fabes, 2004)
9
助人行为的研究:青少年
• McGuire,1994,大学生样本,72种 • 偶然的帮助 • 指路 • 实质性帮助 • 借钱 • 情感性帮助 • 倾听 • 紧急性的帮助 • 救人
• Darley和Latane,1973
70
被 试 助 人 的 百 分 比
60 50 40 30 20 10 0
提前于时间表
刚好符合时间表
落后于时间表
46
第二步:对事件紧急程度的认知
• 早晨八点左右,大街上,一个拎着公文包的男人 在狂奔。你认为他为什么狂奔? • Latane和Darley,1968 • 让被试自己一个人,或者与另外两个人同时呆在 一个房间里填问卷。 众 • 主试通过一个通风口将烟注入房间。 人 • 一个人时:75% 致 • 三个人时:38% 误 • 三个人,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见时,62% 现
• 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被试购买彩票的平均数
2 1.5 1 0.5 0
实验助手买的可乐 研究者提供可乐 没有可乐
可乐与助人行为实验
22
公平规范
• 两个人对任务贡献相等的 话,应该得到一样的报酬。 • 如果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多 于另外一个人,就会产生 压力,期望重新分配报酬, 最后达到均等。
• 外部回报
• 内部回报 • 提高自我价值感 • 减轻内疚感

28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 基本假设: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帮助别人。
• 移情: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 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 移情,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 这个人,而不会考虑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 提供帮助的被试中,行动前等待时间的长短。
40
实验结果
当人们相信他们是唯一的 目击者时——只有一个旁 观者,他们大多是立即帮 助他,而且所有的人在几 分钟内反应。但他们相信 其他某个人也能听到—— 有2个旁观者,他们更少 帮助,反应更慢。当他们 相信有其他4个人听见 时——有5个旁观者,助 人行为更少。
11
助人行为的研究:陌生人之间
• 但是,人们的确有帮助陌生人的愿望。 • 一个在美国中西部城市的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 女性购物者愿意为一个声称自己钱包被偷的大学 生付公共汽车票的钱(Berkowitz, 1972)。 • 在纽约,大多数行为会对路人的求助给予积极反 馈,85%的纽约人会告诉时间,85%的会指路, 73%的会帮忙找零钱(Latane & Darley, 1970)。 • 在地铁上,一个人因为膝部受伤而摔倒,83%的 人会给予帮助(Latane & Darley, 1970)。
12
亲社会行为
• 回忆最近的生活,写出你帮助过别人的事 情,能写多少写多少(5分钟)。 • 回忆最近的生活,写出别人帮助你的事情, 能写多少写多少(5分钟)。
13
亲社会行为:四个问号
• 人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 什么情况下会帮助他人?
• 为什么有的人更愿意帮助他人?
• 谁更可能得到帮助?
14
第1个问号
5
几个相关的概念
• 亲社会行为:广义的概念,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 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的动机是什 么。 •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 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 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 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6
利他主义
• 旁观者干预决策树
男子落水百人围观 家属下跪求助无人施救
43
旁观者干预决策树
为什么旁观者效应会出现?
5
4 3
介入并提供帮助
2
紧急事件
1
不介入/不给予帮助 旁观者干预决策树:紧急情况下助人决策5步骤
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他人之前,要经过5个决策步骤。如果旁观者没有达成这5个 步骤的任何一步,都不会有助人行为(Latane & Darley, 1970)。
20
社会责任规范
• 我们应当帮助那些依赖我们的人。
• 父母关心子女
• 教师帮助学生 • 社会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对帮助他人的责任感的重视 • 法律:明尼苏达州的法律:任何人在紧急情况下,如 果他知道有人正在或即将忍受着巨大的生理伤痛,在
不危及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对伤痛者应给予力所能
及的帮助。
21
互惠规范
2
这是一个典型的助人行为。根据这个
案例,请分析:
1、为什么有的人置之不理?
2、为什么有的人出手相救?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 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的所采取的行动,都可以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同情、关心、谦让、互
助和共享等。
•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 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利他主义到底存在不存在?卡罗尔实验
29
卡罗尔实验
• 让大学生了解一个叫卡罗尔的学生的故事,她在车祸中撞折了双腿, 因此学校的功课拉下了一大截。听完对卡罗尔的访谈录音后,学生被 问及是否愿意帮助她赶上课程进度。
• 通过指导语来控制移情的发生。高移情条件下,告诉学生:“试着从 受访者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想想发生这些事情她有什么感受,以及这 些事情对她今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低移情条件下,告诉被试: “请尽可能客观、仔细地注意所呈现给你的信息……尽量使你自己不 要卷入受访者对车祸事件的情感中。” • 操纵不帮助卡罗尔的代价。高代价:学生知道她下周就会学校上课, 而且和自己上同一个班(每天都要在同一间教室看到她坐着轮椅); 低代价:学生们知道她将在家学习而不会来学校上课(不会面对坐轮 椅的她,不会产生内疚感)
社 会 心 理 学
亲社会行为
陈雪峰
1
案例分析
• 刘明驾驶一辆面包车正在西五环上行驶,被一辆卡车追尾, 面包车失去控制,侧翻在路边,起火了,有爆炸的危险。 刘明被卡在驾驶室里,有知觉,但无法动弹。不断有别的 车路过,也有人停下来看了看,但是都没有出手相救。这 时,李军开着一辆运送危险品的车路过,他刚送完货,空 车返回。李军是退伍军人,曾经受过应急训练。他看了看 情况,迅速把破碎的挡风玻璃敲掉,钻进面包车,用随身 携带的防身匕首把刘明的安全带割断,把刘明尽量平移出 面包车,保持姿势侧放在路边,他怀疑刘明的脊椎受伤了。 随后他报警并拨打了120。随同警车前来的记者采访李军, 李军说,他看到刘明时,想到当兵时因为车祸去世的最好 的朋友,他觉得如果自己置之不理,这辈子都会良心不安 的。
人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 进化论的观点
• 社会规范的观点
• 学习理论的观点 • 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 移情-利他主义理论的观点
16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 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 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生存和增加我们繁 衍后代几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相反,会降低 我们生存机会的如致命疾病和降低繁衍几率的基 因,将很少能够遗传下来。
23
社会规范与助人行为
24
学习理论
• 强化 • 实验:赞扬与亲社会行为 • 观察学习 • 实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 • 实验:成人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
25
强化:赞扬与亲社会行为
你愿意帮助其他小朋 友,你真是个善良的、 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你帮助其他小朋友, 这真的很好,这是很 好的帮助别人的行为
44
旁观者效应为什么会发生
• 是否注意到事件 • 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如人们有多匆忙,可能比 他是什么样的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 对事件紧急程度的认知 • 有旁观者在场,可能会把事件知觉为无关紧要。 • 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 社会责任分散 • 是否知道如何提供帮助 • 是否决定实施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