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特点
摘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中,本人是在第一线的实施者之一,因此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几大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施
一、新课程知识的[实践。
它与以前的课程不同,它注重于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后获取知识的。
如在每一组讲读课文中课后面的练习题;它不易也不难;它着重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再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让学生把重点部分背下来,对课文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它又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在习作方面要求的内容都注重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只要每个学生善于积极思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就有写不完的内容。
加之,善于思考该组例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及其利用课文精练的语言进行
叙述,就能写出极好的作文。
当然学生写好作文不单是学生个人的因素,也包含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不断地启发。
学生写好作文也是学好该组课文知识的总体概括,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组的四至五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学生要学的理论知识。
后面的练习作文就是学生的实践过程的结晶。
新课程语文如此,数学课程、思品与社会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科学课程以及其它课程都有注重实践性的这一特点。
因此所说课程都知识的实践性。
二、新课程知识的衔接性:无论是从年级与年级、册与册、组与组、课与课之间的新课程都有知识的衔接性。
它是由浅入深,由
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由不会到会,认识问题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课本知识是由认识声、韵、调到音节的组合,在会拼读音节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汉语的方块字。
然后是由识字到认识、理解句、段、篇的读写和运用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儿童学生的知识眼界,随着不同年级阶段的儿童年龄特点,教材都具备着各阶段的知识衔接同时也有符合儿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新课程知识的广泛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功底,而且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新课程。
因为它的知识广泛。
它牵列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古今中外的科研成果和古典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的信息技术等广泛的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创导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
作为一名创导者和传播者就必须准确无误地贯彻知识,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广泛的知识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让他们都能获得知识,培养他们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由其是我们广大农村最基层的小学教师要求更高,因为我们都是“本科”教师。
其一,教学科目多,一个教师上了语文,又上数学;上了思品又上科学;上了综合又上美术,上了音乐又上体育;上了英语又上信息,常常都在繁忙之中。
其二,教学节数多,一天上午三节,下午三节共六节课都在上课,没有一节休息。
其三,批改作业量多。
批改语文,又改数学,批改英语又批改美术,从未闲着。
其四,学生人数多,我们每个教师顶一个班,班班学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
那么,以上的这种背景我们作这一名基层的小学教师怎样应付下来,可想而知一日24小时只得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忙于工作之中,有时候连睡眠时间也被占用。
四、新课程知识的灵活性。
新教材的知识具有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发展儿童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也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因为新课程并不单纯指书本或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儿童的经验及儿童所在的生活环境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
我们要正确地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编排特点,掌握新材料的编排意图,时代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论与概念及课本的设计思路。
如在语文材料上的“回顾、拓展”内容的交流平台编排得很好,从“小林与小东”的对话中,就可以知道在本组所学课文内容要领、性质和特点。
还有“日积月累”部分就灵活地学习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名人名句、诗歌、对联,谚语等丰富了学生知识。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把学生的目光移到校园外,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丰富儿童学生的知识领域。
五、新课程知识的适应性。
新课程知识的适应性很广。
它能适应不同能力和智力的儿童学生的学习,也适应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学习。
你说它浅,它有浅显易懂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古诗等学生读了就能一目了然。
你说它深,它编有中国古典名著《史记》、《资治通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的节选片
段的课文,这些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各自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使学生学了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学以致用;如学到了《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形象动作时,小胖墩的那种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嘎子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鵮架似的对起仗来的那动作感染了许多男学生,一下课就到操场上模仿摔跤起来,一个个摔得仰面朝天没完没了。
忘记上课的钟声。
讲到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那种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形象也感染了许多女同学也来似着头戴金丝八宝攒,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亦金盘螭璎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奋斗目标缕金百蝶的衣裳来学校上课。
开始我莫名其妙,今天那些女生为什么这样打扮,我去问她们说,“你们是去迎接新娘来吗?”她们说:“不,我们是‘凤辣子’,老师您忘了吗?”
总之,课本的这些知识的确丰富多彩适合儿童学生实际生活,要是真正达到新课程的这种要求,笔者呼吁: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大力投入资金,扩建教学设备,迅速实现寄宿制。
减少城乡学校劳动力的差距。